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人類共同的“藍色家園”。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堅持綠色發展,一代接著一代幹,久久為(wei) 功,建設美麗(li) 中國,為(wei) 保護好地球村作出中國貢獻。
長江口濱海灘塗的互花米草難覓蹤影,“神話之鳥”種群不斷複蘇,“微笑天使”東(dong) 亞(ya) 江豚與(yu) 海島縣城居民和諧共處……
6月8日“世界海洋日”前夕,記者在多地采訪時發現,沿海省份不斷推進海洋生態環境修複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一些城市構建起統籌各方的海洋生態環境治理體(ti) 係,為(wei) 守護人類共同的“藍色家園”貢獻中國力量。
濱海灘塗“變身記”
俯瞰上海臨(lin) 港新片區濱海區域,一個(ge) 個(ge) 形狀如同開口貝殼的大型牡蠣礁在潮漲潮落中隱現,各類海鳥不時飛過,灘塗上生長著茂密的蘆葦,海三棱藨草等本地植物也隨處可見。
然而,就在兩(liang) 年前,這片灘塗還是另外一番光景。
“當時這裏看似‘綠意盎然’,實則‘毫無生氣’。”上海市海洋管理事務中心副主任貝竹園回憶說,當時濱海區域一眼望去全是外來入侵物種——互花米草。
互花米草是我國濱海區域常見的一種外來入侵物種。據貝竹園介紹,這種生物根係較為(wei) 發達,常常把灘塗土壤“綁”成“鐵板一塊”,讓其他植物難以生存。“底棲生物的活動空間被壓縮,甚至連鳥類也不願意來。”
上海臨(lin) 港新片區濱海區域屬於(yu) 具有典型生態過渡特點的海岸帶地域係統,是上海重要的原生態濕地之一。由於(yu) 遭到外來物種入侵,加之風高浪急、岸灘侵蝕,灘塗濕地一度萎縮,生態係統淨化汙染、護堤減災等各類功能明顯退化。
2022年,上海臨(lin) 港濱海海洋生態保護修複項目正式實施。該項目西起蘆潮港水閘、東(dong) 至南匯東(dong) 灘四期大堤,涉及海岸線總長17千米,修複總麵積約200公頃,陸海一體(ti) 、生態減災協同的海岸空間逐步構建了起來。
在濱海區域,當地以適應自然規律的方式,因地製宜采取修複生態措施,如恢複灘塗濕地、補種本土植被、創新應用新的護灘固灘技術等。
“這些牡蠣礁是我們(men) 為(wei) 海洋底棲生物打造的‘家園’,礁群灘麵微地形起伏,淺水潮溝遍布,一方麵是恢複生物多樣性,另一方麵可以緩解中低灘麵的衝(chong) 刷趨勢。”項目設計方工作人員劉漢中指著海中大小不一、錯落有致的牡蠣礁說。
“要下決(jue) 心采取措施,全力遏製海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趨勢,讓我國海洋生態環境有一個(ge) 明顯改觀。”貝竹園說,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這句話令他印象深刻。海洋管理相關(guan) 部門將持續發力,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守護好碧海藍天。
2024年5月31日,上海臨(lin) 港新片區南匯嘴水域灘塗上的牡蠣礁(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記者觀察】上海臨(lin) 港新片區濱海灘塗的“變身記”,是各地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修複建設努力的生動縮影。《2023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近岸海域優(you) 良(一、二類)水質麵積比例為(wei) 85.0%。近年來,我國全麵劃定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實施海岸帶保護修複工程、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紅樹林保護修複專(zhuan) 項行動計劃,局部海域典型生態係統退化趨勢得到了初步遏製,近岸海域水質持續向好。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讓更多藍色海灣重現自然之美。
“神話之鳥”複蘇記
仲夏時節,在被東(dong) 海海水包圍的韭山列島上,中華鳳頭燕鷗繁育的高峰季已悄然到來。
主要棲息於(yu) 海岸島嶼的中華鳳頭燕鷗,夏季來我國東(dong) 部沿海繁育,冬季前往印尼、菲律賓等地越冬。由於(yu) 極為(wei) 罕見、蹤跡神秘,中華鳳頭燕鷗在業(ye) 內(nei) 被稱為(wei) “神話之鳥”,一度麵臨(lin) 趨向滅絕的態勢。
“海鳥是海洋生態係統的組成部分。”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自然保護地管理中心副主任丁鵬說,根據他的觀察,中華鳳頭燕鷗對於(yu) 海洋生態係統的健康程度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為(wei) 了讓“神話之鳥”重現複蘇活力,丁鵬和各方科研人員、誌願服務者一道,付出艱辛努力。丁鵬透露,他們(men) 先要根據“神話之鳥”習(xi) 性選擇一塊目標繁殖島嶼區域,並在鳥類遷徙過來以前,進行繁殖地的適應性改良和棲息地建設。
滅鼠、抓蛇,清理灌木,拔掉較高的草叢(cong) ……為(wei) 了讓中華鳳頭燕鷗有個(ge) 更好的“家”,丁鵬幹過不少苦活累活。
一切準備就緒,科研人員、誌願服務者便在人工建設的棲息地放置燕鷗假鳥模型,播放燕鷗求偶鳴聲,吸引中華鳳頭燕鷗和大鳳頭燕鷗到特定的區域繁殖。
“我們(men) 負責監測和保護的工作人員,也會(hui) 進駐到目標島嶼的生活區,每天在繁殖地周圍人工搭建的木屋裏,近距離開展對鳥類的研究和保護工作。”丁鵬說。
