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5日為(wei) 環境日。今年六五環境日的主題是“全麵推進美麗(li) 中國建設”。
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心中,建設美麗(li) 中國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在黃海之濱,了解海岸線生態保護修複情況;在千年蜀道,察看翠雲(yun) 廊千年古柏長勢;在祖國北端,考察漠河林場自然林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始終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引領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向縱深推進。
在環境日到來之際,讓我們(men) 跟隨總書(shu) 記的腳步,領悟守護綠水青山、建設生態文明之道。
【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環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今年5月22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海濱城市——山東(dong) 省日照市,考察了陽光海岸綠道。
陽光海岸綠道長約28公裏,縱貫南北,配以觀景平台、運動步道、遊客休憩廣場等設施,成為(wei) 市民和遊客休閑度假的熱門打卡點。
當地負責同誌告訴總書(shu) 記,綠道建設中,堅持將“原生態”基調貫徹始終,並對沿線荒廢養(yang) 蝦池、荒地等生態薄弱的地方進行了重點修複提升,種植喬(qiao) 木灌木,最大限度恢複保護了海洋生態係統的完整性和自然性。
綠道邊的小廣場上,市民遊客們(men) 紛紛圍攏過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同大家說:“生態環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實實在在的幸福感。綠道建設把自然景色和人工設施很好地結合起來,應市民所需,是得民心之事。”
山東(dong) 省日照市陽光海岸綠道(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
在總書(shu) 記心中,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前些年,空氣汙染嚴(yan) 重影響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2014年2月下旬,北京等地被重霾籠罩,持續時間長達7天。2月2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北京市考察。“環境治理是一個(ge) 係統工程,必須作為(wei) 重大民生實事緊緊抓在手上。”總書(shu) 記嚴(yan) 肅地說,大氣汙染防治是北京發展麵臨(lin) 的一個(ge) 最突出的問題。
幾天之後的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問起:“PM2.5,上海比起北京怎樣?”“現在北京整治燃煤小鍋爐動作很大,上海怎麽(me) 樣?”總書(shu) 記要求必須要把治理汙染當作一場攻堅戰來進行推進。
2018年5月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發展經濟是為(wei) 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wei) 了民生”,要求“還老百姓藍天白雲(yun) 、繁星閃爍”“還給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為(wei) 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
2022年8月,在遼寧錦州,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小淩河和女兒(er) 河交匯處北側(ce) 的東(dong) 湖森林公園,考察當地生態環境修複保護情況。
這裏過去髒亂(luan) 差的臭水溝,讓附近居民不敢開窗。環境綜合整治之後,綠化帶建起來了,還形成了濱河健身休閑帶狀公園。
駐足河畔,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語重心長:“從(cong) 曆史長河來看,如果說我們(men) 這一代人能留給後人點什麽(me) ,我看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很重要的一個(ge) 方麵。生態文明建設最能給老百姓帶來獲得感,環境改善了,老百姓體(ti) 會(hui) 也最深。”
【植綠護綠興(xing) 綠——“大家要一起動手,共同建設和嗬護美好家園”】
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看來,增綠就是增優(you) 勢,植樹就是植未來。祖國大地上的一抹抹綠意,在總書(shu) 記心中分量很重——
祖國北端,大興(xing) 安嶺山脈北麓的漠河。2023年9月,總書(shu) 記走進一片原始森林。崇山峻嶺,層巒疊翠,果、菌、藥、菜等山珍琳琅滿目。“都是寶啊,地上地下都是寶。”總書(shu) 記有感而發,“森林是集水庫、糧庫、錢庫、碳庫於(yu) 一身的大寶庫。”“增綠就是增優(you) 勢、護林就是護財富。”
塞罕壩上,百萬(wan) 畝(mu) 人工林海綠意無邊。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者獲得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頒發的“地球衛士獎”。2021年8月,總書(shu) 記來林場考察,親(qin) 切會(hui) 見了林場三代職工代表,殷殷囑托:“塞罕壩精神,不僅(jin) 你們(men) 需要繼續發揚,全黨(dang) 全國人民也要學習(xi) 弘揚,共同把我們(men) 的國家建設好,把綠色經濟發展好,把生態文明建設好!”
