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張旭雲:雲岡石窟的“末梢”藏著一個“小博物館”|文化中國行

發布時間: 2025-01-04 09:42:00 來源: 中國青年報

  在大同雲(yun) 岡(gang) 石窟工作的34年裏,張旭雲(yun) 做過景區的講解員,跟財務科的賬本打過交道,也背相機記錄了石窟佛像和景區建設的變化。如今,她已是雲(yun) 岡(gang) 石窟博物館的副館長。

  張旭雲(yun) 管理的是一個(ge) 6640平方米的“小博物館”,藏在雲(yun) 岡(gang) 石窟大景區的最“末梢”,隻有7個(ge) 工作人員、5個(ge) 保安和8個(ge) 保潔員,研究、收藏、保護、展示著與(yu) 雲(yun) 岡(gang) 石窟相關(guan) 的文化遺產(chan) 。

  不是所有來到雲(yun) 岡(gang) 石窟的遊客都會(hui) 走到這裏,但張旭雲(yun) 一直在她的崗位上。

  中青報·中青網:你在雲(yun) 岡(gang) 石窟博物館的工作日常是怎樣的?

  張旭雲(yun) :從(cong) 每天進館開始,檢查開館準備,與(yu) 夜班保安交接、確保展品安全與(yu) 文物狀態穩定,巡視展廳,保持環境整潔,消除有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接待遊客,及時處理投訴、建議,參與(yu) 布展及宣傳(chuan) 教育活動……總之,日常工作繁雜,且日複一日,甚至可以說有點枯燥無味,但我依然覺得有意義(yi) ,在這裏我有存在感。

  雲(yun) 岡(gang) 石窟有著約1600年的悠久曆史,但雲(yun) 岡(gang) 石窟博物館是2011年才建成開放的。這裏主要展出雲(yun) 岡(gang) 石窟窟前、山頂考古發掘的文物400多件。遊客進入大景區後,先看石窟,參觀到最後,就可以看到我們(men) 的博物館,從(cong) 這裏了解石窟背後的故事。這裏的文物雖已脫離了石窟母體(ti) ,但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內(nei) 涵,向我們(men) 訴說著曾經發生的故事。

  中青報·中青網:你1990年就來到雲(yun) 岡(gang) 石窟工作,當時這裏是什麽(me) 狀態?

  張旭雲(yun) :雲(yun) 岡(gang) 石窟是大同的“名片”,我又是土生土長的大同人,從(cong) 小就知道城西有座“大廟”、裏頭有“大佛”。初中的暑假,我和同學們(men) 一塊去過,騎了兩(liang) 個(ge) 半小時自行車。

  雲(yun) 岡(gang) 石窟距離城市比較遠,交通不便,條件比較艱苦,所以在當時不是什麽(me) “好單位”。但“大佛”的形象很吸引我,高中畢業(ye) ,正好趕上雲(yun) 岡(gang) 招聘講解員,我就來了,也沒想太多。

  當時的大同是“煤都”,雲(yun) 岡(gang) 石窟就在109國道旁邊,每天有兩(liang) 萬(wan) 多輛煤車從(cong) 這兒(er) 經過,塵土飛揚,路兩(liang) 邊都是煤渣。當時佛像身上覆蓋著厚厚的“黑紗”,我們(men) 也很髒,鞋麵上、鼻子裏都是黑的,石窟對麵的十裏河水也變成了黑水。環境可以說比較惡劣。

  當時的山西雲(yun) 岡(gang) 石窟文物研究所積極呼籲改變這些問題,擬定了《雲(yun) 岡(gang) 石窟保護規劃》上報;1996年國家文物局正式下文,規劃獲批實施。1998年,109國道雲(yun) 岡(gang) 段的改造工程正式動工,全長26公裏,耗資2.3億(yi) 元,才解決(jue) 了雲(yun) 岡(gang) 石窟的煤塵汙染問題。此外,大同市發布了《大同市雲(yun) 岡(gang) 石窟保護管理條例》,實施了維修工程,很大程度地改善了石窟的生存空間與(yu) 保存狀況。

  中青報·中青網:最初做講解員是什麽(me) 感受?

