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經濟版圖上,地處西南腹地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承東(dong) 啟西,連接南北,在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大局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發布。
2024年4月23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重慶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hui) ,指出“大力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積極培育城市群,發展壯大一批省域副中心城市,促進城市間基礎設施聯通、公共服務共享”。
重慶、四川攜手唱好成渝“雙城記”,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邁向重要經濟中心
2021年67個(ge) ,2022年160個(ge) ,2023年248個(ge) ,2024年300個(ge)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項目建設持續提速,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加快形成。
交通領域,一個(ge) 個(ge) 重大項目正“連點成線、連線成網”——
陸上,鄭渝高鐵全線通車,成渝中線、成達萬(wan) 、渝西等高鐵提速建設,在建和已建成川渝間省際高速公路通道21條;水上,萬(wan) 州新田港、涪陵龍頭港實現鐵路進港,萬(wan) 州新田港二期工程、嘉陵江利澤航運樞紐等項目加快建設;空中,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四川達州金埡機場正式通航,重慶江北國際機場改擴建等項目加快建設……
這是2月19日拍攝的位於(yu) 重慶市銅梁區的成渝中線高鐵玄天湖大橋建設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傳(chuan) 統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相融共促,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日漸成型——
川渝搭建汽車、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產(chan) 業(ye) 線上對接平台,電子信息製造業(ye) 總規模超1.6萬(wan) 億(yi) 元,成渝“氫走廊”“電走廊”“智行走廊”等重大應用場景建設深入推進。
數據顯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地區生產(chan) 總值從(cong) 2019年的6.3萬(wan) 億(yi) 元增長至2023年的8.2萬(wan) 億(yi) 元,常住人口從(cong) 9600萬(wan) 人增長至9853.6萬(wan) 人,重要經濟中心特征進一步顯現。
匯聚科技創新資源
川渝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聯合對重大技術難點展開科研攻關(guan) 。
2023年8月24日,西部(重慶)科學城華潤微電子重慶園區工人在8吋功率半導體(ti) 晶圓生產(chan) 車間作業(ye) 。 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截至2023年底,川渝兩(liang) 地全國重點實驗室數量達27個(ge) ,重大科技平台3197個(ge) ,科技型企業(ye) 數量已超過7萬(wan) 家,一大批科研項目陸續落戶或投入運營。
兩(liang) 地圍繞集成電路、智能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聯合實施重點研發項目161個(ge) ,形成超級智能汽車平台等創新成果。
崛起改革開放新高地
川渝攜手將改革創新向縱深推進。多項“全國首創”改革成果在成渝地區誕生:全國首個(ge) 跨省共建的省級新區——川渝高竹新區,全國首個(ge) 跨省設立的聯合河長辦——川渝河長製聯合辦公室,全國首次實現跨省市中歐班列合作的中歐班列(成渝)……
3月7日,一列滿載機械設備、整車及零部件等貨物的中歐班列在重慶團結村中心站等候發車。 新華社記者 黃偉(wei) 攝
開放,向全方位、全領域不斷擴大。兩(liang) 地合力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建成12個(ge) 綜合保稅區,加快建設川渝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開放示範區、“一帶一路”對外交往中心等高層級開放平台……
1月4日,在重慶萬(wan) 州新田港站,工作人員進行集裝箱吊裝作業(ye) ,將專(zhuan) 列貨物轉運至公路物流環節。 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如今,中歐班列(成渝)已覆蓋歐亞(ya) 110個(ge) 城市,累計開行超1.5萬(wan) 列;截至今年3月底,以重慶為(wei) 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的西部陸海新通道,已通達全球121個(ge) 國家和地區的503個(ge) 港口。
走進高品質“雙城生活”
公共服務一網通辦。川渝推出311項“川渝通辦”事項,涵蓋就業(ye) 、社保、就醫、公積金等群眾(zhong) “身邊事”,實現全域全類別的戶口遷移“一站式”跨省通辦。
民生領域合作共享。川渝共建省級產(chan) 教聯合體(ti) 18個(ge) ;291家醫院實現112項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重慶、成都中心城區公共交通實現“一卡通”。
生態共建環境共保。川渝建立生態環境協作共管機製,長江幹流川渝段水質穩定達到II類,讓巴蜀大地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3月25日拍攝的重慶市巫山縣曲尺鄉(xiang) 長江兩(liang) 岸的萬(wan) 畝(mu) 李花。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記者:趙宇飛、伍鯤鵬、周思宇
視覺 | 編輯:張愛芳、包昱涵
新華社國內(nei) 部、重慶分社聯合出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