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人民日報整版報道:2024中國文化有多出圈

發布時間: 2024-12-31 09:44:00 來源: 人民日報

  2024,China Travel升溫,春節申遺成功,《黑神話:悟空》海外掀起“西遊熱”,博物館文創美到next level……這一年,精彩的中國文化故事不斷上演,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段?一起見證更加自信的中國。

  原標題:文藝氣象·印跡

  《人民日報》(2024年12月30日 第 20 版)

  二〇二四年四月十五日,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於(yu) 山社區,文物普查員正在登記一處石刻。謝貴明攝(人民視覺)

  圖為(wei) 微短劇《重回永樂(le) 大典》海報。片方供圖

  中國畫《京城之脊》,作者為(wei) 黃華三、高毅創作團隊。

  一場演唱會(hui) 的現場。資料圖片

  2024年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雜誌重新發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近日,《習(xi) 近平文化思想學習(xi) 綱要》出版發行。全書(shu) 係統闡釋了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義(yi) 、精神實質、豐(feng) 富內(nei) 涵、實踐要求,全麵反映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在文化領域的原創性貢獻,為(wei) 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wei) 。

  不平凡的2024年,文化創新源泉充分湧流,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烙印一個(ge) 又一個(ge) 深刻的文化印跡。讓我們(men) 在文藝的萬(wan) 千氣象中,聆聽中國式現代化的鏗鏘足音。

  ——編 者

  “四普”——

  精細繪製文物地圖

  楊雪梅

  2024年,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以下簡稱“四普”)如火如荼開展。4800餘(yu) 支普查隊,5萬(wan) 餘(yu) 名“四普人”,為(wei) 廣袤大地上散落的不可移動文物步履不停。這是文博隊伍15年之後的再一次廣泛集結。文物行政部門、博物館、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的文物保護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者都是“四普人”。相較於(yu) “三普”中完全離線的數據傳(chuan) 輸方式,“四普”平台通過“政務雲(yun) ”實現了數據的遠程報送。各基層普查隊都擁有了全國範圍的遙感衛星影像,代替了過去的紙質地圖。RTK技術(一種衛星定位測量方法)和北鬥衛星導航係統,使文物點測繪數據采集工作達到了亞(ya) 米級的精度。全國已複查504089處“三普”不可移動文物,占“三普”文物量的60%以上,調查新發現的文物適時更新。

  青藏高原的海拔令人望而生畏。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西藏那曲市雙湖縣,不僅(jin) 存在低氣溫、空氣稀薄等惡劣的自然條件,還有文物資源分散、交通不便、人跡罕至、通信不暢等製約因素。普查隊員在巍峨群山間穿梭,克服嚴(yan) 重的高原反應,拉網式複查“三普”文物點52處,新發現文物點208處。

  遼闊的地域讓普查成為(wei) 漫長的馬拉鬆。尼雅遺址,位於(yu) 新疆民豐(feng) 縣城以北百餘(yu) 公裏的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也是“五星出東(dong) 方利中國”織錦護臂的出土地。南北長30多公裏,東(dong) 西長10公裏,一個(ge) 遺址需要花費半個(ge) 月才能完成普查。普查人員在連綿起伏的沙丘中行進,每天的飯量和用水量要嚴(yan) 格控製,每人每天兩(liang) 瓶礦泉水,早餐一袋泡麵,中午掰幾塊饢……

  福建是我國水下文化遺產(chan) 最豐(feng) 富的省份之一,已確認的水下文化遺存近50處,大量沉船遺址是海上絲(si) 綢之路的重要見證。聯合水下考古隊進行的水下文物普查引人注目。

  山西大學首批232名文物全科生已經投入100個(ge) 縣的文物普查工作,成為(wei) “四普”隊伍中最年輕的麵孔。

  從(cong) “二普”的開疆辟土到“三普”的砥礪深耕,再到“四普”的“應保盡保”,每一次的文物普查,都促進了文物事業(ye) 跨越式發展。“四普”進行中,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高票通過,“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jia) 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22字工作要求完整寫(xie) 入法律。通過“四普”摸清家底,建立國家不可移動文物資源大數據庫,繪製一張精準的文物地圖,既是文物實現全麵保護、係統保護及整體(ti) 保護的重要前提,也是挖掘價(jia) 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基本依托。

  “四普人”就是這張文物地圖的繪製者。

  微短劇——

  熱度飆升 求精求變

  任姍姍

  2024年,微短劇熱度飆升,延續爆發態勢。據機構測算,我國微短劇市場價(jia) 值在2021年至2023年間躍升了10倍。2024年,微短劇市場規模預計達504.4億(yi) 元,同比增長34.90%;到2027年,市場規模預計超過1000億(yi) 元。

