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從用電量看經濟發展新脈動

發布時間: 2025-02-03 14:35:00 來源: 經濟日報

  根據國家能源局最新數據,2024年我國全社會(hui) 用電量達9.85萬(wan) 億(yi) 千瓦時,同比增長6.8%。作為(wei) 經濟發展的“晴雨表”,用電量數字變化的背後,隱藏著中國經濟怎樣的新動能與(yu) 新活力?

  百業(ye) 興(xing) 旺電為(wei) 先。電力消費,直觀反映出一個(ge) 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活力和發展態勢。從(cong) 總量上看,2024年全社會(hui) 用電量增速,比2023年提高0.1個(ge) 百分點。穩中有升的電力消費增速,反映出在“兩(liang) 重”“兩(liang) 新”等一攬子政策措施作用下,國民經濟總體(ti) 平穩、穩中有進的運行態勢,是我國經濟發展動能充足的有力證明。

  電力是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農(nong) 業(ye) 現代化的重要支撐。2024年,第一產(chan) 業(ye) 用電量達1357億(yi) 千瓦時,同比增長6.3%,顯示出農(nong) 業(ye) 現代化進程持續加速。供電能力不足、供電可靠性低、電壓不穩曾是農(nong) 村用電的普遍問題。近年來,我國大力實施農(nong) 網鞏固提升工程,推動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電氣化改造,2018年至2024年全國第一產(chan) 業(ye) 用電量年均增長10.5%,顯著高於(yu) 同期第一產(chan) 業(ye) 增加值增速。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電氣化水平持續提高,不僅(jin) 提升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效率,也為(wei) 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充足了電”。

  第二產(chan) 業(ye) 作為(wei) 用電大戶,電力消費結構不斷優(you) 化。2024年,全國第二產(chan) 業(ye) 用電量6.39萬(wan) 億(yi) 千瓦時,同比增長5.1%。其中,高技術及裝備製造業(ye) 用電量同比增長10.3%,明顯高於(yu) 同期製造業(ye) 平均增長水平。反觀四大高載能行業(ye) ,2024年用電量同比增長2.2%,增速比上年回落3.1個(ge) 百分點。兩(liang) 大領域用電量增速“一高一低”,意味著我國製造業(ye) 正在經曆一場深刻變革,從(cong) 傳(chuan) 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努力攀上“微笑曲線”的兩(liang) 端。電氣機械、計算機通信、汽車製造、儀(yi) 器儀(yi) 表等行業(ye) 用電量增速紛紛超過10%,成為(wei) 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先鋒隊,為(wei) 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第三產(chan) 業(ye) 用電量增長同樣引人注目。2024年,第三產(chan) 業(ye) 用電量1.8萬(wan) 億(yi) 千瓦時,同比增長9.9%。服務業(ye) 穩步恢複和數字化轉型,是推動第三產(chan) 業(ye) 用電量增長的主要因素。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傳(chuan) 統服務業(ye) 用電量增速超過服務業(ye) 平均水平,消費逐步企穩向好勢頭顯現。互聯網數據和計算服務、充換電服務等新興(xing) 服務業(ye) 用電量激增,顯示出數字經濟和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等新興(xing) 領域發展勢頭強勁,成為(wei)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城鄉(xiang) 居民生活用電量快速增長,則描繪出一幅更加生動的民生畫卷。2024年,城鄉(xiang) 居民生活用電量1.49萬(wan) 億(yi) 千瓦時,同比增長10.6%。既反映了家庭用電需求的增長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體(ti) 現出我國電氣化水平持續提升,越來越多家庭開始享受到電氣化帶來的便利。這不僅(jin) 僅(jin) 是一串數字,更是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真實寫(xie) 照。

  展望未來,我國經濟將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態勢,電力消費需求也將進一步提升。從(cong) 高技術及裝備製造業(ye) 快速增長到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從(cong) 電氣化水平提高到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每一個(ge) 細節都展現了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堅定步伐和勃勃生機。隨著更多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崛起和綠色低碳全麵轉型,中國經濟將展現出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和無限可能。

(責編: 賈春玲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