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外景。本報記者 鄭洋洋攝
清明時節,各地紛紛開展緬懷紀念活動。人們(men) 前往烈士陵園,向英烈敬獻鮮花;走進革命紀念館,重溫革命先輩的故事……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dang) 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dang) 和國家紅色基因庫,革命文物記錄著黨(dang) 和人民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進行的偉(wei) 大奮鬥,對傳(chuan) 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具有重要作用。
本報記者走進三座革命紀念館,聆聽黨(dang) 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從(cong) 革命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編 者
中央紅軍(jun) 長征出發紀念館播撒紅色種子——
助老區精神根深葉茂
本報記者 王 丹
“大家請看,這是一台縫紉機。1934年10月,中央紅軍(jun) 主力在於(yu) 都集結出發,開始長征,一位名叫葛接調的‘紅軍(jun) 裁縫’挑著這台四五十斤重的德國‘飛人牌’手搖縫紉機,跨過家鄉(xiang) 的於(yu) 都河,踏上長征路,這台縫紉機不僅(jin) 見證了葛接調的非凡人生,更承載著那段輝煌的長征曆史……”隨著江西省贛州市於(yu) 都縣中央紅軍(jun) 長征出發紀念館講解員鍾敏的傾(qing) 情講述,來自大灣區的學生走進中央紅軍(jun) 長征出發地紀念園,傾(qing) 聽一件件文物背後的故事。
說起鍾敏和講解員的緣分,還得追溯到她的童年。小時候,鍾敏經常聽到外公講起外曾祖父程六順犧牲在寧都反“圍剿”鬥爭(zheng) 中的往事,在她心中播下了紅色的種子。“我想把這顆種子播撒到遠方。”鍾敏說。
“成為(wei) 講解員25年來,聆聽我講解的觀眾(zhong) 中有白發老人,也有咿呀學語的兒(er) 童,但讓我印象最為(wei) 深刻的,是十幾年前帶著孫子來重溫曆史的一位七八十歲的紅軍(jun) 烈士後人。”鍾敏說道,紅軍(jun) 烈士後人俯下身子,指著照片回顧曆史,向孫子介紹故事,情到深處,不禁潸然淚下,孫子踮起腳尖,用稚嫩的小手擦拭著老人布滿溝壑的臉頰。這一幕,深深烙印在鍾敏心底,也更加堅定了她的信念,要用好用活紅色資源,讓紅色精神從(cong) 符號、理念變成向觀眾(zhong) 走來的一個(ge) 個(ge) 生動因子,讓更多人感悟這段崢嶸歲月。
隨著前來紀念館參觀體(ti) 驗的遊客越來越多,一大批熱心人士加入了誌願講解員隊伍。2020年5月20日,在紅軍(jun) 後代葛江洋的牽頭組織下,長征源宣講團成立。“走近身邊的紅軍(jun) 後人,感知先輩的苦難輝煌,書(shu) 寫(xie) 紅色的血脈傳(chuan) 承,分享內(nei) 心的感動感悟。”葛江洋介紹,這是宣講團成立的初心,也是成員們(men) 保持宣講熱情的動力。
宣講團從(cong) 紅軍(jun) 後代、專(zhuan) 家學者、中小學生等群體(ti) 中廣納英才。他們(men) 不僅(jin) 在紀念館內(nei) 開展誌願宣講,還將長征故事傳(chuan) 播到機關(guan) 、鄉(xiang) 鎮、社區,教育覆蓋麵不斷拓展。如今,宣講團由最初的20餘(yu) 人壯大到70餘(yu) 人,累計完成宣講500多場,推動紅色血脈在這片紅土地上賡續傳(chuan) 承。
