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上收油茶、板栗,樹下挖食用菌、魔芋,林間套種中藥材……進入冬季,在四川廣袤的森林,農(nong) 人收種不停歇。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不同場合,多次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作為(wei) 森林資源大省,四川堅決(jue) 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指示精神,因地製宜發展林下食物,將“森林糧庫”高質量建設納入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cang) ”的建設中,探索向森林要糧、豐(feng) 富百姓餐桌。
綠水青山出“好糧”
在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連綿的山間驅車而行,周圍板栗樹綿延不絕,樹下鋪滿了厚厚的金黃落葉,棕黑的栗子殼點綴其間。進入白拉古村,不時能聞到農(nong) 家蒸煮板栗的甜香氣味。
在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區板栗現代林業(ye) 園區,農(nong) 戶在采收魔芋(2024年12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超群 攝
“板栗的澱粉、可溶性糖、粗蛋白、粗脂肪占比達85%至90%,還含有人體(ti) 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四川省林業(ye) 科學研究院板栗專(zhuan) 項團隊首席專(zhuan) 家宋鵬說,“板栗被稱為(wei) ‘鐵杆莊稼’,可以直接當主食吃,也可以加工成板栗麵條或釀酒。”
四川屬於(yu) 全國第二大林區,森林麵積2.6億(yi) 畝(mu) 。2023年,四川“林糧”年產(chan) 量超過1400萬(wan) 噸。
2024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ti) 係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ti) 係,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為(wei)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提供堅實保障。
為(wei) 更好打造“森林糧庫”,四川加快發展木本糧食。以現有林分撫育改造提升為(wei) 主、新建為(wei) 輔,重點發展以板栗、橡籽為(wei) 主的澱粉類和以鬆籽為(wei) 主的蛋白質類品種,適度發展大棗、柿子等糖類品種,計劃到2030年,全省木本糧食種植麵積達到1000萬(wan) 畝(mu) 。
在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區板栗現代林業(ye) 園區,農(nong) 戶在采收板栗林下套種的魔芋(2024年12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超群 攝
記者近日來到四川宜賓,這裏是全國竹資源富集區和“川南竹產(chan) 業(ye) 集群”核心區域,冬季是當地方竹筍的豐(feng) 收季。在宜賓市興(xing) 文縣的竹林裏,一顆顆方竹筍破土而出。
興(xing) 文縣仙峰苗族鄉(xiang) 群魚社區村民曾在瓊牽頭成立了興(xing) 文縣鵬宇竹筍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並陸續承包了3000多畝(mu) 竹林。“這一季方竹筍的產(chan) 筍量估計有50萬(wan) 斤左右,產(chan) 值能達到400萬(wan) 元。”曾在瓊說。
四川省林業(ye) 科學研究院二級研究員莫開林表示,隨著生活水平提升,人們(men) 對食物綠色、營養(yang) 和多樣性的需求明顯增長,“森林食物”可滿足多元化需求。
積極發展森林蔬菜,擴大優(you) 質筍用竹林規模,擴大林下人工栽培食用菌規模,有序拓展林下野生食用菌采集範圍,因地製宜發展香椿、樹花菜和林下魔芋、山野菜等森林蔬菜……
“綠水青山出‘好糧’,四川在建設森林‘水庫’‘糧庫’乃至‘碳庫’‘錢庫’方麵,優(you) 勢突出、潛能巨大。”四川省林業(ye) 和草原局總工程師張革成說。
樹下“做文章” 林中建“糧倉(cang) ”
雖然是產(chan) 糧大省,但四川地理特征為(wei) “一平二坡七分山”,“巴掌田”“雞爪田”形態的耕地數量多,限製了傳(chuan) 統糧食生產(chan) 。
數據顯示,四川省現有林地3.81億(yi) 畝(mu) 。“實際可有效利用林地達1.74億(yi) 畝(mu) ,是耕地的2.2倍,森林內(nei) 可供開發為(wei) ‘林糧’的植物有6000餘(yu) 種。”張革成說,四川現有經濟林麵積超5500萬(wan) 畝(mu) ,林下種養(yang) 和采集麵積超過1700萬(wan) 畝(mu) 。
“想辦法向森林要更多的糧,要多樣的糧,在擴大經濟林的同時,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張革成說。
入冬以後,攀枝花市米易縣普威鎮西番村家家戶戶先是在樹上摘核桃,然後在樹下挖續斷、刨圓根蘿卜……“以前隻種核桃樹,也隻收核桃。現在核桃照樣一畝(mu) 產(chan) 3000多斤,樹下的蘿卜一畝(mu) 又能收3000多斤,試種了續斷,幹貨畝(mu) 產(chan) 1000斤,經濟效益特別好。”西番村村民都誌發對記者說。