  一句“看微短劇的人比點外賣的人還多”,形象說明微短劇的受眾(zhong) 之廣。截至2024年6月,我國微短劇用戶規模達5.76億(yi) 人,占整體(ti) 網民的52.4%。微短劇用戶規模超過網絡外賣、網絡文學和網約車,躍居數字生活榜單前列。在海外,微短劇已傳(chuan) 播至20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

  微短劇短小精悍、節奏緊湊的特點,適合快節奏生活下的審美需求,密集的爽點和嗨點,滿足用戶的情緒價(jia) 值和社交需求。與(yu) 此同時,吸睛也“吞金”、質優(you) 卻侵權、讓人上癮但內(nei) 容低質,是劣質微短劇的通病。前不久,關(guan) 於(yu) “中老年人沉迷短劇”“微短劇收割中老年人”的輿論引發大範圍的憂慮。唯流量、唯“爽感”、導向低俗的微短劇不僅(jin) 扭曲觀眾(zhong) 的審美觀念,對社會(hui) 風氣也產(chan) 生了不良影響。

  2024年,自上而下、多管齊下,野蠻“淘金”的劣質微短劇加速出局,微短劇精品化發展是主流聲音。6月1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關(guan) 於(yu) 進一步統籌發展和安全促進網絡微短劇行業(ye) 健康繁榮發展的通知》正式實施,明確微短劇施行分類分層審核,未經審核且備案的微短劇不得上網傳(chuan) 播。與(yu) 此同時,一大批低俗有害的微短劇被下架處置。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hui) 發布《微短劇版權保護倡議書(shu) 》,呼籲尊重知識產(chan) 權,維護創作尊嚴(yan) 。

  “微短劇+”成為(wei) 新趨勢。2024年,多部門多領域發布支持微短劇產(chan) 業(ye) 發展的措施,從(cong) 文旅領域的“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到法治領域的“跟著微短劇來學法”,再到“微短劇裏看品牌”,一係列創作計劃引導創作風向,推動微短劇在更大範圍賦能千行百業(ye) 。

  優(you) 質微短劇正成為(wei) 大屏的收視增長點。至2024年11月,30餘(yu) 部微短劇在全國省級衛視播出,收視規模超5億(yi) 戶次,千萬(wan) 級別觀眾(zhong) 規模劇片占比48.3%。長視頻平台、影視劇製作公司和廣電媒體(ti) 等傳(chuan) 統視聽內(nei) 容生產(chan) 方也紛紛加入微短劇賽道。

  回顧2024年,流量和話題依然是微短劇的大眾(zhong) 印象。微短劇所帶來的審美變遷,給傳(chuan) 統視聽帶來的挑戰,仍有待觀察。確定無疑的是,微短劇的後勁兒(er) ,依然來自質量過硬的作品。隨著精品創作成為(wei) 共識,行業(ye) 生態逐步清朗,跑出新賽道的微短劇才會(hui) 跑進“長賽道”。

  北京中軸線·春節——

  走向世界的中華文化標識

  施 芳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中國世界遺產(chan) 總數達到59項。12月4日,“春節——中國人慶祝傳(chuan) 統新年的社會(hui) 實踐”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至此,中國共有44個(ge) 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名冊(ce) ,總數居世界第一。

  北京中軸線和春節,都具有深厚的曆史積澱,潛藏著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密碼。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具生活情感與(yu) 生活理想的節日。從(cong) 每年的臘八開始,到正月十五,近40天的時間裏,我們(men) 形成了一整套年俗:打掃房子,置辦年貨,貼上福字、春聯等裝飾,逛花市迎接春的到來,隨後便迎來最重要的年夜飯,還有拜年、逛廟會(hui) 、玩社火、鬧元宵……經過幾千年創造和傳(chuan) 承的年,包羅了豐(feng) 富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擁有全世界最多的傳(chuan) 承人,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是這項非遺的實踐者。

  被譽為(wei) “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梁”的北京中軸線,始建於(yu) 13世紀,形成於(yu) 16世紀,全長7.8公裏,是全世界現存最長的城市軸線。天壇、故宮、景山……提及中軸線,人們(men) 腦海中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一個(ge) 個(ge) 景點。實際上,北京中軸線的最大特色在於(yu) “前後起伏”的建築形態、“左右對稱”的空間布局、“一貫到底”的雄偉(wei) 氣勢。實地探訪時,在任何一個(ge) 遺產(chan) 點都無法感知全貌。