一次,長征源宣講團來到於(yu) 都縣禾豐(feng) 鎮珠塘村義(yi) 務宣講,講解員胡曉瓊聲情並茂地講述《媽媽的馬燈》《一件羊皮襖》等紅色故事,現場觀眾(zhong) 深受感動。珠塘村老黨(dang) 員華仁發感慨:“長征路上的動人故事挖不完、講不盡,每一次聽心裏都很受觸動。我們(men) 今天的生活多麽(me) 幸福,一定不能忘了革命先輩的付出。”他說,最好的紀念方式,就是大力弘揚長征精神,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紅色資源是老區的根,要讓老區精神根深葉茂。”鍾敏指著地圖上一處處的紅色資源點位說,“希望紅色基因能夠融入更多人心中,化作照亮未來的光。”
遼沈戰役紀念館深挖文物價(jia) 值——
做紅色血脈的“守護者”
本報記者 胡婧怡
走進位於(yu) 遼寧錦州的遼沈戰役紀念館,一個(ge) 展櫃裏陳列著幾枚爆破筒殘片,講述著梁士英烈士舍身炸地堡的英勇事跡:1948年,在錦州攻堅戰中,梁士英主動請纓,將爆破筒塞入敵堡並用身體(ti) 死死頂住,用鮮血開辟出我軍(jun) 前進的道路。
如今,在距離紀念館3公裏外的配水池戰鬥遺址,梁士英烈士的孫女梁丹丹作為(wei) 一名講解員,正在用實際行動傳(chuan) 承先輩們(men) 的革命精神。
1948年,東(dong) 北野戰軍(jun) 的戰士們(men) 高喊“攻配水池的都是打鐵的漢”的口號艱苦鏖戰,為(wei) 攻克錦州打開了城北的門戶。“配水池之戰,是遼沈戰役中錦州外圍的關(guan) 鍵戰鬥之一,它的勝利為(wei) 東(dong) 北野戰軍(jun) 攻打錦州打開了城北的門戶。”指著配水池遺址東(dong) 北一側(ce) 牆上的彈孔,梁丹丹介紹道,“如今,遼沈戰役配水池戰鬥遺址斑駁滄桑的外牆上,清晰可見的彈痕無聲地向我們(men) 講述著革命先烈敢打敢拚、不怕犧牲的精神。”
遼沈戰役紀念館館長劉曉光介紹,為(wei) 做好紅色血脈的“守護者”,真實呈現戰爭(zheng) 的激烈與(yu) 殘酷,當地紅色遺址秉持“修舊如舊”原則,根據多方資料,最大程度恢複與(yu) 保持遺址原貌。
近年來,遼沈戰役紀念館成立紅色遺址遺跡調查信息采集小組,完成錦州地區近100處紅色遺址遺跡的實地調研和信息采集工作,撰寫(xie) 報告2萬(wan) 餘(yu) 字,推動了《錦州市紅色資源保護與(yu) 傳(chuan) 承條例》的出台和實施;建立東(dong) 北解放戰爭(zheng) 革命烈士信息查詢係統,持續開展烈士信息調研,上傳(chuan) 60788位烈士信息,為(wei) 7937位有名烈士找到安葬地,為(wei) 500餘(yu) 位烈士找到親(qin) 人,為(wei) 14位烈士補刻英名……
“通過文物保護、文史研究、為(wei) 烈士尋親(qin) 等工作,我們(men) 打造出較為(wei) 完整準確的以遼沈戰役重要曆史事件、英烈人物、革命文物背後的故事和承載的革命精神為(wei) 核心的紅色基因庫,入選2024年度全國紅色基因庫建設單位。我們(men) 持續將這些成果轉化為(wei) 展覽展陳,形成了遼沈戰役紀念館、東(dong) 北野戰軍(jun) 錦州前線指揮所舊址、配水池戰鬥遺址、解放錦州烈士陵園、錦州蘋果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五點一線’的紅色宣講陣地。”劉曉光說,“去年,僅(jin) 遼沈戰役紀念館就接待觀眾(zhong) 超260萬(wan) 人次,接待量提升的根本在於(yu) 展陳內(nei) 容的不斷豐(feng) 富。”
為(wei) 了讓紅色資源凝聚更強大的精神力量,紀念館不斷豐(feng) 富教育載體(ti) ,推出“行讀遼沈紅 厚植愛國情”“紅色日曆”等品牌研學活動、《致敬·梁士英》情景訪談黨(dang) 課、《遼沈戰役的曆史瞬間》大型紅色曆史情景劇等,發揮愛國主義(yi) 教育示範基地的社會(hui) 教育職能。2021年以來,遼沈戰役紀念館宣講團走進農(nong) 村(社區)、學校、部隊、企業(ye) 、機關(guan) ,累計開展理論宣講1000餘(yu) 場,受眾(zhong) 近20萬(wan) 人次。
