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製對接。廣東(dong) 以改革促發展,圍繞區域協作,深化製度創新,更好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將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向縱深推進。
前不久,廣東(dong) 江門的集裝箱貨物,搭乘廣州港的“穿梭巴士”駁船,啟運至南沙港碼頭出口。粵港澳大灣區大小港口間有了暢通的“擺渡船”,這得益於(yu) “一港通”海關(guan) 創新監管模式的不斷優(you) 化。
廣州海關(guan) 口岸監管處副處長 曾琦:向大灣區內(nei) 河支線港擴線,支持海鐵、海陸、海空等多式聯運業(ye) 務發展,將“出海口”搬到內(nei) 陸企業(ye) 的“家門口”。
讓大灣區三地貨物流通更加高效便捷,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三地要素流動,廣東(dong) 進一步提高三地的區域協作、政策協同,在規則機製上不斷深化改革。
以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合作平台為(wei) 重點,廣州南沙製定並形成了350項重大改革事項清單,協同發展三地的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
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澳門政務24小時自助服務中心正式啟用,跨境政務服務可辦理澳門12個(ge) 部門近70項業(ye) 務,破除製約創新的體(ti) 製機製障礙。
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ye) 合作區,出資5億(yi) 元組建夢工廠基金,鼓勵更多年輕人創業(ye) ,支持科創企業(ye) 創新發展。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部署提出79項改革任務,構建與(yu) 香港及國際接軌的科研管理製度。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署二級行政主任 林澤莉:合作區搭好“平台”、當好“通道”、建好“基地”。從(cong) 創新科研人員、科研貨物、科研資金、科研數據跨境流動等環節,構建合作新機製,推動深港進一步銜接。
落實三中全會(hui) 精神,為(wei) 加快粵港澳大灣區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廣東(dong) 還在科技創新體(ti) 製改革上不斷探索,打通束縛三地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前不久,以立法形式出台的《廣東(dong) 省科技創新條例》,在優(you) 化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開放合作等方麵,提出94條製度措施。
11月,廣東(dong) 正式對外發布新的14個(ge) 方麵改革任務,明確了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的“施工圖”。強化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和機製對接,共建科創合作平台等舉(ju) 措。
廣東(dong) 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 朱偉(wei) :持續推動三地規則銜接、機製對接;將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作為(wei) 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前沿陣地和試驗平台,打造粵港澳融合發展的先行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