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我的鐵路風景”主題宣傳活動正在火熱進行中……

發布時間: 2025-01-27 22:01:00 來源: 中國鐵路

  “我的鐵路風景”主題宣傳(chuan) 活動

  正在火熱進行中

  正值春運

  各位旅客紛紛用鏡頭

  記錄回家路上的風景

  講述風景背後的故事

  站車上,迎新春

  微博網友@青山二叔

    【最美的風景在路上,也在心裏】曾經,春運,是一代人記憶,鐵路,承載過一代人的期許!

  有多少人還記得,爬過火車的窗戶,在硬座底下打過地鋪,那有節奏的轟隆隆的鋼軌聲,又成了令多少人安心的催眠曲。

  無論風霜雨雪,都擋不住回家的渴望。或許,故土的眷戀,早已刻在民族的基因裏。

  一年一度的春運又開始了,走進廣西的火車站,有粵劇、有燈迷、有雕版印刷、有非遺拓印,讓每一個(ge) 旅客,不止踏上回家的旅途,更踏上一次文化之旅、心靈之旅!

  有時,漂泊異鄉(xiang) 就像空中飛舞的風箏,如果沒有回家這條線牽著,風箏飛得再高也就沒有了意義(yi) 。或許這也是春運的價(jia) 值所在,更是千千萬(wan) 萬(wan) 鐵路人辛勤與(yu) 付出的價(jia) 值所在!

  新華網網友@韋飛洋

  在從(cong) 隴西開往青林的7504/7503次列車上開展的“新春送福”活動,現場書(shu) 寫(xie) 福字與(yu) 春聯,把誠摯美好的新春祝福融入其中。

  回家的列車

  人民日報網友@影子Lan

  這條時空隧道,一頭連著漂泊的遠方,一頭係著溫暖的家鄉(xiang) 。它跨越了千山萬(wan) 水,縮短了遊子與(yu) 親(qin) 人之間的距離。在這短暫而又漫長的旅途中,人們(men) 的心早已飄向家中。

  人民日報網友@LrDzvH

  銀龍踏雪,載思鄉(xiang) 遊子回家。

  人民日報網友@劉飽飽兒(er)

    歸程,是我見過最美的風景

  走過很多路,最喜歡的還是回家的路。每次回家,我都會(hui) 選擇火車,因為(wei) 火車上的歸程,是我見過最美的風景。

  我喜歡聽火車鳴笛,每一聲鳴笛,都像在叮嚀我們(men) 這些歸家遊子,跑得再遠,飛得再高,也要記得來時路,那裏有等我們(men) 回家過年的父母親(qin) 人。進入火車車廂那一刻,我就聽到一陣陣此起彼伏的聲音,前排一個(ge) 憨厚的聲音說:“來,擠一擠,咱們(men) 一起坐!”緊接著便是一陣挪動和調整座位的聲音。“哎呀,我也是剛剛才趕上這趟火車,一直在外麵打工掙錢……”另一個(ge) 帶著些許倦意的聲音回應道。這時,又有人驚喜地喊道:“唉,原來咱們(men) 都是老鄉(xiang) 啊!”一時間,車廂裏充滿了歡聲笑語,濃濃的鄉(xiang) 情在空氣中彌漫開來,讓原本枯燥乏味的歸途瞬間變得熱鬧親(qin) 切起來。盡管大家彼此並不相識,但那源自骨子裏的熱情、淳樸以及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就像一把神奇的鑰匙,打開了人與(yu) 人之間緊閉的心門。

  一句句熟悉的鄉(xiang) 音,一道道親(qin) 切的問候,如同冬日裏的暖陽,輕輕地撫摸著每一個(ge) 遊子疲憊的心靈。一次普通的聊天,一個(ge) 尋常的故事,串聯起了外出奔波一年的喜怒哀樂(le) 。“天涯若比鄰”這句詩所蘊含的深厚情誼,在此刻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在滿載著濃濃鄉(xiang) 情的火車之上,來自天南地北的人們(men) 聚在一起,每個(ge) 人臉上都洋溢著歸家的期盼與(yu) 喜悅,在這狹小卻又充滿溫情的空間裏,大家彼此包容、理解和關(guan) 愛,一起踏上回家路。車窗外,縷縷炊煙升起,與(yu) 前行的火車相映成趣。這人間煙火,既有著世俗的熱鬧喧囂,又散發著一種讓人安心的寧靜與(yu) 祥和。它見證了無數人歸鄉(xiang) 途中的期待與(yu) 喜悅,也撫慰了那些在外漂泊已久的靈魂。

  一年又一年,火車上的熱鬧和親(qin) 切仿佛從(cong) 未改變,但每一年又會(hui) 讓人感覺不同。這種不同,就是坐火車一年比一年貼心舒服,愈發覺得溫馨。工作人員們(men) 總是麵帶微笑,熱情地迎接每一位旅客。他們(men) 耐心解答著旅客們(men) 各種各樣的問題,無論是關(guan) 於(yu) 車次、到站時間還是行李存放等方麵,都能給予準確而詳盡的回答。而且,他們(men) 還時刻關(guan) 注著車廂內(nei) 的情況,及時為(wei) 有需要的旅客提供幫助。當看到行動不便的老人或小孩時,工作人員總會(hui) 主動上前攙扶。這種貼心周到的服務讓我們(men) 每一個(ge) 乘坐火車出行的人都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溫暖。

