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北大倉”的豐收密碼

發布時間: 2024-12-28 10:39:00 來源: 新華社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黑龍江省糧食產(chan) 量首次突破1600億(yi) 斤。至此,黑龍江省糧食產(chan) 量已連續7年穩定在1500億(yi) 斤以上、連續15年居全國第一、連續21年實現豐(feng) 產(chan) 豐(feng) 收。

  2023年9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黑龍江要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2024年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強調,要堅決(jue) 扛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任,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保障能力。

  作為(wei) 全國糧食總產(chan) 量、商品量、調出量第一大省,黑龍江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囑托,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關(guan) 於(yu) “三農(nong) ”工作的決(jue) 策部署,深入實施“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多種糧、種好糧,讓“中國飯碗”裝上更多龍江優(you) 質糧。

  穩根基:守好耕地生命線

  大雪節氣剛過,黑龍江省樺川縣玉成現代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李玉成根據今年收成,著手謀劃明年的種植計劃。

  “今年1.2萬(wan) 畝(mu) 水稻大豐(feng) 收,平均畝(mu) 產(chan) 超1200斤。”他感慨道,這主要得益於(yu) 合作社連續3年格田改造,不僅(jin) 增加有效種植麵積,還方便使用大型農(nong) 機,耕種管收一氣嗬成。

  2024年10月13日,在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雙河鎮,村民駕駛收割機進行卸糧作業(ye) (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

  黑龍江省耕地麵積2.579億(yi) 畝(mu) ,在嚴(yan) 守耕地紅線“保數量”的同時,還廣泛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提質量”。

  2024年10月11日,農(nong) 機在黑龍江省佳木斯撫遠市玖成水稻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稻田進行收獲作業(ye) 。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今年種了8000多畝(mu) 地,玉米畝(mu) 產(chan) 最高2200多斤,比去年提高20%。”賓縣樹君穀物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田樹君說,“秋整地”是增產(chan) 的秘訣之一,通過深翻作業(ye) 將秸稈轉化為(wei) 有機肥,讓土壤更疏鬆透氣,為(wei) 明年豐(feng) 產(chan) 蓄能。

  堅持新建與(yu) 改造提升同步推進,黑龍江持續加大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力度,高標準農(nong) 田從(cong) 2020年底的8000餘(yu) 萬(wan) 畝(mu) 增長到如今的逾1.2億(yi) 畝(mu) 。

  2024年10月11日,農(nong) 機在黑龍江省佳木斯撫遠市玖成水稻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稻田進行收獲作業(ye) 。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黑土地被稱作“耕地中的大熊貓”。黑龍江省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典型黑土耕地麵積占全國典型黑土區耕地麵積56.1%。

  黑土地保護,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在不同場合強調,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ge) “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2020年,我國出台《東(dong) 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

  2024年9月22日,農(nong) 業(ye) 機械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方正縣的稻田中進行收獲作業(ye) 。新華社記者 王鬆 攝

  監測耕地質量、增施有機肥、推行秸稈還田……黑龍江省采取多種措施保護利用黑土地,守好大糧倉(cang) 的“命脈”。

  12月中旬,在中國科學院東(dong) 北地理與(yu) 農(nong) 業(ye) 生態研究所實驗室內(nei) ,研究員劉煥軍(jun) 正通過電腦仔細查看今年在三江平原地區采集的實驗數據。

  “我們(men) 的工作就是給黑土地做‘CT’,通過多波段、多頻次掃描形成米級影像,以全麵了解黑土地的健康狀況。”劉煥軍(jun) 說,通過開展“黑土糧倉(cang) ”科技會(hui) 戰,摸清“家底兒(er) ”,針對性開展土壤改良和治理。

  這是2024年8月16日在黑龍江北大荒集團閆家崗農(nong) 場有限公司農(nong) 業(ye) 現代化示範區拍攝的自動灌溉設備。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黑龍江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有關(guan) 負責同誌表示:“全省綜合采取工程、農(nong) 藝、生物措施加強黑土地保護,耕地質量穩步提升,為(wei) 糧食總產(chan) 連續15年全國第一打下了堅實基礎,提供了有力保障。”

