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文化中國行|戲曲的守正創新要彰顯“文化品格”

發布時間: 2025-01-05 18:06:00 來源: 交匯點新聞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guan) 情”,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引用鄭板橋的詩句,稱之為(wei) “千古流傳(chuan) 的愛民心聲”。

  如何從(cong) 深厚的傳(chuan) 統文化寶庫中提煉精華、汲取能量,創造出新時代的舞台風景?榮獲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ge) 一工程”優(you) 秀作品獎的揚劇《鄭板橋》,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舞台上,古琴與(yu) 琵琶的悠揚旋律仿若一陣清風,輕輕拂開曆史的畫卷,清代揚州的風情萬(wan) 種如詩如畫般徐徐展開。鄭板橋筆下的竹、蘭(lan) 、石化作他性格的三種特質,生動地展現了為(wei) 官之德、書(shu) 生之質、為(wei) 民之心,以及他對生命價(jia) 值的執著堅守,深深地震撼著每一位觀者的心靈,讓他們(men) 沉浸其中,心潮澎湃。

  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宛如一座巍峨的寶庫,如何跨越時空障礙,通過藝術轉化完成對當下人的心靈啟迪,是所有創作者麵對的共同命題。梅花獎得主、揚劇領軍(jun) 人物、揚劇《鄭板橋》主演李政成曾提出“學我者死”,強調優(you) 秀的演員要懂得“化”——即善於(yu) 吸收他人之所長,並巧妙地轉化為(wei) 自身的特色。揚劇《鄭板橋》中,處處可見這種“運化”的妙筆,從(cong) 劇本編排到舞台呈現,再到演員表演,每一個(ge) 環節都體(ti) 現了對傳(chuan) 統與(yu) 創新之間平衡點的精準把握。

  從(cong) 劇本創作來看,鄭板橋身處的環境既無唐之磅礴,也無宋之風流,他一生的經曆十分平淡,最具戲劇性的“山東(dong) 放糧”一節已被屢屢搬上舞台,而民間故事又失之細碎。在這種情況下,江蘇戲劇文學創作院院長、編劇羅周借用戲曲藝術獨有的詩性和寫(xie) 意方式,以鄭板橋平生隻畫蘭(lan) 、竹、石為(wei) 切入點,通過鄭板橋與(yu) 饒五娘的奇緣、與(yu) 官員盧抱孫的聚散、與(yu) 鹽商張從(cong) 的恩怨的編織,將鄭板橋畫作的審美品格化成他的人格氣象,帶給人一種以史為(wei) 憑、精妙構思的文化質感和美感。

  劇場裏,舞台的空間設計為(wei) 觀眾(zhong) 提供深刻的審美體(ti) 驗。舞台既保留了傳(chuan) 統戲曲“一桌二椅”的簡約美學,又緊扣揚州園林特征,運用黑白對比色調和光影變幻,隱喻鄭板橋內(nei) 心澄澈與(yu) 光明,使其性格直觀生動地傳(chuan) 達給觀眾(zhong) ,讓物理空間成為(wei) 精神外延。

  李政成的精湛表演則使創作完美閉環。在描繪鄭板橋繪畫菊花與(yu) 蘭(lan) 花的情景時,他巧妙地采用了文戲武唱的手法,別具匠心地展現了鄭板橋的才華與(yu) 骨氣。而在劇終部分,長達十多分鍾、包含56個(ge) 核心唱段的唱腔如波浪般層層推進,將鄭板橋一生的感悟推至觀眾(zhong) 心底。舞台上的清冷視覺效果與(yu) 演員熾熱的情感表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戲劇的張力中,一個(ge) 有溫度、有深度、有情懷的鄭板橋仿佛從(cong) 曆史中走來,真正“活”了起來。

  一方水土養(yang) 一方人。李政成出生於(yu) 戲曲之家,在母親(qin) 的悉心指導下,他將揚劇旦行的“清板”演唱方式巧妙地融入到生行表演中。在跟隨眾(zhong) 多京昆名師的學習(xi) 過程中,他逐漸形成了“京昆打底,本劇立身”的藝術風格。當他遇到“鄭板橋”這一角色,李政成多年的積累與(yu) 磨礪使其表演如魚得水。觀眾(zhong) 驚歎於(yu) 舞台上的李政成技藝精湛,但他卻說:“無技不驚人,但技巧不是為(wei) 了炫技,技必須為(wei) 藝服務。”

