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曆時3年,投入150萬(wan) 名普查人員、累計行程6300萬(wan) 公裏,首次開展水產(chan) 養(yang) 殖種質資源普查、首次查清青藏高原區域畜禽遺傳(chuan) 資源本底、首次公開推介一批耐鹽堿的種質資源……第三次全國農(nong) 業(ye) 種質資源普查工作全麵完成,摸清我國農(nong) 作物、畜禽、水產(chan) 養(yang) 殖種質資源的種類數量、區域分布、特征特性等家底,成果豐(feng) 碩。
農(nong) 業(ye) 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是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的重要內(nei) 容。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近日舉(ju) 行新聞發布會(hui) ,介紹第三次全國農(nong) 業(ye) 種質資源普查成果。此次普查2021年3月啟動,曆時3年完成,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實施規模最大、覆蓋範圍最廣、參與(yu) 人數最多的一次農(nong) 業(ye) 種質資源普查。
普查有哪些新發現和重要意義(yi) ,資源保護利用最新進展如何?記者采訪有關(guan) 方麵進行了解讀。
為(wei) 選育優(you) 異的果菜茶、肉蛋奶等品種提供更多選擇
“沒有種質資源做基礎,再先進的育種技術和保障條件也不可能憑空育出新的優(you) 良品種。”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次全國農(nong) 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專(zhuan) 家組組長劉旭表示,這次普查全麵摸清了種質資源的家底,搶救收集保護了一批優(you) 異種質資源,為(wei) 提升種業(ye) 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種業(ye) 振興(xing) 提供了重要支撐。
——夯實了國家糧食安全的資源基礎。新收集資源中,糧食作物種質資源6.3萬(wan) 餘(yu) 份,占比45.4%。其中,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四大作物占比超過三成。
——豐(feng) 富了多元食物供給的資源種類。此次普查覆蓋了農(nong) 作物、畜禽、水產(chan) 養(yang) 殖資源,在山西、上海、浙江等11個(ge) 省份還開展了農(nong) 業(ye) 微生物的普查。
農(nong) 作物方麵,收集保存資源新增加了24個(ge) 科、166個(ge) 屬、370個(ge) 種,物種總數增加21.2%;畜禽方麵,查明了33個(ge) 畜禽種類、1018個(ge) 品種資源狀況,首次查清青藏高原區域畜禽遺傳(chuan) 資源本底,填補了我國極高海拔地區的普查空白;水產(chan) 方麵,共找到857個(ge) 種質資源,物種和品種數量都居世界第一。“這些資源對落實大農(nong) 業(ye) 觀、大食物觀,選育優(you) 異的果菜茶、肉蛋奶、魚蝦蟹等品種,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劉旭說。
——挖掘了具有較高價(jia) 值的優(you) 異資源。“新收集的種質資源,或性狀優(you) 良,或生存地生境特殊,或曆史悠久,對於(yu) 培養(yang) 高產(chan) 優(you) 質、抗逆廣適的新品種,研究作物的起源演化以及保護民族傳(chuan) 統文化具有重要價(jia) 值。”劉旭說,目前已經有6238份資源應用於(yu) 育種創新和產(chan) 業(ye) 開發。
此次水產(chan) 養(yang) 殖種質資源普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種質資源數量的分布情況與(yu) 我們(men) 各地現有水產(chan) 養(yang) 殖產(chan) 量和產(chan) 業(ye) 情況基本保持一致,客觀反映了種質資源是產(chan) 業(ye) 發展的重要基礎。”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漁業(ye) 漁政管理局局長劉新中說,普查中也發現,吉林、山西、陝西、雲(yun) 南等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水產(chan) 養(yang) 殖小省,種質資源的數量不少,均在百種以上,雲(yun) 南甚至達到240種,“說明這些區域在水產(chan) 養(yang) 殖中存在較大發展空間和潛力。”
重新找回10個(ge) 曾宣布滅絕的畜禽地方品種
紅色的羽毛、帶有像 子殼一樣的飛花,老一輩人記憶裏的山東(dong) 煙台 糠雞,外觀漂亮、肉質好、蛋重大。在普查隊員的努力下,這一消失20年的優(you) 良地方品種,在原產(chan) 地400公裏外的山東(dong) 濟寧太白湖畔重現蹤跡。