  春節所擁有的和平理念、家庭觀念與(yu) 期盼未來豐(feng) 年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是中國與(yu) 人類共享的價(jia) 值觀念與(yu) 精神財富。如何向世人闡釋文化遺產(chan) 的獨特價(jia) 值?中軸線申遺做出了有益實踐。利用大數據、數字孿生、雲(yun) 渲染等技術,一個(ge) 個(ge) 數字產(chan) 品在寓教於(yu) 樂(le) 中讓大眾(zhong) 感悟“以中為(wei) 尊”“天人合一”的中軸文化。數字化技術成為(wei) 北京中軸線申遺的重要創新手段,全過程參與(yu) 了世界文化遺產(chan) 申報,這在國內(nei) 外尚屬首次。

  中軸線申遺保護中,還有許多細節頗受讚許。除了一批重點文物建築被保護利用,北京雨燕之類的“活態遺產(chan) ”也得到精心嗬護。雨燕環繞正陽門城樓追逐競飛的場景,已持續600餘(yu) 年,是中軸線的一個(ge) 文化符號。如今,北京雨燕有了更好的棲息環境。這個(ge) 黑色的小精靈成為(wei) 中軸線申遺的首個(ge) 數字形象,在不少數字產(chan) 品中都有它輕盈的身影。鴿子籠整治這類的“民生小事”也不例外。鴿哨是很多人記憶中的老北京聲音,但雜亂(luan) 無章的鴿子籠嚴(yan) 重影響景觀。通過入戶征求意見,新設計的鴿子籠,頂部做成老房頂的樣式,整體(ti) 塗成深灰色,與(yu) 中軸線“第五立麵”的風貌融為(wei) 一體(ti) ,成了中軸線景觀的一部分。

  春節民俗推陳出新,“古都之脊”再煥光彩。微信拜年、旅遊過年、短視頻拜年等“新年俗”接連湧現,在團圓祈福中,新舊年俗提升著人們(men) 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讓年更有“年味兒(er) ”。家住北京市東(dong) 城區鍾樓灣胡同的範來友等人成為(wei) 首批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保護監督員,守護著家門口的文化遺產(chan) 。借助“數字打更人”項目,市民遊客可以隨時監測中軸線遺產(chan) 的保護狀況。久久為(wei) 功,人人都是文物保護誌願者。

  一個(ge) 春節,一元複始,萬(wan) 象更新,代代傳(chuan) 承。

  一條中軸線,承載文明,見證曆史,無限延伸。

  演唱會(hui) ——

  化身“流動的GDP”

  任飛帆

  2024年,“演唱會(hui) ”成為(wei) 文化新消費的熱詞。中國演出行業(ye) 協會(hui) 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三季度和國慶七天假期全國演出市場呈現上升態勢,僅(jin) 國慶假期,全國5000人以上的大型演唱會(hui) 、音樂(le) 節演出場次達到125場,票房收入8.6億(yi) 元,均比去年同期顯著增長。相關(guan) 數據顯示,演唱會(hui) 已經不再是青年群體(ti) 的專(zhuan) 屬,資深音樂(le) 人、德高望重歌唱家的門票同樣熱銷乃至一票難求。演唱會(hui) 緣何如此火爆?

  當觀眾(zhong) 走進演唱會(hui) 這個(ge) 相對封閉的空間中,共享同一首歌的沉浸感和參與(yu) 感,構建了“情感共振”的場域。科技的發展創造了線上新型文化產(chan) 品,也令線下參與(yu) 感極強的形式更顯得獨特而珍貴。從(cong) 巨型LED屏到大型藝術裝置,再到裸眼3D、AR(增強現實)技術等高科技手段,包括燈光、音樂(le) 係統的全新升級,舞台科技的進階,拓展了演唱會(hui) 的藝術表現力,也為(wei) 歌迷帶來更全方位的沉浸式體(ti) 驗。

  演唱會(hui) 火爆,帶動了文旅消費新場景、新業(ye) 態。2024年,浙江衢州、海南海口、廣東(dong) 佛山等城市,都因為(wei) 演唱會(hui) 而走紅網絡,帶動酒店、餐飲、交通和購物等消費。不少地方的文旅部門,也意識到了演唱會(hui) 帶來的“潑天富貴”,主動提供更豐(feng) 富的文化消費體(ti) 驗。比如,在廣西南寧,憑借演唱會(hui) 門票,專(zhuan) 屬景區、商場有限時優(you) 惠;山西太原將稻田公園做成了歌手主題公園,設置主題巴士;上海的黃浦江上出現主題遊輪、巨型人偶等供歌迷打卡……依托演唱會(hui) ,各類新型消費場景不斷湧現,一場場全國巡回的演唱會(hui) ,化身“流動的GDP”。