  在創作初期,主創團隊就明確了目標——塑造一個(ge) 獨一無二、前所未有的“鄭板橋”形象。如何把握好尺寸和火候,展現鄭板橋“不能挺拔,又不能不挺拔;不能寒酸,又不能不寒酸;不能糊塗,又不能不糊塗;不能普通,又不能不普通”的獨特形象?李政成最終在鄭板橋的傳(chuan) 世畫作中找到了“依據”,畫作中的一筆一劃都化身為(wei) 他在舞台上的形體(ti) 和姿態,實現了對這一曆史人物的深情回望與(yu) 藝術重塑。

  “曆史人物賦予劇種以滋養(yang) ,而劇種也必須給予這些人物以呼吸。”在李政成看來,這種“化”的過程,歸根結底就是守正創新。在打磨揚劇《鄭板橋》的過程中,團隊並未淺嚐輒止地停留在題材表麵,而是像一位技藝精湛的工匠,深入挖掘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與(yu) 時代背景,將鄭板橋的人格魅力、藝術追求以及他對社會(hui) 民生的關(guan) 注等多方麵特質生動展現出來,從(cong) 而為(wei) 觀眾(zhong) 打造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

  李政成感慨,江蘇戲曲底蘊豐(feng) 厚,京昆錫淮揚等劇種更是在新時代百花齊放。“我們(men) 始終堅持‘三並舉(ju) ’的做法——整理改編傳(chuan) 統戲、新編曆史劇與(yu) 新創現代戲,在不斷活化的過程中,對藝術規律的認知也日益加深。今天,麵對紛繁多元的世界,每一個(ge) 傳(chuan) 統劇種都必須靜下心來,找到與(yu) 自身氣質相契合的‘文化氣息’,才能真正叩開傳(chuan) 統文化寶庫的大門,讓古老的戲曲藝術在現代社會(hui) 中煥發新生。如果文化氣息不暢通,或者與(yu) 劇種的特點不符,最終隻會(hui) 導致作品不倫(lun) 不類,失去其原有的韻味。”

  揚劇《鄭板橋》正是通過深入挖掘城市的文化DNA,與(yu) 揚劇這一傳(chuan) 統劇種的藝術語匯完美融合,彼此豐(feng) 盈,凸顯出煥然一新的文化品格。該劇迄今已演出50多場,受到廣泛讚譽。中央文史館館員、首屆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主席仲呈祥高度評價(jia) 該劇:“鄭板橋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代表,他的人生意境如蘭(lan) 、如竹、如石,這是中華戲曲的守正創新。”

  在揚劇《鄭板橋》中,青年演員們(men) 的出色表現無疑為(wei) 該劇增添了一抹亮麗(li) 的風景線。這部作品不僅(jin) 是對曆史文化的深刻挖掘,也是江蘇文藝界人才培養(yang) 成果的一次精彩展示。

  當記者撥通李政成的電話時,他正忙於(yu) 為(wei) 揚州文化藝術學校40名學生的年終演出做準備。自2007年以來,李政成積極倡導並推動了劇團與(yu) 揚州文化藝術學校的聯合招生計劃——“小揚班”,隨後更是致力於(yu) 培養(yang) “揚劇本科生”。李政成堅信,人才培養(yang) 不僅(jin) 需要資金和心血的投入,更需科學的方法指導。為(wei) 此,他廣邀各路名家傳(chuan) 授技藝,助力年輕一代提升專(zhuan) 業(ye) 技能。

  “這不僅(jin) 提升了學員的專(zhuan) 業(ye) 水平,也為(wei) 他們(men) 打開了更廣闊的視野。”令他感到欣慰的是,經過多年努力,揚州市揚劇研究所在人才培養(yang) 、劇目創作上都走在全國前列。日益豐(feng) 富的揚劇劇目庫,成長為(wei) 中堅力量的青年演員,都為(wei) 揚劇下一步的發展開拓了更廣闊的天地。

  原創是厚土,經典是“高峰”。立足於(yu) 江蘇深厚的文化積澱,新時代的江蘇文藝工作者們(men) ,正滿懷信心,繼續進行著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在帶著揚劇《鄭板橋》走進清華大學等全國高校的過程中,李政成從(cong) 學生們(men) 熱烈的反響與(yu) 反饋中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經過“細熬慢燉”的古老中華文化正在成為(wei) 連接過去與(yu) 未來的橋梁,散發著精神的光芒。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陳潔

(責編: 劉莉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