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弘揚呂梁精神——
打造紀念館裏的“思政課”
本報記者 鄭洋洋
春光明媚,位於(yu) 山西呂梁市興(xing) 縣蔡家崖村的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迎來參觀熱。興(xing) 縣陽光小學校長張紅霞正帶著幾個(ge) 年級的學生,站在司令部舊址的一孔窯洞門口參觀。講解員康彥紅指著裏麵簡陋的桌椅介紹:“同學們(men) ,邊區的條件艱苦,但這裏曾是我們(men) 黨(dang) 重要的革命根據地。”
步入展館,一件件文物與(yu) 展品把觀眾(zhong) 帶回了那段在黨(dang) 的領導下,晉綏邊區軍(jun) 民團結一心抗擊日寇的崢嶸歲月。
在一個(ge) 展櫃前,康彥紅從(cong) 一枚老舊的八路軍(jun) 臂章和一二〇師胸章講起。“這是國內(nei) 目前最早的‘八路軍(jun) ’臂章之一,十分少見,是當時一二〇師在晉綏根據地活動的重要見證。”
聽到這裏,張紅霞再熟悉不過了,她曾經擔任過興(xing) 縣一二〇師學校副校長。根據當年在晉綏抗日革命根據地戰鬥和工作過的老同誌的共同願望:用當年的部隊番號或以根據地為(wei) 名,為(wei) 老區人民建立一所學校,於(yu) 是就有了一二〇師學校。學校距離紀念館不到兩(liang) 公裏,新生入學的開學第一課,都要從(cong) 這枚臂章學起,為(wei) 的是不忘革命先烈。
故事聽得多了,孩子們(men) 從(cong) 傾(qing) 聽者也變成了講述者,紀念館的誌願講解員中,便有來自一二〇師學校的“小小講解員”。
“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唯一的一位抗日女華僑(qiao) ,她是晉綏邊區文武雙全、能征善戰、令敵寇聞風喪(sang) 膽的巾幗英雄,她叫李林……”來自六年級二班的學生賀子馨正在為(wei) 參觀人員講解抗日故事,聲情並茂的解說使在場的觀眾(zhong) 全神貫注,仿佛回到了戰爭(zheng) 年代的烽火歲月裏……2021年,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與(yu) 一二〇師學校以館為(wei) 基地,以革命故事為(wei) 內(nei) 容,合作創辦“小小講解員”活動,館校聯動,充分挖掘晉綏邊區紅色故事,讓紅色火種在這塊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傳(chuan) 。
近年來,紀念館每年都有講解員走進興(xing) 縣的各個(ge) 學校,讓革命故事進課堂,和一些學校合作開展“小小講解員”的培訓教育工作。“我們(men) 就是讓孩子們(men) 來到紀念館,在實地參觀、講解中,更深刻感悟呂梁精神的內(nei) 涵。”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館長史懷勇介紹,邊區軍(jun) 民使用過的兵器、工具、衣物、糧票、貨幣,彌足珍貴,館內(nei) 共展出反映抗日戰爭(zheng) 、解放戰爭(zheng) 時期的各類可移動文物2474件(套)。“讓紀念館成為(wei) 生動的思政課堂,讓紅色文物成為(wei) 鮮活的教科書(shu) 。”史懷勇說。
如今,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每年接待觀眾(zhong) 30多萬(wan) 人次,前來開展緬懷先烈、接受紅色教育活動的中小學生3000多人。“革命精神是我們(men) 興(xing) 縣兒(er) 女永遠的寶貴財富。以後,我們(men) 將依托紀念館,用更多形式把革命故事講好,讓呂梁精神代代傳(chuan) 承。”史懷勇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