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農業科技興 鄉村生活美——“高質量發展調研行”聚焦全麵推進鄉村振興

發布時間: 2025-01-04 15:33:00 來源: 新華社

  良種良機齊發力助推糧食產(chan) 量邁上新台階;小小芝麻成為(wei) 富民大產(chan) 業(ye) ;傳(chuan) 統村莊煥發新活力……

  連月來,新華社記者兵分多路參加“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深入湖南、浙江、河南等地采訪,走進田間地頭、科研院所、企業(ye) 工廠……記錄美麗(li) 鄉(xiang) 村的新變化,感受廣袤田野孕育的希望與(yu) 生機。

  插上科技“翅膀”,保障糧食安全

  洪範八政,食為(wei) 政首。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必須時刻繃緊。

  數據顯示,在連續9年穩定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的基礎上,2024年我國糧食產(chan) 量首次邁上1.4萬(wan) 億(yi) 斤新台階。其中,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

  2024年11月23日,湖南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嶽麓山實驗室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平台對油菜種子進行篩選。新華社記者 王婧嬙 攝

  小雪節氣後幾天,走進位於(yu) 湖南長沙的嶽麓山實驗室集聚區,記者看到,幾名研究人員正采用先進的分子育種技術,研製水稻新品種。相比傳(chuan) 統育種技術,分子育種可以精準改良種子性狀,大幅提升育種效率。

  “我們(men) 正積極應用新技術手段,聚焦高產(chan) 、擴麵、提質的目標,培育重要水稻品種。”嶽麓山實驗室前沿技術研究部團隊首席項目負責人趙炳然說,團隊已在雜交水稻高產(chan) 攻關(guan) 、耐鹽堿水稻研製等領域取得突破。

  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湖南正努力打造種業(ye) 創新高地,推動種質資源研發,為(wei) 糧食安全提供堅實保障。湖南雜交水稻育種與(yu) 應用技術穩居國際領先地位,雜交水稻實現連續五輪高產(chan) 躍升,單季畝(mu) 產(chan) 突破1200公斤。耐鹽堿水稻重大新品種創每畝(mu) 573.8公斤高產(chan) 紀錄。


2024年11月26日在湖南省農(nong) 業(ye) 裝備研究所試驗基地拍攝的純電智能無人駕駛拖拉機。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起步、前進……”隨著工作人員的口令和指揮,一台由湖南省農(nong) 業(ye) 裝備研究所研製的智能無人駕駛拖拉機展示起停、轉彎、掉頭等功能。這台機器功能多樣,能夠實現除草、施肥和旋耕等,能應用於(yu) 設施農(nong) 業(ye) 和果園。

  結合湖南地形特點,湖南省農(nong) 業(ye) 裝備研究所設有農(nong) 業(ye) 裝備、智能控製、農(nong) 機農(nong) 藝融合等研究室,滿足本地農(nong) 業(ye) 多樣化的作業(ye) 需求。


2024年11月26日,在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一名農(nong) 機手在駕駛旋耕機。新華社記者 王婧嬙 攝

  在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鎮的農(nong) 田裏,農(nong) 機手正操作小型旋耕機作業(ye) 。“本地企業(ye) 研發的小農(nong) 機,‘巴掌田’‘深泥田’裏都能靈活作業(ye) ,大大提高了種糧效率。”種糧大戶賀俊青說。

  數據顯示,2023年湖南全省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4%,主要農(nong) 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5%,水稻耕種收全程機械化率達83.46%。

  湖南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相關(guan) 負責人告訴記者,湖南正大力開展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持續打造種業(ye) 創新和智能農(nong) 機產(chan) 業(ye) 鏈發展創新高地,加速推動湖南從(cong) 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向現代農(nong) 業(ye) 轉變。

  在浙江,插上數字化智慧“翅膀”的現代農(nong) 業(ye) 正釋放蓬勃產(chan) 能。


2024年12月4日在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拍攝的無土栽培蔬菜。新華社記者 周佳誼 攝

  走進浙江舟山岱山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區內(nei) 的溫室大棚,無土栽培的蔬果層層疊疊,鋪展開來,散發出誘人光澤。

