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熱火朝天,隨著鎖邊固沙工程推進,一條條阻沙防護帶鎖住沙海。
科爾沁沙地殲滅戰鏖戰正酣,遼寧省彰武縣平安鎮平安村專(zhuan) 業(ye) 造林隊忙個(ge) 不停,上演一幕幕人進沙退的故事。
“三北”工程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標誌性工程。45年多來,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無數建設者不懈奮鬥,創造了“荒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生態奇跡。
2023年6月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內(nei) 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發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努力創造新時代防沙治沙新奇跡的動員令。
今年4月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首都義(yi) 務植樹活動時強調,“三北地區是國土綠化的主戰場,要把更多力量集中到‘三北’工程建設上來,築牢北疆綠色長城。”
牢記囑托,勇擔使命,“三北”工程攻堅戰全麵打響一年來,掀起了集中會(hui) 戰、規模治沙的熱潮,“三北”工程攻堅戰實現良好開局,一片片綠色不斷延伸、擴展,祖國北疆綠色長城更加牢固。
堅持係統觀念,紮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堅持係統觀念,紮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要強化區域聯防聯治,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實行沙漠邊緣和腹地、上風口和下風口、沙源區和路徑區統籌謀劃,構建點線麵結合的生態防護網絡”。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為(wei) 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提供了根本遵循。各地抓住係統治理這一“牛鼻子”,因地製宜、綜合施策,新時代的“三北”工程成為(wei) 一項綜合性生態工程。
——綜合施策,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治理。
騰格裏沙漠邊緣,青土湖宛如沙漠中的一顆碧玉。很難想象,這片水草豐(feng) 茂之地,曾幹涸了半個(ge) 多世紀。得益於(yu) 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青土湖複活了。
固沙造林、生態輸水、荒漠植被修複等一攬子措施落地見效,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累計完成沙化土地綜合治理30.6萬(wan) 畝(mu) ,固定流沙14.3萬(wan) 畝(mu) ,青土湖水麵從(cong) 2010年的3平方公裏穩步擴展至當前的27.65平方公裏,成功阻擋了騰格裏、巴丹吉林兩(liang) 大沙漠“握手”。
“實踐表明,防沙治沙必須多管齊下,全要素治理。”甘肅省治沙研究所研究員徐先英說,“山水林田湖草沙是個(ge) 生命共同體(ti) ,現在的‘三北’工程將自然荒漠視為(wei) 生態係統的一部分,樹立係統治理思維,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宜沙則沙。”
國家林草局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統籌編製工程發展規劃,把營造林、草原保護修複、退耕還林還草、濕地保護等納入工程建設內(nei) 容,科學組織開展造林綠化空間適宜性評估,突出重點,分區分類施策,“三北”工程已由單一治理向係統治理轉變。
——握指成拳,強化區域聯防聯治。
“我腳下這片沙地,公雞打鳴,周邊省份都能聽得見。”在內(nei) 蒙古鄂托克前旗城川鎮二道川村毛烏(wu) 素沙地防沙治沙作業(ye) 區,正在壓草方格的村民韋元說。
毛烏(wu) 素沙地橫跨內(nei) 蒙古鄂爾多斯、陝西榆林、寧夏吳忠、寧夏石嘴山、甘肅慶陽4省區5個(ge) 地級市,二道川村正位於(yu) 幾省份交界處。“毛烏(wu) 素沙地主體(ti) 範圍大幅減小,可省際交界仍有不少裸露沙地。去年10月,5市共同簽署了毛烏(wu) 素沙地聯防聯治框架合作協議,今年新開工的重點項目全部向邊界和上下風口靠攏,力爭(zheng) 到2030年基本建成毛烏(wu) 素跨界鎖邊林草防護體(ti) 係。”鄂托克前旗林草局局長何富雲(yun) 介紹。
區域協同、齊抓共管。“打破行政界限,建立聯防聯治機製,集中資源和力量統一規劃和實施,是推進係統治理的必然要求,也提升了治理成效。”國家林草局西北華北東(dong) 北防護林建設局局長劉冰說。
一年來,告別單打獨鬥,“一盤棋”防治在三北地區加速落地。遼寧、內(nei) 蒙古兩(liang) 省區協同打造科爾沁沙地南緣跨省區鎖邊林草帶。內(nei) 蒙古阿拉善盟、寧夏中衛市、甘肅民勤縣在騰格裏沙漠省份交界處開工建設10.2萬(wan) 畝(mu) “工程固沙+人工種草”阻沙生態防線。
創新驅動,譜寫(xie) 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堅持科學治沙,全麵提升荒漠生態係統質量和穩定性”“要堅持久久為(wei) 功,創新體(ti) 製機製,完善政策措施,持續不懈推進三北工程建設”。
一年來,各地區各部門以政策為(wei) 筆、創新為(wei) 墨,充分發揮科技創新支撐作用,積極探索以工代賑、央地合作等新機製、新模式,“三北”工程建設譜寫(xie) 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科技創新,防沙治沙注入澎湃動能。
在中衛市域內(nei) 的烏(wu) 瑪高速公路附近,一片長千米、寬百米左右的區域,呈現出與(yu) 周邊黃色沙漠截然不同的灰綠色。
“通過在沙麵人工接種藍藻等隱花植物,促進形成生物土壤結皮,可以有效固沙,幫助沙化土地恢複功能。”中國科學院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研究員趙洋說,天然結皮的形成至少需要8年,而人工培養(yang) 隻需1年左右,為(wei) 加快荒漠化防治提供了新路徑。
