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總量邁上130萬(wan) 億(yi) 元台階,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GDP)同比增長5%——隨著2024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順利實現,中國經濟交出了一份總體(ti) 平穩、穩中有進的答卷。在外部壓力加大、內(nei) 部困難增多的複雜形勢下,中國經濟總量向上、結構向優(you) 、動能向新,為(wei) 世界經濟複蘇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也創造了更多機遇。隨著經濟政策協同發力、更加給力,中國經濟釋放持續回升向好的春意。
中國經濟“穩”的底蘊更加深厚,帶給世界更多穩定的力量。2024年中國經濟總量再上新台階,規模穩居全球第二位,5%的經濟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ti) 中名列前茅,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世貿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國進口對全球進口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0.3%,有力促進了全球經濟複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7日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更新內(nei) 容,上調2025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世界經濟論壇總裁博爾格·布倫(lun) 德看好中國經濟中長期前景,認為(wei) 在全球地緣政治和經濟形勢依然嚴(yan) 峻的背景下,“相信中國將繼續成為(wei) 引領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經濟觀察人士普遍認為(wei) ,隨著存量政策持續顯效,增量政策有效落實,中國經濟運行出現積極變化,外貿展現出強大韌性,內(nei) 需主動力的作用得到持續發揮。展望2025年,一係列惠民生、促消費、增後勁的利好政策落地實施,將有效助力高質量發展實現良好開局。中國春節申遺成功後的首個(ge) 春節即將到來,中國全麵放寬優(you) 化過境免簽政策,“中國遊”持續火爆,春節經濟有望為(wei) 今年中國經濟乘勢而上開好頭,不僅(jin) 向世界傳(chuan) 遞歡樂(le) 祥和,也為(wei) 世界經濟注入暖流。
中國經濟“進”的動能不斷增強,帶給世界更多創新的動力。過去一年,中國經濟向“新”向“綠”向“強”的特征更加鮮明,科技創新持續賦能、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提升、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壯大、綠色低碳轉型步伐加快,新質生產(chan) 力不斷創造新增長點。2024年,中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升至第11位,是10年來創新力上升最快的經濟體(ti) 之一,也是擁有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最多的國家。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數量均突破1200萬(wan) 輛,繼續領跑全球。一個(ge) 個(ge) “首次”、一項項“突破”,標注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堅定向前的步伐。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上,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時代的中國企業(ye) 大放異彩。外媒報道說,在機器人、智能眼鏡到電動汽車、家用電器等各類智能產(chan) 品上,中國企業(ye) 都顯示出了影響力。英國48家集團俱樂(le) 部主席傑克·佩裏認為(wei) ,創新精神連接起中國鄉(xiang) 村與(yu) 城市,也連接高水平對外開放和新質生產(chan) 力,“你可以看到中國對技術的重視,這也是未來五到十年全世界的焦點。”
中國經濟高水平對外開放氣象萬(wan) 千,為(wei) 世界匯聚更多聯通的合力。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製造業(ye) 領域外資準入限製措施實現“清零”,首次在全國範圍對跨境服務貿易建立負麵清單管理,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有序擴大開放……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製度型開放含金量持續提升。中國已經是15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huo) 伴,是全球分工體(ti) 係中堅實可靠的組成部分,已與(yu) 30個(ge) 國家和地區簽署了23個(ge) 自貿協定,自貿夥(huo) 伴遍及五大洲,自貿區網絡不斷擴展深化,自貿協定的內(nei) 容和質量也在不斷豐(feng) 富提升。歲末年初,《區域全麵經濟夥(huo) 伴關(guan) 係協定》(RCEP)迎來生效實施三周年,中國—馬爾代夫自貿協定正式生效,中國—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進一步升級議定書(shu) 也於(yu) 近日生效。法國賽諾菲、德國大眾(zhong) 汽車、日本豐(feng) 田汽車等多家外企近日紛紛宣布加碼投資中國。在多家外資機構發布的2025年全球投資展望中,中國市場依然被看多。隨著中國經濟結構進一步優(you) 化、內(nei) 需潛力持續釋放,外企在華將獲得更大發展空間、收獲更多紅利。
人勤春來早,功到秋華實。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麵對外部環境不確定性的挑戰、新舊動能轉換的壓力,中國經濟基礎穩、優(you) 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中國經濟持續向好態勢不斷鞏固,高質量發展的脈動愈發強勁有力,將給世界帶來更多春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