  高質量的蔬菜種植,離不開高質量的蔬菜育苗。位於(yu) 園區內(nei) 的岱山縣自動化蔬菜育苗工廠,擁有世界先進的播種育苗流水線及自動化管控係統。

  “從(cong) 材料準備、播種催芽,到苗床碼垛、施肥煉苗,一係列由智能化管控係統生產(chan) 管理的係統工序,每年可至少繁育蔬菜瓜果種苗2000萬(wan) 株,有效解決(jue) 了當地農(nong) 戶對優(you) 質種苗的需求。”育苗工廠相關(guan) 負責人告訴記者。

  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帶動農(nong) 民增收

  近日,在河南省周口市項城市,一場芝麻焦饃大賽吸引了30多家當地企業(ye) 參賽,選手們(men) 都拿出看家本領,將30多種溜溜圓、嘎嘣脆的芝麻焦饃呈現在評委麵前。

  芝麻焦饃是周口當地的特色小吃,主要原料是麵粉和芝麻,口感香脆,保存時間長,深受當地群眾(zhong) 喜歡。

  好吃的焦饃離不開優(you) 質的芝麻,項城市素有“白芝麻之鄉(xiang) ”的美譽。2018年,項城白芝麻獲得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產(chan) 品地理標誌認證,常年種植麵積在20萬(wan) 畝(mu) 以上,成為(wei) 當地富民特色產(chan) 業(ye) 。

  當地在做大芝麻種植規模的同時,也在不斷延伸芝麻產(chan) 業(ye) 鏈條。

  周口市老磨坊糧油食品有限公司是當地一家生產(chan) 芝麻香油和芝麻醬的龍頭企業(ye) ,該企業(ye) 每年要從(cong) 農(nong) 民手裏收購2萬(wan) 噸芝麻。

  “河南周口、駐馬店這一帶是優(you) 質芝麻的主產(chan) 區,以此為(wei) 依托,我們(men) 把芝麻香油和芝麻醬銷售到全國各地。”該公司總經理李永生說。

  項城市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中心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站長欒曉剛告訴記者,芝麻全身都是寶,除了做成芝麻香油、芝麻醬、芝麻球、芝麻焦饃等產(chan) 品外,芝麻葉也開發出了很多品種,如芝麻葉麵條、椒鹽芝麻葉、芝麻葉香菇醬等,此外,芝麻杆加工後還能做飼料和聚合板材。“芝麻的產(chan) 業(ye) 鏈越長,農(nong) 民的收入就越高。”

  2024年1月11日,村民在河南省寶豐(feng) 縣周莊珍稀菌產(chan) 業(ye) 園的羊肚菌種植大棚內(nei) 查看生長情況。周莊珍稀菌產(chan) 業(ye) 園按照“企業(ye) +合作社+農(nong) 戶”的運營模式,積極發展鄉(xiang) 村特色種植產(chan) 業(ye) 。新華社記者 魯鵬 攝

  “十四五”以來,河南省在穩定糧食生產(chan) 的前提下,以高效種養(yang) 業(ye) 轉型升級為(wei) 抓手,因地製宜支持花生、芝麻、蔬菜、水果、食用菌、茶葉、中藥材等優(you) 勢特色農(nong) 業(ye) 發展,加快推動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全省經濟作物持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不僅(jin) 為(wei) 全國“菜籃子”產(chan) 品供應提供了堅實保障,而且有力促進了農(nong) 業(ye) 增效、農(nong) 民增收。

  河南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河南錨定農(nong) 業(ye) 強省建設目標,持續強龍頭、促創新、延鏈條、樹品牌,推動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業(ye) 高質量發展,在做大做強“食字號”“原字號”的同時,做優(you) 做特“健字號”“藥字號”,不斷延伸糧食產(chan) 業(ye) 鏈、提升價(jia) 值鏈、打造供應鏈,努力實現保障糧食安全、發展現代高效農(nong) 業(ye) 和富民惠民相統一。

  2024年11月27日,工人在湖南省益陽市桃江縣馬跡塘鎮筍竹特色產(chan) 業(ye) 園內(nei) 一家鮮筍加工企業(ye) 生產(chan) 車間加工鮮筍。竹筍產(chan) 業(ye) 是桃江縣的傳(chuan) 統特色產(chan) 業(ye) ,當地依托豐(feng) 富的竹林資源,積極發展竹筍深加工產(chan) 業(ye) 。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在湖南,多個(ge) 農(nong) 業(ye) 縣因地製宜,推動當地農(nong) 業(ye) 特色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

