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播+穀雨至,農(nong) 事忙。截至4月18日,全國已春播糧食1.9億(yi) 畝(mu) ,完成計劃麵積近兩(liang) 成。
一個(ge) 多月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湖南常德考察時,走進農(nong) 田深處,同種糧大戶、農(nong) 技人員、基層幹部一筆一筆算投入產(chan) 出賬。“建設好高標準農(nong) 田”“加強政策支持和示範引領”“加大良種、良機、良法推廣力度”……總書(shu) 記對春耕備耕提出明確要求。
今年各地春耕現場有多少科技元素?“大國糧倉(cang) ”增產(chan) 新圖景如何勾勒?《聯播觀察》與(yu) 您一起聚焦希望的田野,從(cong) “良田、良種、良機、良法”深度融合視角,探尋當代“春耕圖”孕育豐(feng) 收的密碼。
鏡頭一
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明確要求:“耕地保護要求要非常明確,18億(yi) 畝(mu) 耕地必須實至名歸,農(nong) 田就是農(nong) 田,而且必須是良田。”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是我國啟動新一輪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的支撐性重大工程。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超過10億(yi) 畝(mu) 。今年,中央提高投入標準,比往年翻了近一番,全麵提升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質量和水平。
江蘇省在全國率先開展高標準農(nong) 田檢查評估和“上圖入庫”工作。通過信息采集與(yu) 分析,實現高標準農(nong) 田數量、質量等多要素的“一張圖”管理,構建動態監測監管體(ti) 係,為(wei) 管理部門“以圖管田”提供決(jue) 策依據。
在遼寧鐵嶺李千戶鎮,河道防洪工程建設有序推進,工程覆蓋1萬(wan) 多畝(mu) 農(nong) 田,建成後能保護耕地在汛期免受水毀。
在陝西定邊,通過大力實施推廣高效旱作節水農(nong) 業(ye) 項目,讓原本幹旱缺水的農(nong) 田成為(wei) “旱能灌,澇能排,路相通”的良田。
鏡頭二
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反複叮囑,從(cong) 培育好種子做起,加強良種技術攻關(guan) ,靠中國種子來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良種,是糧食生產(chan) 的源頭,是農(nong) 業(ye) 現代化的堅實基礎。近年來,我國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紮實推進,種源供給保障水平持續提升,種質資源保護能力不斷加強,關(guan) 鍵技術和重大品種取得突破。
黃淮海麥區是我國最大的小麥產(chan) 區。如今,在安徽蚌埠懷遠縣的小麥育種試驗田裏,新的小麥品種正在培育。通過精耕細作,今年蚌埠已推廣自主培育的小麥新品種6個(ge) ,麵積近1.2萬(wan) 畝(mu) ,預計增產(chan) 近10%。
黑龍江墾區洪河農(nong) 場今年首次試種“天香一號”水稻,讓太空育種試驗成果實現轉化落地。目前,黑龍江省主要農(nong) 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水稻育苗已近九成。
向鹽堿地要產(chan) 量,新的耐鹽堿大豆品種正在吉林省農(nong) 科院大豆育種實驗室加緊培育。讓新質生產(chan) 力走進田間地頭,今年吉林將在西部鹽堿區推動大豆種植麵積120萬(wan) 畝(mu) 。
鏡頭三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把發展農(nong) 業(ye) 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nong) 業(ye) 機械化、智能化,給農(nong) 業(ye) 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農(nong) 業(ye) 機械化是科技強農(nong) 、加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的重要基礎,也是提高糧食生產(chan) 能力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大對農(nong) 業(ye) 機械化的投入,已成為(wei) 世界農(nong) 業(ye) 機械製造和使用大國。
湖北浠水今年投入1.4萬(wan) 台(套)各類農(nong) 業(ye) 機械用於(yu) 春耕生產(chan) ,智能無人駕駛插秧機每天工作時間可達16個(ge) 小時。
山東(dong) 是我國重要的智能農(nong) 機產(chan) 業(ye) 基地。當地利用氣吸式精量播種機播種玉米,能精準到每次隻吹出一粒玉米種子,並能根據需要調節玉米播種的株距。
位於(yu) 羅霄山脈的江西省蓮花縣,三分之一的農(nong) 田屬於(yu) 落差較大的山坡梯田。如今,小型插秧機可以通過機耕道上山,提升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效率。今年蓮花縣早稻栽種麵積比去年增長了11%。
鏡頭四
科技是創新農(nong) 業(ye) 良法的動力來源,既包括先進種植技術的普及,也涵蓋科學管理方法的應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讓農(nong) 民掌握先進農(nong) 業(ye) 技術,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要鼓勵發展各類社會(hui) 化農(nong) 業(ye) 科技服務組織,創新市場化農(nong) 技推廣模式,打通科技進村入戶‘最後一公裏’”。
河南農(nong) 科係統組織了69支科技服務團深入春耕生產(chan) 一線,做給農(nong) 民看,帶著農(nong) 民幹。
在四川崇州,育秧中心全程采用機械化、智能化流水線培育方式,隻需3天左右時間,秧苗便可破土而出。
在山東(dong) 利津縣王窪村的2200畝(mu) 鹽堿地裏,科技人員指導農(nong) 民利用暗管排鹽技術改良鹽堿地。他們(men) 把帶有小孔的排堿暗管埋在地表下0.8米至1.5米的深度,結合灌溉淋洗,將鹽分排走,實現當年整地、當年種植。
今年,各地聚焦高效灌溉、節水灌溉、科學灌溉,開展了一係列設施、裝備、技術的改造升級。“活水”潤良田,大中型灌區陸續開閘春灌為(wei) 夏糧豐(feng) 收打下基礎。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了“穩麵積、增單產(chan) ”兩(liang) 個(ge) 主攻方向,提出確保糧食產(chan) 量保持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的目標。在當代“春耕圖”場景裏,良田、良種、良機、良法不斷配套融合發展,確保我國糧食生產(chan) 有了麵對風雨安穩如山的底氣和定力。
總監製丨駱紅秉 魏驅虎
監 製丨王敬東(dong)
主 編丨李璿
編 輯丨劉禛
視 覺丨張紫曦
校 對丨李珊珊 孫潔 宋春燕 李英卓 婁郝
出 品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