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新正逛廠甸》,描繪了清代春節期間北京廠甸廟會(hui) 的車水馬龍;線條細膩的《過新年》,展現了當時的新年習(xi) 俗和歡樂(le) 氛圍;取材於(yu) 《紅樓夢》的《大觀園》,元妃回府省親(qin) 的熱鬧場景躍然紙上……
步入首都博物館“版上生華 肇啟新元——京津冀木版年畫展”,大量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木版年畫讓觀眾(zhong) 目不暇接。如今,“博物館裏過大年”成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歡度新春的重要選擇,多個(ge) 節慶、生肖主題展覽密集推出,為(wei) 首個(ge) “非遺版”春節再添厚重的曆史韻味。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四海一堂春——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展廳裏人頭攢動,彩繪十二生肖陶俑、婦好鴞尊、桃花洞釉燈籠瓶等“明星文物”吸引著大家的目光。而現場富有韻味的裝置性展示、交互式投影等則與(yu) 文物相映成趣,讓觀眾(zhong) 在濃濃年味中感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
廣州藝術博物館(廣州美術館)推出“春來花自俏”花卉作品展,展出精彩紛呈的花卉題材作品19件,呈現萬(wan) 物更新、欣欣向榮的自然圖景。觀眾(zhong) 可以通過展覽“跨越時空”,同古人一起賞花悅心、分享美好、傳(chuan) 遞祝福。
中國民間藝術中的蛇,有著豐(feng) 富的文化內(nei) 涵。走進上海博物館“靈影仙蹤:上海博物館蛇年迎春展”,一件陝西皮影“青蛇架”引人注目。據介紹,這是上博館藏的皮影戲道具,此前從(cong) 來沒有展出過。其造型龐大、精雕細鏤,敷彩以紅、綠、黃、黑為(wei) 主,對比鮮明,在戲中起到交代地點、襯托氛圍等作用。
在“靈瑞迎新——中國美術館蛇年題材美術作品展”,觀眾(zhong) 可以通過中國畫、楹聯、剪紙、麵具、刺繡等多種藝術形式欣賞各種各樣的“蛇”,了解蛇這一形象在美術作品中的廣泛運用及其寄托的豐(feng) 富多彩的美好寓意,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除了琳琅滿目的展覽之外,豐(feng) 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博社教活動和文化活動,讓觀眾(zhong) 在參與(yu) 體(ti) 驗的過程中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著更深入的理解。
看皮影、編草編、捏麵塑……春節期間,長春偽(wei) 滿皇宮博物院裏喜氣洋洋。在“新元瑞彩·吉韻傳(chuan) 承”新春非遺體(ti) 驗大集,主題演繹讓人目不暇接,手作體(ti) 驗活動也各具特色。這場融合了吉林省民俗文化與(yu) 中國年元素的非遺大集,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了獨特的新春遊園體(ti) 驗。
太平天國曆史博物館(瞻園)是電視劇《新白娘子傳(chuan) 奇》的取景地之一。春節假期,瞻園推出夜間演出《金陵尋夢·又見青白》,將戲曲、器樂(le) 、多媒體(ti) 融合,結合瞻園廊、亭、廳的園林空間,帶領觀眾(zhong) 一夜賞盡四大名劇,聆聽跨越時空的曲樂(le) 吟唱。
在“甲骨文的故鄉(xiang) ”安陽,殷墟博物館以“蛇”為(wei) 主題設計了多種活動。小課堂上,講解老師為(wei) 孩子們(men) 講解文字的演變過程和“蛇”在傳(chuan) 統文化中的特殊含義(yi) ;互動環節中,孩子們(men) 拿起筆“畫蛇添福”,在歡快的氛圍中感受古人藏在文字裏的智慧。
據統計,2024年博物館全年接待觀眾(zhong) 超14億(yi) 人次,“到博物館去”已然成為(wei) 社會(hui) 新風尚。乙巳蛇年已經到來,期待各地博物館發揮更大的社會(hui) 效益,不斷豐(feng) 富公眾(zhong) 的精神文化生活,讓更多人與(yu) 優(you) 質文化資源相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