  2024年石門縣柑橘鮮果銷售收入預計突破12億(yi) 元,漢壽縣生態化養(yang) 殖的甲魚可以賣到七八十元一斤,“楠竹之鄉(xiang) ”桃江縣竹子的“潛能”被深度挖掘……助力農(nong) 民增收致富,為(wei) 三湘大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建設和美鄉(xiang) 村,打造幸福生活

  沿山路迤邐而上,記者來到浙江溫州市甌海區澤雅鎮水碓坑村,隻見竹林環抱,小溪潺潺,房屋古樸,一派靜謐祥和的傳(chuan) 統鄉(xiang) 村景象。

  水碓坑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潘建鋒介紹,村內(nei) 保存著古民居建築20多幢,還保留著手工造紙用的水碓、紙槽、醃塘等珍貴文化景觀。

  前些年,村裏年久的老屋有的坍塌、有的損壞,村莊缺乏發展空間、麵臨(lin) 凋敝。如何轉變發展思路?村裏決(jue) 定保護利用好村裏的古宅,修舊如舊,讓老宅重新煥發光彩。村幹部們(men) 帶頭,整理修複自家倒塌的房屋,打造成“廢墟畫廊”,古法造紙作坊群、古民居直播基地等新業(ye) 態也不斷出現。

  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水碓坑村通過挖掘紅色文化、紙山文化和村落保護性開發,將村裏的古民居有效地利用起來,原本幾近荒廢的村落重現生機,開辟成了甌海紙文化科普和旅遊的新線路。

  “水碓坑村如今成了各地遊客的熱門打卡地,不僅(jin) 增加了村集體(ti) 收入,也解決(jue) 了不少村民就業(ye) 。”潘建鋒說。

  2024年4月21日在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泗洲塘村拍攝的共富民宿集聚區(無人機照片)。近年來,嵊泗縣持續推進“千萬(wan) 工程”美麗(li) 海島漁村建設,通過漁村環境整治、節點景觀提升、休閑街區打造等措施將海島美景串珠成鏈。新華社發(姚凱樂(le) 攝)

  城鄉(xiang) 同質飲水率先基本實現、城鄉(xiang) 社區居家養(yang) 老服務照料中心實現全覆蓋……記者從(cong) 浙江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獲悉,20多年來,浙江始終把“千萬(wan) 工程”作為(wei) 補齊鄉(xiang) 村短板的發展工程、惠及農(nong) 民群眾(zhong) 的民生工程。以“千萬(wan) 工程”為(wei) 牽引,縮小“三大差距”,加快推進縣域城鄉(xiang) 融合發展,浙江進一步打開從(cong) 美麗(li) 鄉(xiang) 村到美麗(li) 經濟、再到美好生活的通道,讓農(nong) 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浙江的實踐探索,是我國建設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的生動縮影。

  目前,我國農(nong) 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5%左右,農(nong) 村生活垃圾得到收運處理的行政村比例穩定保持在90%以上,農(nong) 村生活汙水治理(管控)率超過45%,村容村貌明顯改善。

  通過深入實施鄉(xiang) 村建設行動,具備條件的鄉(xiang) 鎮和建製村都通了硬化路,通5G的行政村占比超過90%,教育、醫療、養(yang) 老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放眼廣袤鄉(xiang) 村大地,越來越多的村莊正變得更紅火、更美麗(li) 、更宜居,農(nong) 民群眾(zhong) 有了更加幸福的家園。


2024年5月29日,在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平縣老王坡高標準農(nong) 田,機收編隊在收獲小麥。新華社發(趙永濤 攝)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希望的田野上,處處是奮鬥的身影。廣大黨(dang) 員幹部和農(nong) 民群眾(zhong) 久久為(wei) 功、真抓實幹,全力以赴推動農(nong) 業(ye) 基礎更加穩固、農(nong) 村地區更加繁榮、農(nong) 民生活更加紅火,一幅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宏偉(wei) 畫卷正徐徐展開。

  文字記者:古一平、阮周圍、謝奔、劉金輝、許舜達、張曉潔

  海報設計:劉思錄

  統籌:白純、吳青昊、郜新鑫、孟潔

(責編: 陳濛濛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