  張旭雲(yun) :當時能在雲(yun) 岡(gang) 石窟當個(ge) 講解員,是很自豪的,我很喜歡這份工作。我們(men) 一批招了5個(ge) 人,到石窟後,不知道這麽(me) 複雜的石窟該咋看,更別說給別人講。單位邀請了很多專(zhuan) 家學者給我們(men) 講課,我記得有佛教史、建築史、北魏史、石窟藝術等課程,半年後考核,成績合格才能上崗。我覺得在講解接待工作中能體(ti) 會(hui) 到做“橋梁”的快樂(le) 。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楊振寧、李政道來雲(yun) 岡(gang) 石窟參觀時,盡管我隻是跟在後麵,也覺得很榮幸。

  中青報·中青網:這些年來,觀眾(zhong) 是不是越來越重視講解服務?我們(men) 講解的形式和內(nei) 容會(hui) 有一些變化嗎?

  張旭雲(yun) :確實,隨著時代進步,整個(ge) 社會(hui) 已經步入一個(ge) 持續學習(xi) 的階段。進入大景區的遊客會(hui) 主動購買(mai) 講解服務,對講解質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整個(ge) 景區日常有80多名講解員,到了旅遊高峰期,還會(hui) 增加200多名季節性講解員。

  過去的遊客隻是覺得來雲(yun) 岡(gang) 了,看了,拍張照片,走了。現在的遊客不再滿足於(yu) 靜態的觀賞和表麵的基本介紹,而是渴望通過多角度,例如曆史、美學、建築、保護等領域的深入講解,獲取更豐(feng) 富的知識和更深刻的文化體(ti) 驗。很多遊客來之前都是做過攻略的,想要了解的側(ce) 重點也不一樣,我們(men) 的講解員也有被問住的時候。

  因此,我們(men) 越來越重視講解員的綜合素質培養(yang) ,每年都會(hui) 對講解員進行專(zhuan) 業(ye) 培訓,培訓的教材也在變化,不僅(jin) 要講解展品的基本信息,還要將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時融入日常講解中,通過互動的方式增強講解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如今遊客的類型越來越多元,還有很多專(zhuan) 業(ye) 人士、研學兒(er) 童和國際遊客。講解員不僅(jin) 要有紮實的專(zhuan) 業(ye) 知識,還要具備出色的溝通能力和服務意識。

  中青報·中青網:2000年你調入計劃財務科後,主要參與(yu) 了哪些工作?從(cong) 這個(ge) 角度了解到的石窟是怎樣的?

  張旭雲(yun) :我是在成人自考讀了山西大學的財務專(zhuan) 業(ye) 之後進入財務科的,每天麵對的就是數字了。當時主要是為(wei) 申報世界遺產(chan) 做準備,還有資金的籌措、專(zhuan) 項經費撥付等工作。

  石窟的保護、研究和利用,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2001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雲(yun) 岡(gang) 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an) 名錄》,提升了雲(yun) 岡(gang) 石窟的國際知名度,政府也加大了對雲(yun) 岡(gang) 石窟的保護力度,製定並實施了一係列搶救性保護措施,包括加固石窟崖體(ti) 、清理石窟內(nei) 積土與(yu) 雜物、修複壁畫與(yu) 造像等。這些舉(ju) 措的實施得益於(yu) 國家文物保護法的頒布與(yu) 實施,以及當時“保護為(wei) 主,搶救第一”的工作理念。

  中青報·中青網:2005年你進入數字化室工作,為(wei) 石窟和石窟保護的曆程拍攝了大量照片,有什麽(me) 印象深刻的經曆?

  張旭雲(yun)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段工作經曆。2003年雲(yun) 岡(gang) 石窟就啟動了數字化保護項目,對石窟進行全方位、高精度的數據采集與(yu) 記錄,可以實現石窟的永久保存和永續利用。

  我剛開始是整理照片檔案,也在這個(ge) 過程中逐漸掌握了攝影知識和技巧。2008年至2010年正值雲(yun) 岡(gang) 大景區的建設時期,大同市對雲(yun) 岡(gang) 石窟的周邊環境進行了大規模的綜合治理,我就在周邊的一鎮六村間奔波,背著相機記錄拆遷前後的場景。那時周末和節假日也無暇休息,就想著多拍一些,否則這些曆史痕跡就沒有了。我把村莊變化的整個(ge) 過程記錄下來,留下了很多檔案資料。

