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wei) 市民創造更宜居的生活空間,提升老百姓家門口的幸福感,是來自市政道路排水維護保障崗位的全國人大代表王潤梅,一直關(guan) 注的話題。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她將就“加強對市政設施建設和設備養(yang) 護更新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力度”,建言獻策。
記者見到王潤梅時,她正和同事一起在山西太原的一個(ge) 老舊小區裏,進行下水道的日常清理養(yang) 護工作,同時也對這裏的排水情況進行著調研。這個(ge) 小區所在路段地勢低窪,加上還沒有完成雨汙分流改造,目前僅(jin) 有一套地下排水管道係統,每逢汛期,排水管網溢流現象時有發生。
在去年的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王潤梅提出關(guan) 於(yu) 推動雨汙分流源頭改造方麵的建議,得到國家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的答複與(yu) 肯定。去年7月,山西省發布相關(guan) 的改造專(zhuan) 項行動方案,計劃在2026年年底前,完成治理和改造工作,從(cong) 源頭到末端,係統性解決(jue) 影響雨汙分流改造成效的各類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 王潤梅:走訪了很多社區,看到了很多老舊小區包括一些居民院落,都實行了雨汙分流,居民的排水方麵更加暢通了。而且到了汛期,積水現象也少了,對整個(ge) 城市排水設施正常運行,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市政設施的不斷改善和完善,服務的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目前,太原市的不少城市公共設施,正在進行數智化轉型,去年還啟用了基於(yu) 超過700個(ge) 地上監測點位的“城市內(nei) 澇安全預警監測平台”。數字化、智能化,是未來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方向。走訪調研中,大家紛紛建議,一線工作使用的設備工具,也需要迭代升級。
太原市政保障二所水道三組組員 李智傑:專(zhuan) 門查閱了一下資料,其他城市已經啟動了智慧淘井,相當於(yu) 機器人。我覺得這一點咱們(men) 也可以借鑒。
全國人大代表 王潤梅:這一點確實可以借鑒,咱們(men) 還沒有這樣的設備。
王潤梅還注意到,一些地方已經開始運用機器人為(wei) 城市管網清淤,這也是未來的一個(ge) 趨勢。
從(cong) 事下水井的清淘養(yang) 護工作三十多年,王潤梅目前是和班組的其他10位同事,承擔著太原市內(nei) 100多條街道的10000多口下水井的清淘養(yang) 護任務,但日常使用最多的工具,仍然是鎬頭、叉子、鐵鍬。帶著這個(ge) 問題,王潤梅調研了太原市市政領域各類設備的使用情況。
太原市政公共設施建設管理中心材料機械保障站站長 張慶:使用時間最少的這台機子,也都十三年以上了。今年我們(men) 市政府提出,像一些車輛,2025年是必須淘汰掉的,必須進行更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長期在一線工作,王潤梅深知工具設備的重要性,也一直在跟進關(guan) 注更多、更智慧、更高效的工具裝備,希望新技術能夠更快應用到一線。王潤梅說,她今年的建議,就與(yu) 更新設施設備有關(guan) 。
全國人大代表 王潤梅:希望能夠加大對市政行業(ye) 、市政設施方麵的扶持力度,出台一些政策性的支持,幫助我們(men) 把工具設備更新好,更好地保障城市管網暢通,幫助我們(men) 更加科學、精準有效地管理好這座城市。
記者手記:
在跟隨全國人大代表王潤梅調研采訪的過程中,記者感覺,身處基層一線的她,總能第一時間感受到市民的急難愁盼。在她眼中,老百姓的幸福細節,就藏在居民家門口的這些“關(guan) 鍵小事”裏,也都是城市治理的“民生大事”。履職過程中,她帶著小本兒(er) ,用腳步丈量太原的大街小巷,聽民聲、匯民意,步履不停,初心不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