  長長的鐵道不斷向前延伸,穿過一個(ge) 個(ge) 站台,有人上車,也有人下車,有不同的故事和不同的風景,或是悲歡離合,或是勵誌奮鬥。然而,無論站台如何變化,始終不變的是那份脈脈溫情和溫暖。這份溫情與(yu) 溫暖就像一縷陽光,灑落在人們(men) 心間,驅散了旅途的疲憊與(yu) 孤寂,留下的是對生活的熱愛與(yu) 對未來的期待。在這條鐵道上,每一次的啟程與(yu) 到達,都因這份溫情而變得意義(yi) 非凡,它提醒我們(men) ,無論走到哪裏,愛與(yu) 溫暖永遠是最寶貴的行李。

  車窗外的風景

  小紅書(shu) 網友@食草係

  光影在軌道間穿梭。

  人民日報網友@9iXJgZ

  在前往家鄉(xiang) 的列車上經過哈密時,我坐在窗邊正吃著泡麵,抬頭便看到這絕美月色,我用相機將它定格,而在車廂的另一邊是落日,兩(liang) 種景色交匯在此,也應了窗貼上這句“回家的路,就是最美的風景”。

  微博網友@-小飛同學-

  車窗外的晚霞。

  微博網友@W_wp__

    黃河上的鐵路橋梁見證與(yu) 記憶

  1月19日,我懷著愉悅的心情,搭乘D2774次列車從(cong) 鄭州駛向焦作。當列車經過黃河鐵路大橋時,我不經意間望向窗外,一幅壯觀的景象映入眼簾:黃河上遊依次排列著鄭州黃河鐵路第一橋、第二橋和我乘坐列車正在經過的這座大橋。我趕緊掏出手機,拍下這個(ge) 同框瞬間。這三座鐵路大橋,宛如三條巨龍橫跨在黃河之上,氣勢恢宏。

  這三座大橋不僅(jin) 是交通的樞紐,更是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生動見證。鄭州黃河鐵路第一橋,於(yu) 1906年通車,是黃河上的第一座正式橋梁。在那個(ge) 年代,它的建成通車,打破了黃河天塹的阻礙,開啟了黃河流域鐵路交通的新紀元,為(wei) 當時的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人員往來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它見證了中國近代鐵路建設的起步與(yu) 發展。

  鄭州黃河鐵路第二橋,是新中國在黃河上自主建造的第一座雙線鐵路橋,於(yu) 1960年建成通車。這座橋的建成,標誌著中國鐵路建設技術的巨大進步,體(ti) 現了新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麵的能力和決(jue) 心。它承載著新中國成立後黃河流域經濟建設和社會(hui) 發展的重任,為(wei) 物資運輸、人員流動等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有力地推動了黃河流域的工業(ye) 化進程。

  而我乘坐列車經過的這座大橋,是時代發展的新成果,它的建成與(yu) 運營,進一步完善了黃河流域的交通網絡,提高了交通運輸效率,促進了區域間的經濟合作和協同發展。它不僅(jin) 方便了人們(men) 的出行,還為(wei) 黃河流域的產(chan) 業(ye) 升級、旅遊業(ye) 發展等提供了強大的支撐,是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誌。

  這三座鐵路大橋,還承載了天南地北的旅客記憶。對於(yu) 許多人來說,這些大橋是他們(men) 回家的必經之路,是連接家鄉(xiang) 與(yu) 遠方的情感紐帶。每一次經過這些大橋,旅客們(men) 都會(hui) 想起家鄉(xiang) 的親(qin) 人、朋友,想起那些美好的回憶。對於(yu) 一些遊客來說,這些大橋是他們(men) 領略黃河壯麗(li) 景色的絕佳地點。站在橋上,望著奔騰不息的黃河水,感受著大自然的磅礴力量,心中會(hui) 湧起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黃河流域的發展,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保護和改善,水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產(chan) 業(ye) 結構逐步優(you) 化,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

  黃河上的這三座鐵路大橋,是黃河流域發展的曆史見證者,也是時代進步的重要標誌。它們(men) 承載著人們(men) 的記憶和情感,見證了黃河流域的高質量發展。相信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黃河流域的未來一定會(hui) 更加美好。

  微博網友@江氏小盜龍

  高鐵真的是極大方便了我們(men) 的出行,快捷又安全,同時也很舒適。我坐高鐵都是選擇靠窗的位置,這樣就可以看風景啦。

  盡管乘坐高鐵沒有坐飛機那種萬(wan) 米之上俯視大地的視角,但是地麵風景快速掠過,有種別樣的速度感。我喜歡看窗外的景物,特別是高山河流和一些標誌性建築,就會(hui) 拿出App確認一下,比如京杭大運河、黃河、泰山等等,感覺自己飛馳在地圖之上。

  堅守的鐵路人

  小紅書(shu) 網友@小紅薯5D84937F

  它是鐵的,也是暖的。

  小紅書(shu) 網友@叮叮咚

  不畏高寒缺氧,那曲站客運員在海拔4513米接車。

  編輯:齊美華 曲泊寧

  審校:高珊

(責編: 劉莉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