與(yu) 上次相比,這次普查中畜禽地方品種一個(ge) 沒少,還重新找回了10個(ge) 曾經宣布滅絕的品種,包括河南項城豬、山東(dong) 煙台 糠雞、廣東(dong) 中山麻鴨等。“這些品種資源曆史悠久,彌足珍貴,重新找回是一個(ge) 意外收獲。”全國畜牧總站副站長左玲玲介紹,通過大力實施搶救性收集保護,避免了瀕危資源的滅失。據最新調度,61個(ge) 瀕危畜禽地方品種存欄數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恢複性增長。
普查新收集的13.9萬(wan) 份農(nong) 作物資源,近九成為(wei) 地方品種,也就是常說的老品種或農(nong) 家種。受工業(ye) 化、城鎮化以及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方式轉變等因素影響,一些農(nong) 家種在生產(chan) 應用中逐步退出。
“我們(men) 將地方品種資源搶救性收集保護作為(wei) 重點,對農(nong) 戶種植在田間地頭、房前屋後,懸掛在屋簷房梁,珍藏在木櫃瓦罐中的農(nong) 家種進行了全方位摸排。”劉旭介紹,這些資源已收入國家農(nong) 作物種質資源庫中,實行長期戰略保存。
“這次普查強調了應收盡收、應保盡保,尤其是對普查發現的瀕危珍稀資源開展了搶救性保護。”劉旭介紹,目前每一個(ge) 瀕危農(nong) 作物種質資源都有一個(ge) 明確的保種單位、一個(ge) 專(zhuan) 家組、一個(ge) 評估體(ti) 係和一套保護方案。搶救性保護經費隨普查啟動同步落實,3年來,共安排中央財政資金超千萬(wan) 元,帶動各級籌措資金超3000餘(yu) 萬(wan) 元。
“廣大普查工作者辛苦努力,收集了大量的種質資源。”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種業(ye) 管理司司長劉莉華介紹,保護好這些種質資源極其重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不斷加大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ti) 係建設,初步構建了原位保護和易位保存相結合、活體(ti) 保護與(yu) 遺傳(chuan) 材料保存相補充、國家保護與(yu) 省級保護相銜接的保護利用體(ti) 係。
目前,現代化的國家農(nong) 作物種質資源新庫已建成運行,可以滿足未來50年長期戰略保存的需求;世界單體(ti) 最大的國家畜禽種質資源庫正加快建設,預計到明年年底能夠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的國家海洋漁業(ye) 生物種質資源庫已投入運行。此外,國家農(nong) 業(ye) 微生物種質資源庫正在籌建,保護體(ti) 係也在逐步完善。
國家啟動實施玉米種質資源改良計劃
在浙江溫嶺,塢根鎮紅山村村民陳阿公種了幾十年小土豆,近年收入增加了不少。對這種個(ge) 子小、產(chan) 量低、品質好的“溫嶺小洋薯”,當地加強優(you) 異種質資源開發應用,延長產(chan) 業(ye) 鏈條,全市小洋薯種植麵積超2500畝(mu) ,實現年產(chan) 值約7000萬(wan) 元。
“我國的地方品種豐(feng) 富多樣,分布麵積範圍廣、性狀獨特,是現代育種不可多得的種質資源,有廣闊的產(chan) 業(ye) 化開發前景。”劉旭表示,種質資源是育種創新的物質基礎,普查收集隻是第一步。讓資源優(you) 勢盡快轉化為(wei) 創新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優(you) 勢,主要有三方麵重點任務。
加快資源的鑒定和挖掘。當前,國家庫保存資源的規模化基因型鑒定和表型鑒定正在係統推進,已鑒定挖掘出一批高油高產(chan) 的大豆、耐密高產(chan) 和抗旱宜機收玉米、短生育期的油菜、抗赤黴病高產(chan) 小麥等優(you) 異資源,並全部分發用於(yu) 育種創新。
強化資源改良和創製。“目前保存的資源多為(wei) 傳(chuan) 統的地方品種和野生近緣種,好的性狀比較突出,不好的性狀也在裏麵,需改良轉化。”劉旭坦言,資源改良的周期長、投入高、見效慢,育種者積極性不高。今年,國家啟動實施玉米種質資源改良計劃,未來將逐步向大豆、油菜等重要農(nong) 作物延伸。
推動資源共享和利用。目前,我國每年向社會(hui) 分發共享種質資源超過10萬(wan) 份次,服務育種單位和企業(ye) 超過2000餘(yu) 家;製定出台種質資源共享利用的辦法,先後發布了兩(liang) 批可供利用的種質資源目錄,首次公開推介了一批耐鹽堿的種質資源。
“各地的育種單位、企業(ye) 都可以在中國種業(ye) 大數據平台上查詢這些資源,這為(wei) 推動種質資源共享交流邁出了關(guan) 鍵性一步。”劉旭說,目前正在開展資源登記工作,鼓勵企業(ye) 、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社會(hui) 組織、個(ge) 人登記其保存的資源信息,以實行統一的身份信息管理,方便育種者查詢和申請獲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