古蜀道中,位於(yu) 劍門雄關(guan) 附近的翠雲(yun) 廊。2023年7月,總書(shu) 記沿古道步行察看千年古柏長勢,詳細詢問曆史上植柏護柏情況。總書(shu) 記指出,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夠延續得這麽(me) 久、保護得這麽(me) 好,得益於(yu) 明代開始頒布實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樹交印”等製度,一直沿襲至今、相習(xi) 成風,更得益於(yu) 當地百姓世代共同守護。
南海之濱,廣東(dong) 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片的紅樹林孕育著無限生機。2023年4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位於(yu) 保護區東(dong) 部的麻章區湖光鎮金牛島紅樹林片區,實地察看紅樹林長勢和周邊生態環境。“紅樹林保護,我在廈門工作的時候就親(qin) 自抓。黨(dang) 的十八大後,我有過幾次指示。這是國寶啊,一定要保護好。”
2024年4月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北京市通州區潞城鎮參加首都義(yi) 務植樹活動。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植綠護綠,總書(shu) 記不僅(jin) 念茲(zi) 在茲(zi) ,更身體(ti) 力行、以身示範。
很多人清晰記得這一幕場景:2023年4月,總書(shu) 記身穿雨衣,與(yu) 首都幹部群眾(zhong) 和少先隊員一起揮鍬鏟土。
這次活動中,總書(shu) 記回憶起參加植樹造林的過程。他說:“這是我擔任黨(dang) 的總書(shu) 記以來第十一次參加植樹活動,算上到中央工作以來參加的次數,已經十六次了,而且在福建、浙江、上海工作期間我都參加了植樹活動。”
今年4月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扛著鐵鍬的身影,再次出現在首都義(yi) 務植樹活動的現場。
“今天我們(men) 一起種樹,就是要號召大家都行動起來,積極參與(yu) 植樹造林,人人爭(zheng) 當綠色使者、生態先鋒,為(wei) 建設美麗(li) 中國增綠添彩,共同譜寫(xie) 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
總書(shu) 記號召“大家要一起動手,共同建設和嗬護美好家園”。
每個(ge) 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在億(yi) 萬(wan) 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綠色正在點染祖國大地。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ti) ——“同心協力,共建萬(wan) 物和諧的美麗(li) 世界”】
今年5月28日,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合作協議簽字儀(yi) 式在北京舉(ju) 行。聯合國副秘書(shu) 長、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安諾生表示,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的啟動,是中國對全球發展中國家作出的巨大貢獻,體(ti) 現了對發展中國家保護和恢複生物多樣性的支持。
率先出資15億(yi) 元人民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是習(xi) 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hui) (COP15)上作出的重大宣示。
當前,保護生物多樣性、應對氣候變化等,成為(wei) 國際社會(hui) 高度關(guan) 注的議題。習(xi) 近平主席多次向全世界發出中國聲音,展現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ti) 的中國主張,彰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智慧。
2020年9月,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之際,聯合國舉(ju) 辦生物多樣性峰會(hui) 。習(xi) 近平主席通過視頻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我們(men) 要同心協力,抓緊行動,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共建萬(wan) 物和諧的美麗(li) 家園。”
中國作為(wei) 主席國,分兩(liang) 個(ge) 階段成功召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hui) (COP15)——
2021年10月,COP15第一階段會(hui) 議在中國昆明成功舉(ju) 行。習(xi) 近平主席以視頻方式出席領導人峰會(hui) 並發表主旨講話,呼籲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ti) ,並宣布了一批務實的東(dong) 道國舉(ju) 措。
2022年12月,COP15第二階段會(hui) 議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高級別會(hui) 議開幕式上,習(xi) 近平主席以視頻方式致辭,提出“四點主張”——“凝聚生物多樣性保護全球共識”“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全球進程”“通過生物多樣性保護推動綠色發展”“維護公平合理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全球秩序”,再次表明了中國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邁上新台階的堅定決(jue) 心。
2021年10月12日,習(xi) 近平主席以視頻方式出席《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hui) 領導人峰會(hui) 並發表主旨講話。 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不僅(jin) 有明確的中國主張,更有切實的中國行動——
首批5個(ge) 國家公園裏,珍稀野生動植物自由生長;國家植物園揭牌;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正式啟動……
言必信,行必果。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hui) 一般性辯論上,習(xi) 近平主席宣布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zheng) 於(yu) 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zheng) 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如今,從(cong) 頂層設計到具體(ti) 落實,我國“雙碳”工作推進蹄疾步穩——
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穩步推進,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曆史性超過煤電;產(chan) 業(ye) 結構持續優(you) 化升級,堅決(jue) 遏製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重點領域綠色低碳發展成效顯著,綠色建築占比提升、新能源汽車跑出加速度……
在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下,一個(ge) 更加綠色的美麗(li) 中國,正在變成現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