  添動能:為(wei) 農(nong) 業(ye) 插上科技的翅膀

  要把發展農(nong) 業(ye) 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nong) 業(ye) 機械化、智能化,給農(nong) 業(ye) 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2018年9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東(dong) 北三省考察並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dong) 北振興(xing) 座談會(hui) 時強調。

  黑龍江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示,緊緊抓住今年國家實施新一輪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的機遇,謀劃實施全省千萬(wan) 噸糧食增產(chan) 計劃,向科技要生產(chan) 力。

  2024年3月13日,工作人員在黑龍江省眾(zhong) 為(wei) 農(nong) 機有限公司後院測試一款高速氣吹電驅播種機控製係統。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在雙鴨山市集賢縣永勝農(nong) 機合作社的倉(cang) 庫內(nei) ,停放著多台大馬力拖拉機。“春耕播種時,裝有北鬥導航係統的拖拉機可實現無人駕駛,牽引播種機高效完成播種作業(ye) ,不僅(jin) 節省人工,還提高了作業(ye) 效率。”合作社理事長劉明坤指著車上裝載的北鬥導航模塊說。

  黑龍江搶抓創建國家大型大馬力高端智能農(nong) 機裝備研發製造推廣應用先導區機遇,加強農(nong) 機裝備研發,電驅氣力式播種機等一批高端智能機型填補國產(chan) 空白。目前黑龍江省農(nong) 業(ye) 綜合機械化水平為(wei) 99.07%,居全國首位。

  2024年11月13日,在黑龍江省肇東(dong) 市一處秋糧晾曬場,海城雙麗(li) 現代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農(nong) 民駕駛農(nong) 機堆放玉米(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農(nong) 業(ye) 現代化,種子是基礎。今年6月,在友誼縣現代農(nong) 業(ye) 嘉年華科技示範基地,數百個(ge) 作物新品種引來周邊種植戶觀摩。

  “去年我在示範基地看到‘黑農(nong) 87’大豆品種的田間表現不錯,就決(jue) 定今年種,每公頃產(chan) 量達8000斤,比以前種的品種單產(chan) 提升不少。”友誼縣慶豐(feng) 鄉(xiang) 農(nong) 民劉鶴說。

  “省財政每年安排種業(ye) 創新發展資金3億(yi) 元,持續支持種業(ye) 振興(xing) 發展。”黑龍江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種業(ye) 管理處副處長孟令輝介紹,2021年以來全省審定推廣主要農(nong) 作物新品種1710個(ge) ,建成全國最大的寒地作物及大豆種質資源庫,為(wei) 糧食連續穩產(chan) 增產(chan) 提供了有力支撐。

  2024年4月2日,工作人員在國家寒帶作物及大豆種質資源中期庫(哈爾濱)查看大豆種質情況。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向科技要產(chan) 量要產(chan) 能。黑龍江開展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製“五良”融合,在適宜區域重點推廣水稻優(you) 質高效栽培等70餘(yu) 項農(nong) 業(ye) 增產(chan) 技術。從(cong) 專(zhuan) 家實地測產(chan) 情況看,今年全省玉米、水稻、大豆單產(chan) 水平均有提升。

  2024年3月29日,在黑龍江省黑河市五大連池市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一家農(nong) 業(ye) 科技企業(ye) 的工作人員篩選用於(yu) 育種的大豆。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十多年前,大壟密植技術在我們(men) 村很少有人使用,近幾年很多農(nong) 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增產(chan) 效果後,紛紛開始應用。”肇源縣和平鄉(xiang) 華原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劉宏偉(wei) 說,今年遭遇了低溫多雨寡照天氣,玉米依然取得豐(feng) 收,就是因為(wei) 采用了先進農(nong) 技,畝(mu) 產(chan) 2000斤以上。

  2024年3月29日,黑龍江省黑河市五大連池市一家農(nong) 業(ye) 科技企業(ye) 的機械臂在車間內(nei) 碼放包裝好的大豆種子。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2024年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提出,因地製宜發展農(nong) 業(ye) 新質生產(chan) 力。“黑龍江糧食產(chan) 量持續豐(feng) 收的‘上揚曲線’背後,靠的是科技的力量。我們(men) 將以發展現代化大農(nong) 業(ye) 為(wei) 主攻方向,不斷壯大生物育種、智能農(nong) 機、生物肥藥等農(nong) 業(ye)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為(wei) 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貢獻力量。”黑龍江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副廳長王杕說。

