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開往太原的K238次列車上,羅先龍穿著一件藍色衛衣,悠閑地靠窗坐著翻看手機。明媚的陽光斜射進車廂裏,讓他看上去更加輕鬆。
14日,2025年春運正式啟幕。這溫馨的一幕,成為(wei) 千千萬(wan) 萬(wan) 中國人春節返鄉(xiang) 路上的共同寫(xie) 照。
1月17日,乘客帶著行李在太原南站候車。新華社記者 王學濤 攝
62歲的羅先龍在廣州一家保潔公司開掃地機。他在這條自南向北的“務工人員專(zhuan) 列”上已往返多年。過去,他每年春節回家都要帶不少東(dong) 西,給孩子買(mai) 的新衣服、孝敬父母的土特產(chan) ……大包小包一大堆。
這幾年,羅先龍回山西霍州過年隻拎一個(ge) 行李箱。“家裏什麽(me) 都能買(mai) 到,物價(jia) 也便宜。”羅先龍說。
從(cong) 最初見諸報端至今,中國春運已走過70年。在這場大規模的歸途中,人們(men) 的行囊是一個(ge) 特殊符號,裏麵裝的不隻是物品,更是對家人的牽掛。
觀察行囊之變,就是閱讀中國的時代發展。
羅先龍的行囊變小,得益於(yu) 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小城市商業(ye) 和農(nong) 村市場得到大幅提升,昔日的稀缺商品如今早已習(xi) 以為(wei) 常。
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7.15萬(wan) 億(yi) 元,比2012年翻了一倍多。其中,2023年鄉(xiang) 村消費品零售額比2012年增長約129%。與(yu) 之相應的是,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cong) 2012年的16510元增加到2023年的39218元。
山西大學教授邢媛說,中國早已成為(wei)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ti) ,人們(men) 收入增加,物資供應更加充分,這反映到了春運行囊的變化上。
拚版照片。上圖為(wei) :2011年1月25日,在太原火車站,來自安徽的小女孩鍾媛媛和父母一起回家(新華社記者燕雁攝);下圖為(wei) :2025年1月18日,在太原南站,旅客踏上回家路(新華社記者王學濤攝)。新華社發
翻開10年前的春運照片,再走進今天的高鐵站,會(hui) 發現曾經那些身背超大帆布包、拖著編織袋、手提大包小包的身影已非常少見,令人不得不感歎中國變化之大。
這背後,迅速興(xing) 起的快遞業(ye) 務功不可沒。幾天前,在太行山深處修掛壁公路的王立君,踏上從(cong) 山西回河北定州的返鄉(xiang) 路,沒從(cong) 當地買(mai) 任何物品。“該買(mai) 的年貨,陸陸續續都從(cong) 網上買(mai) 了,還需要什麽(me) ,在手機上點幾下就行。”他說,以前回家過年是個(ge) 體(ti) 力活,現在一身輕鬆。
國家郵政局和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快遞業(ye) 務量達到1745億(yi) 件,網購用戶規模逾9億(yi) 人,快遞包裹業(ye) 務量自2014年起穩居世界第一。
中國各地的年貨,也通過快遞被擺上全國人民的春節餐桌。中通快遞山西省霍州市網點負責人張亮亮說,年前每天要發送6000單以上,80%是當地的霍州年饃。
中通快遞集團副總裁鄭超表示,隨著電商平台的發展和基層收發包裹便捷性的不斷提升,線上購買(mai) 年貨已成新趨勢。從(cong) 後台業(ye) 務數據看,今年“年貨節”期間的日均快遞包裹量超過了去年“雙11”,越來越多人選擇春節回家“輕裝上陣”。
中國春運被稱為(wei) “全球最大規模人口遷徙”,如今似乎稱其為(wei) “旅行”更名副其實。經過十幾年快速發展,中國高鐵網四通八達,交通運力大幅躍升,出行頻次的增加讓人們(men) 更容易輕裝簡行。
拚版照片。左圖為(wei) :2013年1月30日,來自內(nei) 蒙古包頭的徐長青在太原站候車,他買(mai) 了五箱山西老陳醋帶回家(新華社記者燕雁攝);右圖為(wei) :2025年1月18日,在太原南站,一位老人背著一個(ge) 雙肩包輕鬆返鄉(xiang) (新華社記者王學濤 攝)。新華社發
57歲的煤礦工人倪強喜現在非常享受高鐵帶來的舒適便利。“以前過年最怕坐火車,因為(wei) 工作不穩定,回家要把被褥衣物、鍋碗瓢盆都帶走,像逃荒似的,常常帶著這些東(dong) 西在人擠人的車廂裏站一路。”他說,現在自己每月收入從(cong) 四五千元漲到一萬(wan) 元以上,從(cong) 手機上訂票,高鐵又快又幹淨,能安穩坐著看看路上的風景。
截至2024年底,全國鐵路營業(ye) 裏程達到16.2萬(wan) 公裏,其中高鐵4.8萬(wan) 公裏。中國如今擁有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
網購年貨、電子支付、預約購票、高鐵出行……隨著國力不斷增強和人們(men) 收入不斷增加,中國人春運返鄉(xiang) 的行囊變得越來越小,腳步越來越輕。春運期間,中國高鐵站候車大廳就像個(ge) 大舞台,各種年俗表演、迎新活動不斷推出,讓旅客們(men) 帶著歡聲笑語踏上歸家的列車。
“不同年代的行囊是一個(ge) 個(ge) 印記,勾連起時代發展,記錄著家國變化。”山西省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馬誌超說,“這就是濃縮在小行囊裏的大時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