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船靠岸,漁獲滿艙。
“蘭(lan) 花蟹運上海,蝦蛄發福州,石斑魚在廣東(dong) 最受歡迎。”臨(lin) 近春節,福建漳州東(dong) 山縣澳角村的“魚把頭”沈珠欽更忙了,一輛輛水產(chan) 運輸車整裝待發。
“去年10月,總書(shu) 記來到澳角村,鼓勵我們(men) 要發揮火車頭作用,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做好‘海’的文章。今年的新年賀詞裏,總書(shu) 記又點讚‘東(dong) 山澳角村漁獲滿艙’。”澳角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許宇寧說,“總書(shu) 記的囑托,讓我們(men) 幹勁更足了。”
“海”的文章怎樣寫(xie) ?
捕魚船,設備持續更新。
從(cong) 木船到大馬力鋼質船,再到智慧漁船,“出海一趟,收獲10多噸,能掙十幾萬(wan) 元,比開木船時翻一番。”村裏“船老大”沈誌超笑言。
駕駛艙前,屏幕一字排開,沈誌超自豪地介紹——導航儀(yi) 提前設定路線,大雨霧天,漁船穩穩回港。北鬥導航係統記下捕撈點,哪兒(er) 魚多就導到哪兒(er) 。雷達“眼尖”,小船、暗礁看得清。探魚儀(yi) 能透視到海麵下幾十米,魚群變密,波段顏色跟著變。電視屏能看到船艙和甲板,方便指揮協調。駕駛操作屏有經緯度、耗油量,漁船情況摸得“門兒(er) 清”。
如今,澳角村擁有大馬力鋼製拖網漁船88艘、近海作業(ye) 漁船546艘。聊起新生活,展望新光景,鄉(xiang) 親(qin) 們(men) 越說越有勁。
產(chan) 業(ye) 興(xing) ,三產(chan) 步步升級。
養(yang) 殖池裏,撈出一塊黑色四角磚,綠鬆石般的鮑魚苗滿滿吸附。養(yang) 殖大戶黃黎聰說:“這是綠盤鮑魚苗,能長得比手掌還大。”以前大個(ge) 頭鮑魚多是國外品種,找種源、學技術,用了5年多,國產(chan) 品種保種育苗在這裏成功量產(chan) 。
直播間裏,漁獲正從(cong) 海邊“遊”到鍋邊。村民林湖斌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從(cong) 淩晨“錯峰”帶貨,到14個(ge) 主播輪番“上陣”、10多個(ge) 快遞員打包發貨,一個(ge) 賬號帶動15萬(wan) 單銷量,銷售額超900萬(wan) 元。
“把電商‘流量’變成民宿‘留量’。”林湖斌趁著熱乎勁開了民宿,13種房型38個(ge) 房間,遊客一條龍體(ti) 驗漁家風情。
“一產(chan) 優(you) ,全村高科技養(yang) 殖場145家;二產(chan) 強,水產(chan) 品加工企業(ye) 38家,加工水平再升級;三產(chan) 旺,117家電商帶動600多人就業(ye) ,2024年電商銷售額超3.5億(yi) 元。”村委會(hui) 副主任盛來順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