在中衛,一項項科技成果助力這裏“綠進沙退”:工業(ye) 化生產(chan) “刷狀網繩式草方格沙障”,工作效率比人工紮草方格提高60%;使用“水分傳(chuan) 導式精準型沙漠植苗工具”,造林效率提高1倍,成活率達到85%以上……
強化科技賦能。國家林草局成立三北工程研究院,發布關(guan) 鍵技術研發“揭榜掛帥”項目榜單、推動建立15個(ge) 先行先試科技高地,加力推進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更好服務“三北”工程攻堅戰,把防沙治沙的論文寫(xie) 在祖國大地上。
——機製創新,匯聚合力解難題。
內(nei) 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格日僧蘇木“以工代賑”防沙治沙項目區,波浪起伏的沙丘上,一排排草方格鎖住流沙。布日敦嘎查牧民那存格希格開著拖拉機運送麥草,“我每天能掙600元,已經還清了買(mai) 拖拉機的4萬(wan) 元貸款,還存下了2萬(wan) 多元。”
去年10月,翁牛特旗探索實施“以工代賑”治沙模式,將內(nei) 蒙古東(dong) 部草原沙地綜合治理任務中的6.2萬(wan) 畝(mu) ,交由沙地所在的19個(ge) 嘎查村集體(ti) 組織實施,發動農(nong) 牧民以沙地、資金、投工、機械等入股方式就近參與(yu) 治沙。截至目前,全旗已有2600多名農(nong) 牧民參與(yu) ,鄉(xiang) 親(qin) 們(men) 遵守禁牧政策、鞏固治沙成果的主動性也大幅提高。
實施“三北”工程是國家重大戰略,離不開各方參與(yu) 、合力攻堅。阿拉善盟創新項目組織形式,有效化解了防沙治沙季節性強與(yu) 資金到位晚的難題。甘肅武威市發展“互聯網+防沙治沙”、眾(zhong) 籌治沙造林等新模式,鼓勵企業(ye) 、社團組織等在當地建設了40多個(ge) 防沙治沙基地。
國家林草局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各地區各部門著力健全資金支持和政策支撐體(ti) 係,持續優(you) 化相關(guan) 規章製度、政策機製,全方位保障“三北”工程建設高質量發展。
擴綠、興(xing) 綠、護綠,拓展綠水青山轉化為(wei) 金山銀山的路徑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綠化祖國要擴綠、興(xing) 綠、護綠並舉(ju) 。”“興(xing) 綠,就是要注重質量效益,拓展綠水青山轉化為(wei) 金山銀山的路徑,推動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更好聯動,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hui) 效益相統一。”
一年來,“三北”工程區各地堅持治沙致富並重、增綠增收並舉(ju) ,依托工程建設適度發展經濟林果、沙漠旅遊、新能源等綠色產(chan) 業(ye) ,“綠水青山轉化為(wei) 金山銀山”的鮮活故事層出不窮。
——統籌“含綠量”和“含金量”,發展綠色產(chan) 業(ye) 讓“沙窩窩”成了“聚寶盆”。
初夏的新疆阿克蘇地區,串串葡萄掛滿枝頭。4、5月大棚西瓜、哈密瓜成熟,8、9月香梨、冰糖心蘋果上市,9、10月紅棗、核桃收獲……“豐(feng) 收果盤”常年飄香,“沙窩窩”變成了鄉(xiang) 親(qin) 們(men) 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這是阿克蘇地區柯柯牙荒漠綠化工程結出的累累碩果。工程按照“適地適樹、經濟與(yu) 生態統籌兼顧”的原則,拉長林果產(chan) 業(ye) 鏈,鼓起果農(nong) “錢袋子”。
40多年來,“三北”工程在黃土高原、燕山山地、新疆綠洲等地建成一批林果產(chan) 業(ye) 基地,工程區經濟林幹鮮果品年產(chan) 量從(cong) 不足200萬(wan) 噸提高到4800萬(wan) 噸,1500多萬(wan) 人依靠特色林果業(ye) 脫貧致富。
——統籌生態安全和能源安全,光伏治沙實現多重效益。
武威市涼州區九墩灘光伏治沙示範園區裏,光伏板連片,深藍如海。“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yang) 殖,實現了發電、治沙、增收三重效益。”涼州區林草局林業(ye) 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邵文山介紹,園區建成投運後,每年可發電261億(yi) 千瓦時,節約標準煤801萬(wan) 噸。
“三北”工程攻堅戰場,各地統籌生態安全和能源安全,“追風逐日”治沙忙。內(nei) 蒙古印發《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ti) 化工程推進方案》,明確要求參與(yu) 光伏發電的企業(ye) 配套治理沙化土地230萬(wan) 畝(mu) ;新疆引進央企,拉開了和田地區等地光伏治沙項目的建設大幕。
——統籌“治沙害”和“用沙利”,發展沙產(chan) 業(ye) 讓“黃沙變黃金”。
“‘五一’假期,村裏日接待遊客3000餘(yu) 人次;即將到來的端午節,村裏的餐廳、民宿基本上都已經訂滿了。”提起沙漠旅遊,中衛市沙坡頭區迎水橋鎮鳴鍾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高東(dong) 滿臉笑容。
“三北”工程區各地堅持“保護優(you) 先、重點修複、適度利用”的思路,大力發展沙產(chan) 業(ye) 。甘肅白銀市在沙化土地建設20萬(wan) 畝(mu) 文冠果種植基地,打造文冠果全產(chan) 業(ye) 鏈示範園區。內(nei) 蒙古巴彥淖爾市將23萬(wan) 畝(mu) 沙漠改造成優(you) 良草場,發展起肉蓯蓉、釀酒葡萄等特色產(chan) 業(ye) 。各地因地製宜,治沙又致富的雙贏之路越走越寬。
深入學習(xi) 踐行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jue) 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北疆綠色長城一定能構築得更加牢固,不斷續寫(xie) 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
(本報記者顧仲陽、常欽、董絲(si) 雨、李曉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