  到了2013年,雲(yun) 岡(gang) 石窟研究院開始與(yu) 青島出版集團合作出版20卷的《雲(yun) 岡(gang) 石窟全集》,我也參與(yu) 了其中洞窟拍攝的工作。

  由於(yu) 佛像位置較高,我們(men) 搭了腳手架進行拍攝。剛爬上十幾米高的時候,我還很害怕,感覺腳都抽筋了,直冒冷汗。等看到了佛像,恐懼就根本不是問題了。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與(yu) 佛像對視,尤其在四周寂靜的時候,真的能體(ti) 會(hui) 到千年前石匠們(men) 開鑿石窟的那種虔誠與(yu) 匠心。我還驚奇地看到了一些小佛像身上的鎏金。這種心靈上的震撼與(yu) 滿足,是任何物質獎勵都無法比擬的。

  這幾段經曆至今讓我印象深刻,以前,我可能更關(guan) 注石窟本身的藝術成就,而現在,我會(hui) 更多地思考它們(men) 背後的文化內(nei) 涵、曆史變遷以及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這種視角的轉變,讓我對石窟有了更加全麵、深刻的認識,也讓我更加熱愛這份工作。

  中青報·中青網:2017年你成為(wei) 博物館的副館長之後,看到的又是一個(ge) 更宏觀的石窟,有哪些新的觀察呢?

  張旭雲(yun) :隨著石窟保護、學術研究、對外宣傳(chuan) 各項工作的深入,雲(yun) 岡(gang) 石窟越來越受到遊客青睞。現在是旺季更旺,淡季不淡。2023年,雲(yun) 岡(gang) 石窟年度遊客突破300萬(wan) 人次,是截至當年的曆史最高水平;而2024年到8月,入園人數就已經超過300萬(wan) 人次。

  現在的節假日,我們(men) 都是加班加點,全員上崗,應對客流高峰。往年是小長假遊客增多,但是2024年從(cong) 暑期到8月底,遊客量一直很大,但基本在我們(men) 可承受的範圍之內(nei) 。2008年改造後,景區比過去大了10倍,接待能力也在提升。我們(men) 延長開放時間,增加檢票口和講解員,包括對景區內(nei) 衛生間進行智慧化升級,增加移動衛生間,設置女士專(zhuan) 用衛生間……各方麵都在動。

  中青報·中青網:雲(yun) 岡(gang) 石窟博物館目前在做哪些工作,未來還會(hui) 有哪些活動呢?

  張旭雲(yun) :目前我們(men) 的基本陳列在升級改造中,隻開放一個(ge) 臨(lin) 時展廳,正在展出“高致:五嶽係列藝術展”。

  雲(yun) 岡(gang) 石窟博物館因臨(lin) 時展覽較多,目前還沒有語音導覽器,這方麵隨著基礎陳列升級改造會(hui) 逐步改善。我們(men) 計劃開發一係列智能導覽係統、互動體(ti) 驗;還將建立一個(ge) 雲(yun) 岡(gang) 石窟數字博物館,通過互聯網向全球觀眾(zhong) 展示石窟的全貌。

  現在我們(men) 工作的重點就是展覽,引進展覽,也對外交流展出。2024年我們(men) 共舉(ju) 辦了16場展覽,與(yu) 各大博物館及高校進行聯展,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的聯展,反響都很好。

  最近,我們(men) 在台灣舉(ju) 辦的“芥子納須彌——雲(yun) 岡(gang) 石窟藝術特展”開展,台灣民眾(zhong) 可以近距離欣賞雲(yun) 岡(gang) 石窟的藝術珍寶,感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促進兩(liang) 岸人民在文化層麵的深度互動。

  2025年我們(men) 會(hui) 有更多、更豐(feng) 富的展覽,也計劃走出國門,讓更多熱愛石窟藝術的觀眾(zhong) 認識、了解雲(yun) 岡(gang) 石窟,讓這個(ge) 世界文化遺產(chan) 真正走向世界。

(責編: 陳濛濛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