截至2023年底,島上已成功孵化179隻中華鳳頭燕鷗幼鳥,並環誌(為(wei) 鳥類帶上標誌物)大鳳頭燕鷗與(yu) 中華鳳頭燕鷗幼鳥1781隻,為(wei) 開展中華鳳頭燕鷗遷徙動態和活動規律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高度重視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加強海洋環境汙染防治,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實現海洋資源有序開發利用。
在海南,一些地方采取措施為(wei) 海龜建起了“繁育之家”;在山東(dong) ,“退養(yang) 還礁”讓白江豚、鯨魚等海洋生物頻頻出現;在福建,相關(guan) 部門實行海域網格化管理,加強加密執法巡航,守護海底珊瑚……
“關(guan) 愛海洋生命,也是在關(guan) 愛人類自己。”丁鵬說。
2024年5月20日,韭山列島上的中華鳳頭燕鷗。受訪者提供
【記者觀察】2024年1月1日,新修訂的海洋環境保護法開始施行。該法律明確,國家加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健全海洋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評估和保護體(ti) 係,維護和修複重要海洋生態廊道,防止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破壞。近年來,各地群策群力、齊心協力織起了一張全域覆蓋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網。像“神話之鳥”等伴海而生的獨特生物,有望獲得更為(wei) 優(you) 質的生存環境。
海島港灣“養(yang) 生記”
陽光灑在湛藍的海麵上,三三兩(liang) 兩(liang) 的東(dong) 亞(ya) 江豚暢遊水中。在遼寧省大連市長海縣哈仙島,這群被稱作“微笑天使”的海洋動物,如今正洄遊到島嶼附近的海域繁衍棲息。
環保誌願者梁澤業(ye) 曾連續十多年追蹤東(dong) 亞(ya) 江豚的活動軌跡。在他看來,東(dong) 亞(ya) 江豚對繁衍環境極為(wei) 挑剔。“它們(men) 不但要求海水幹淨,還對空氣、食物等各方麵都有著‘特殊要求’。一個(ge) 地方的生態係統需要總體(ti) 上可以‘打高分’,它們(men) 才可能到來。”
作為(wei) 東(dong) 北地區唯一的海島縣,港灣連環、植被茂密的長海縣生態資源優(you) 勢突出。近年來,當地政府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生態保護整體(ti) 治理,努力建設“天藍、水清、島綠、灘淨、灣美、物豐(feng) ”的海濱縣城。
大連市長海生態環境分局局長梁金業(ye) 說,當地注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係統性、整體(ti) 性、協同性,統籌推進海洋汙染治理、生態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建立健全權責明晰、多方共治、運行順暢、協調高效的海洋生態環境治理體(ti) 係。
大力發展深遠海養(yang) 殖,著力提升縣城汙水垃圾處理能力,加快推進海上風電、海洋熱能等清潔能源項目建設……在推進城鄉(xiang) 低碳建設過程中,當地也逐步把整體(ti) 生態優(you) 勢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發展優(you) 勢。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堅持陸海統籌,堅持走依海富國、以海強國、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的發展道路。
近年來,不少地方以統籌兼顧的思維,做好海洋汙染防治及生態保護修複,協調陸海資源配置、產(chan) 業(ye) 布局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浙江,不少群眾(zhong) 參與(yu) 到“藍色循環”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項目中。通過內(nei) 陸與(yu) 沿海地區的配合,海洋塑料廢棄物得以循環再利用,實現了生態保護與(yu) 增收富民的“雙贏”。在2023年聯合國“地球衛士獎”評選中,“藍色循環”從(cong) 全球眾(zhong) 多項目中脫穎而出,獲得這一榮譽。
2023年8月16日,長海縣小長山島小水口森林公園一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為(wei) 攝
【記者觀察】《“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提出,要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施策、重點突破,係統謀劃陸海汙染防治、生態保護修複等目標任務,強化從(cong) 源頭到末端的全鏈條治理。今天的海洋生態治理工作,基於(yu) 生態係統的海岸帶綜合治理不斷深化,陸海統籌的海洋空間規劃體(ti) 係基本成型,海洋空間用途管製製度逐步建立……統籌各方、區域聯動的良好局麵開始形成。向海而興(xing) 、因海而美,一個(ge) 水清灘淨、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藍色家園”圖景正在人們(men) 身邊徐徐展開。
領銜記者:鄔煥慶
文字記者:顧小立、董雪、郭翔
監製:張曉鬆
策劃:王曙暉、王炳坤、初杭
編輯:初杭、白純
新華社國內(nei) 部出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