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在異鄉(xiang) 為(wei) 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qin) 。”春節,是歸心似箭的回家路,是大包小裹的節日佳禮,更是在一聲聲“回來啦”的問候中感受“心安即歸處”。然而,在這萬(wan) 家團圓時,總有一些人為(wei) 了心中的那份責任與(yu) 牽掛,選擇留在異鄉(xiang) ,守護著需要他們(men) 的人。他們(men) 的故事,也成為(wei) 了這個(ge) 節日裏最溫暖的底色。
北京朝陽一家康複醫院的二樓走廊,彌漫著淡淡的消毒水味。窗外是張燈結彩的街道,樓內(nei) 卻顯得格外安靜。這裏住滿了因摔傷(shang) 住院的老人,他們(men) 或因一次意外跌倒,或因康複需要,不得不在這裏度過春節。
病房裏,有的老人正在康複師的指導下顫顫巍巍地練習(xi) 走路,更多的老人則需要躺在病床上。“大多數家屬會(hui) 在春節前把老人接回家,但還是會(hui) 有一些人因為(wei) 病情需要留下。”護士長說。對於(yu) 這些無法回家的老人來說,護工成了他們(men) 最依賴的“臨(lin) 時家人”。而護工們(men) ,也在這本該團圓的日子裏,選擇了另一種“歸處”——用雙手托起他人的安心。
90床的護工李世娟,是病房裏最忙碌的身影之一。清晨,她輕手輕腳地掀開老人的被角,翻身、擦拭身體(ti) 、為(wei) 壓瘡部位塗抹藥膏。90床的奶奶因患有阿爾茲(zi) 海默症難以配合翻身抬腿,但李世娟的動作嫻熟利落,仿佛早已將這套流程刻進肌肉記憶。“剛開始接到阿姨的時候,她剛做完手術我一動她就皺眉,我都不敢給她翻身,現在好了傷(shang) 口也長好了再翻身她也不疼了”她笑著對記者說,手上的動作卻未停。
來自黑龍江省的李世娟,今年55歲,因為(wei) 年紀原因本想從(cong) 事育兒(er) 嫂工作的她隻能從(cong) 事護理工作。“家政公司說雇主更想要年輕些的阿姨帶孩子。”輾轉之下,她考取了護工資格證,成為(wei) 一名老年護理員。“這是我照顧的第二位老人”她輕聲說。第一位老人出院時,家屬本想帶她走,她婉拒了,“看著他們(men) 好起來我也高興(xing) ,但這裏總有更需要我的人。”談話間,90床奶奶的兒(er) 子來探望老母親(qin) ,輕摸著奶奶的頭一遍又一遍地問著“睜眼看看,我是誰呀”,奶奶也是含糊不清地說著“不知道”,兒(er) 子半開玩笑地說“傻老太太”。李世娟在一旁緊忙說:“你不要說她傻啊,糊塗啊,因為(wei) 患有阿爾茲(zi) 海默症的人有時是清醒的,一聽你說她傻她就覺得自己好像是傻了”,李世娟向記者說,自己平日很喜歡看健康教育節目,見到認識的人也會(hui) 多科普幾句,“我姑娘說,媽你別老給人家上課,我說媽那不是上課,隻是想把自己知道的分享給人家”,李世娟一邊說,一邊難掩苦笑。
中午12點,餐車停在病房門口。李世娟將清淡的米粥吹溫熱,一勺勺喂給老人。自己的午餐則是匆匆啃幾口饅頭配簡單的菜。今年是她第一年沒在老家過年“我就想多攢點錢,給姑娘在縣城買(mai) 套房。”提到遠在家鄉(xiang) 的女兒(er) ,她說:“孩子知道我來北京,勸我不要急,找到工作就幹,找不到就當是來北京玩。”說著李世娟打開手機相冊(ce) 看著女兒(er) 和三歲的外孫女,滿眼的欣慰。
在這家醫院,像李世娟一樣選擇春節留下照顧老人的護工還有很多,年齡集中在40歲至60歲之間,他們(men) 大多來自河北、河南、黑龍江等地的農(nong) 村,為(wei) 了心安選擇留崗。據統計,北京市目前約有1.4萬(wan) 名老年護理員,在這座常住老年人口超過400萬(wan) 的特大城市裏,是他們(men) 默默構築著生命的守護線,他們(men) 用雙手,托舉(ju) 起無數個(ge) 家庭的團圓夢;用異鄉(xiang) 的燈火,照亮他人生命裏最脆弱的時刻。
“都說‘此心安處是吾鄉(xiang) ’,我們(men) 守護別人的‘心安’,自己也就有了歸處。”李世娟說著,輕輕握住了床上老人的手。此刻,李世娟的手機裏正播放春晚,老人渾濁的眼睛忽然亮了一下,含糊地吐出兩(liang) 個(ge) 字:“謝謝”。
或許,這就是最好的新年禮物——在給予與(yu) 接納之間,在牽掛與(yu) 被牽掛之中,每個(ge) 平凡的靈魂都找到了屬於(yu) 自己的團圓。
零點時分,新年的鍾聲敲響,願他們(men) 守護的人健康,也希望他們(men) 牽掛的人安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