  關(guan) 於(yu) 演唱會(hui) 的一些問題也受到關(guan) 注。比如搶票難以及“黃牛”猖獗,高水平高質量演唱會(hui) 稀缺,等等。如何讓演唱會(hui) 經濟“唱”得更響,實現“曲終人不散”的長遠效果,有待相關(guan) 部門與(yu) 業(ye) 界持續探索。

  《黑神話:悟空》——

  文化出海的標誌性事件

  周飛亞(ya)

  “一隻猴子”出圈,成為(wei) 2024年中國文化出海的一個(ge) 標誌性事件。

  今年8月20日,國產(chan) 單機遊戲《黑神話:悟空》上線,24小時內(nei) 就在全球最大的數字遊戲發行平台上賣出超過300萬(wan) 份,同時在線玩家最高超過222萬(wan) ,成為(wei) 該平台曆史數據中排名第一的付費遊戲。遊戲在海外掀起“西遊熱”,不少玩家一邊玩遊戲一邊研究《西遊記》“補課”,遊戲中的非遺音樂(le) 、山西古建築、傳(chuan) 統服飾等富含中國審美的元素也成為(wei) 熱議話題。今年年底,《黑神話:悟空》斬獲多項國際大獎。

  《黑神話:悟空》是國產(chan) 首款3A(高成本、高體(ti) 量、高質量)遊戲。遊戲從(cong) 故事、美術到音樂(le) ,均融合了中國人對自身文化傳(chuan) 統的獨到理解、對文學經典的二次創作和當代詮釋。不同於(yu) 以往國產(chan) 遊戲出海時多采用意譯,《黑神話:悟空》中,“悟空”“金箍棒”等多個(ge) 詞直接采用拚音,保證“原汁原味”。遊戲的人物、設定、招式等深植於(yu) 中國文化土壤,而戰鬥係統、探索機製等采用了國際化的遊戲設計語言,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玩家能夠輕鬆上手並享受到遊戲的樂(le) 趣,贏得國內(nei) 外玩家青睞。

  《黑神話:悟空》的“橫空出世”還引發了人們(men) 對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規律的關(guan) 注和探討。遊戲被稱為(wei) “第九藝術”。過去十幾年來,國產(chan) 遊戲主要瞄準網遊和手遊市場。在這個(ge) 過程中,遊戲產(chan) 業(ye) 完成了資金、技術、人才和經驗的積累,為(wei) 現象級產(chan) 品的誕生做好了準備。

  “悟空”成功“出海”,意味著中國遊戲邁入全球發行時代。一方麵,隻有高質量的精品製作,才能在國際市場上擁有競爭(zheng) 力;另一方麵,隻有龐大的國際市場,才能消化掉高昂的製作成本。而國際市場上遊戲間的競爭(zheng) ,本質是其背後的文化母體(ti) 之間的競爭(zheng) 。此前風靡全球的經典遊戲作品,大多有深厚曆史文化的加持。《黑神話:悟空》發布後,許多中國玩家不約而同地發出感歎:“我曾在許多國外的遊戲裏拯救過不同的世界,如今,我終於(yu) 可以回到我的家鄉(xiang) ,當一回自己的英雄。”這其中,飽含著對自身文化的熱愛、自豪與(yu) 期待。

  《黑神話:悟空》讓中國故事走出了一條新的文化出海之路。而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國,還有更多優(you) 質文化資源可以開發。

(責編: 李文治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兩節臨近 市場旺活力足

    元旦、春節臨近,各地紛紛推出一係列迎新活動,年貨市場也迎來銷售旺季。在新疆和田的花卉市場裏,鴻運當頭、發財樹等寓意吉祥的花卉格外受歡迎,花卉市場迎來了元旦前的銷售小高峰。 [詳細]
  • 新華全媒+|首穿天山勝利隧道

    天山勝利隧道貫通前夕,新華社記者近日驅車前往天山腹地的項目工地采訪,在施工人員的引導下穿越了尚處於“毛坯房”狀的隧道,提前感受了南北疆直通的暢達。 [詳細]
  • 中國空間站在軌運行良好 應用成果豐碩

    今天(12月30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首次公開發布《中國空間站科學研究與應用進展報告》,對兩年來空間站科學研究與應用進展進行了係統性總結。 [詳細]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