2023年12月,四川《建設“天府森林糧庫”實施方案》提出,構建多元食物供給體(ti) 係、切實維護糧食安全。一年多來,成都、達州、內(nei) 江、巴中等地接連出台政策,因地製宜推進“天府森林糧庫”建設。
在四川冕寧縣元升油橄欖產(chan) 業(ye) 園,自動噴淋係統在為(wei) 培育中的油橄欖樹幼苗澆水(2024年12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超群 攝
攀枝花市農(nong) 林科學研究院正高級農(nong) 藝師滕誌介紹,目前,攀枝花市米易縣、鹽邊縣、仁和區的30個(ge) 鄉(xiang) 鎮正在開展林下續斷、魔芋等試驗示範種植。“要增加‘林糧’的產(chan) 量,就要通過對林下土地充分利用,想方設法形成立體(ti) 的林中食物種植。”
2024年秋收時節,涼山州會(hui) 東(dong) 縣薑州鎮山南村種植大戶羅德宇的石榴園裏,20畝(mu) 旱稻試驗田實現產(chan) 量突破。據現場測算,此次機收套種旱稻地塊的淨作畝(mu) 產(chan) 達到了812.12公斤,按每畝(mu) 套種麵積35.54%計算,石榴園區實現每畝(mu) 增產(chan) 旱稻280.51公斤。
“該模式充分利用了石榴樹行間空閑的土地資源,實現了糧油作物與(yu) 經濟作物的協同發展。”涼山州農(nong) 業(ye) 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所長王雲(yun) 梅說。
“糧庫”變“錢庫” 鋪就致富路
四川在實踐中認識到,隻有“大食物”成長為(wei) “大產(chan) 業(ye) ”,才能讓百姓增收致富,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
目前,四川積極發展木本油料,突出核桃、油茶、油橄欖“三棵樹”,計劃到2030年全省木本油料種植麵積達到2000萬(wan) 畝(mu) 。涼山、甘孜等地加強核桃低產(chan) 林改造,推進定向培育、集約經營。
在四川冕寧縣宏模鎮油橄欖現代林業(ye) 園區裏,連片的油橄欖林形成產(chan) 業(ye) 規模效應(2024年12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超群 攝
不久前,涼山州鹽源縣平川鎮青天鋪村彭道華管理的50餘(yu) 畝(mu) 核桃林獲得豐(feng) 收。經過脫青皮、晾曬,他將收獲的2萬(wan) 斤核桃鮮果發往涼山州西昌市的涼山億(yi) 豐(feng) 油脂有限公司工廠,在榨油生產(chan) 線上壓榨成為(wei) 核桃油,銷往全國各地。林果產(chan) 業(ye) 的發展,讓核桃種植效益大大提升,為(wei) 彭道華帶來8萬(wan) 多元的收入。
“一期項目核桃油年產(chan) 能達1萬(wan) 噸,去年實現產(chan) 值3000餘(yu) 萬(wan) 元。企業(ye) 解決(jue) 了當地100多個(ge) 家庭的用工,勞務支出達到200餘(yu) 萬(wan) 元。”涼山億(yi) 豐(feng) 油脂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建國說,“我們(men) 與(yu) 涼山州11個(ge) 縣市簽訂了核桃購銷合同,覆蓋1808個(ge) 脫貧村,惠及12.4萬(wan) 脫貧戶。”
2024年12月11日,涼山億(yi) 豐(feng) 油脂有限公司的員工在核桃脫殼生產(chan) 線旁工作。
新華社記者 張超群 攝
據四川省林業(ye) 和草原局統計,截至2024年底,四川省林糧經營麵積達8100萬(wan) 畝(mu) ,四川森林食品年產(chan) 量超過1450萬(wan) 噸,年產(chan) 值超過1700億(yi) 元。
在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隨著一個(ge) 投資3445萬(wan) 元、到2025年目標規模為(wei) 3.5萬(wan) 畝(mu) 的標準化板栗種植產(chan) 業(ye) 園的建設,平地鎮白拉古村村民盛翠蘭(lan) 家的板栗種植規模從(cong) 此前的幾畝(mu) 擴大到如今的10多畝(mu) ,每畝(mu) 年收益達五六千元。
“推進板栗產(chan) 業(ye) 建設不僅(jin) 是擴大種植規模、增加產(chan) 量,還要完善加工體(ti) 係,延伸產(chan) 業(ye) 鏈,開發板栗酒、板栗速食等產(chan) 品,增加產(chan) 業(ye) 經濟效益和當地林農(nong) 的收益。”攀枝花市林業(ye) 局副局長王宏說。
四川豐(feng) 富的森林資源,森林中豐(feng) 富的食物種類,也吸引著企業(ye) 主動前來尋找商機。冕寧元升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是台商林春福十幾年前來到涼山州冕寧縣考察後成立的。公司技術負責人陳慶忠說,企業(ye) 發展的同時,也帶動當地百姓增收。如今,企業(ye) 流轉的林地覆蓋冕寧縣2個(ge) 鄉(xiang) 鎮9個(ge) 村6800多戶村民。
如今,放眼四川,各具特色的森林經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串聯起一條條綠色產(chan) 業(ye) 鏈,書(shu) 寫(xie) 著綠海生“金”的發展故事。
文字記者:高健鈞、張超群
視頻記者:尹恒、張超群
海報設計:李夢帆
統籌:鬱瓊源、吳建路、何雨欣、王文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