  增底氣:提高農(nong) 業(ye) 抗風險能力

  2024年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強調,加強農(nong) 業(ye) 防災減災能力建設。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中央始終高度重視這項工作。提高農(nong) 業(ye) 抗風險能力、減少糧食因災損失,是黑龍江省糧食連續穩產(chan) 的關(guan) 鍵舉(ju) 措。

  2024年10月11日,在位於(yu) 黑龍江省鶴崗市綏濱縣的北大荒集團普陽農(nong) 場有限公司作業(ye) 區,種植戶駕駛農(nong) 機整地。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自然災害是導致糧食損耗的重要原因。2024年春播之時,海倫(lun) 市低溫多雨,出現部分地塊種子不發芽情況,不及時補種可能麵臨(lin) “無苗之地”。黑龍江省緊急啟動成熟期相對較短的應急救災用種,及時向當地調撥,滿足了補種、改種需要。

  夏管之際,黑龍江多地出現洪澇災害。全省發揮水利工程蓄洪調峰作用,89座大中型水庫累計攔蓄洪水22.3億(yi) 立方米,減淹耕地85.35萬(wan) 畝(mu) 。積極開展災後重建,實施“一噴多促”等補救措施和技術,最大化減少因災損失。

  “今年種了4萬(wan) 多畝(mu) 玉米和大豆,發生農(nong) 田內(nei) 澇後,我們(men) 及時搶排田間積水,噴施葉麵肥、生長調節劑等促進作物生長。”勃利縣恒山玉米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單慶東(dong) 說,精細化田間管理保住了大部分產(chan) 量。

  2024年8月16日,在黑龍江北大荒集團閆家崗農(nong) 場有限公司農(nong) 業(ye) 現代化示範區,工作人員查看植物病菌捕捉分析設備。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病蟲害防治至關(guan) 重要。在黑龍江省植檢植保站內(nei) ,站長宋顯東(dong) 和病蟲測報首席專(zhuan) 家王春榮通過全省智慧植保服務管理平台回顧今年作物病蟲害情況。

  “我們(men) 用14年時間發展了一批村級植保員,他們(men) 就是田間‘偵(zhen) 察兵’,及時發現潛在的病蟲害,便於(yu) ‘治未病’。”宋顯東(dong) 說。

  2024年9月24日,黑龍江省寶清縣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中心的農(nong) 藝師在寶清縣青原鎮一片玉米地中測產(chan) 。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近年來,黑龍江省農(nong) 作物病蟲疫情在線監測防控體(ti) 係日臻完備,農(nong) 作物病蟲疫情監測點逐年增加,目前全省監測點和村級植保員總數已達1萬(wan) 個(ge) ,實現“一村一點”全覆蓋,有效提升重大病蟲害早期發現和應急防控能力。

  隨著農(nong) 業(ye) 標準化程度逐步提升,以及一係列防災減災措施實施,黑龍江省不斷打贏“龍口奪糧”“蟲口奪糧”硬仗,有力支撐糧食生產(chan) 多年來保持高位。

  部分地區出現嚴(yan) 重旱情、遭遇曆史罕見洪澇災害、出現低溫多雨寡照天氣……專(zhuan) 家表示,在自然災害頻發的背景下,黑龍江省糧食總產(chan) 連續15年居全國第一,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

  眼下,廣袤的黑土地被皚皚白雪覆蓋,默默積蓄能量,等待明年春耕被“喚醒”。

  2024年10月11日,在位於(yu) 黑龍江省鶴崗市綏濱縣的北大荒集團普陽農(nong) 場有限公司作業(ye) 區,種植戶駕駛農(nong) 機進行收割作業(ye) 。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黑龍江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廳長龐海濤表示,未來,黑龍江省將通過提升黑土耕地質量、推進現代種業(ye) 創新、推廣高產(chan) 栽培技術等,進一步挖掘糧食增產(chan) 潛力,力爭(zheng) 單產(chan) 再上新台階,確保“壓艙石”分量更足、“大糧倉(cang) ”根基更牢。

  文字記者:顧錢江、管建濤、孫曉宇

  視頻記者:何山

  海報設計:劉澈

  統籌:劉羊暘、戚文娟、李逾男、王文源、王宇軒

(責編: 李雨潼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