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播+ 6月11日,二十屆中央全麵深化改革委員會(hui) 召開第五次會(hui) 議。會(hui) 議提出“建設具有全球競爭(zheng) 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
為(wei) 錨定這一目標,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會(hui) 議時強調,要堅持以開放促創新,健全科技對外開放體(ti) 製機製,完善麵向全球的創新體(ti) 係,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突出重點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補齊開放創新製度短板。
如何“建設具有全球競爭(zheng) 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如何推動完善麵向全球的創新體(ti) 係?本次會(hui) 議提出“補齊開放創新製度短板”。
補齊開放創新製度短板,首先要明確開放創新的重要性。
開放是世界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創新是引領發展的重要動力。開放創新是全球化時代的鮮明特征。當今世界,誰掌握了開放創新的主動權,誰就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各種資源為(wei) 創新所用,在激烈的競爭(zheng) 中搶占先機。
今日之中國,科技實力正從(cong) 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cong) 點的突破邁向係統能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產(chan) 業(ye) 領域擁有獨特技術優(you) 勢,我國已經成為(wei) 全球創新版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與(yu) 者。
在開放中創新,無疑是中國科技進步的一條重要經驗。
新征程,我們(men) 堅持開放創新,通過擴大開放形成競爭(zheng) 壓力和合作助力,這不僅(jin) 倒逼我國順應全球科技創新大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也將助推我國整合利用全球創新資源、補齊關(guan) 鍵核心技術短板。
同時,我們(men) 也需清醒認識到,與(yu) 世界科技強國相比,我國在開放創新方麵仍麵臨(lin) 一些問題。統籌利用國內(nei) 外創新資源要素能力仍有待提高,開放創新製度短板亟需補齊。對此,本次深改委會(hui) 議從(cong) 三個(ge) 方麵進行部署:
努力構建合作共贏的夥(huo) 伴關(guan) 係
2023年11月6日,在重慶召開的“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hui) 上,中國正式啟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專(zhuan) 項合作計劃。
國際科技合作是開放創新的大趨勢。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表示,越是麵臨(lin) 封鎖打壓,越不能搞自我封閉、自我隔絕,而是要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已與(yu) 16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建立科技合作關(guan) 係,加入了200多個(ge) 國際組織和多邊機製,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廣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新格局。
麵臨(lin)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破解共同發展難題,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國際合作和開放共享。
本次會(hui) 議提出,要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努力構建合作共贏的夥(huo) 伴關(guan) 係,前瞻謀劃和深度參與(yu) 全球科技治理。
開放的中國,唯有發揮好企業(ye) 在開放創新中的引領作用、高校在科研中的主力軍(jun) 作用以及行業(ye) 聯盟、社團等在國際科技合作中的紐帶作用,進一步完善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格局,才能建設具有全球競爭(zheng) 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
確保人才引進來、留得住、用得好
2024年3月18日,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膜材料產(chan) 業(ye) 科研人員正在開展產(chan) 品實驗、檢測。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堅持“人才引領驅動”。
人才是國家的寶藏,是創新活動中最為(wei) 活躍、最為(wei) 積極、最為(wei) 關(guan) 鍵的因素。
吸引和培養(yang) 頂尖人才,總書(shu) 記曾表示:“在這個(ge) 問題上,我們(men) 步子還要再大一點。步子大一點也是膽子大一點,引入更開放、更靈活的機製。”
本次會(hui) 議進一步提出,要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瞄準科研人員的現實關(guan) 切,著力解決(jue) 突出問題。
建設具有全球競爭(zheng) 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必須聚焦科技人才成長發展麵臨(lin) 的突出問題,學習(xi) 借鑒國外有益經驗。例如建立現代科研院所製度、專(zhuan) 業(ye) 化國際化的同行專(zhuan) 家評審機製、國際化科研項目評審機製等。通過完善工作機製、優(you) 化工作氛圍、健全考核辦法,確保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
體(ti) 製順、機製活,則人才聚、事業(ye) 興(xing) 。科技人才在國際化科研環境中成長,方能在科研創新方麵與(yu) 國際接軌。
不斷健全科技安全製度和風險防範機製
2021年4月24日,安徽省馬鞍山市經開區某公司生產(chan) 線上,工人正在生產(chan) 芯片。
科技安全是開放創新發展的前提。
隨著國家間戰略博弈與(yu)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相互交織,科技要素正從(cong) 支撐保障國家安全的“後台”走向“前台”,從(cong) “潛力量”演化為(wei) “顯力量”,成為(wei) 影響國家安全的核心要素。
關(guan) 於(yu) 科技安全,總書(shu) 記有過一個(ge) 形象的比喻。他說,如果核心元器件嚴(yan) 重依賴外國,供應鏈的“命門”掌握在別人手裏,那就好比在別人的牆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hui) 不堪一擊。
麵對波譎雲(yun) 詭的國際形勢,建設具有全球競爭(zheng) 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我們(men) 尤需以總體(ti) 國家安全觀統領科技安全工作,健全科技安全製度和風險防範機製,提高科技保密工作效能,增強全民科技安全意識和素養(yang) ,在開放環境中築牢安全底線。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百舸爭(zheng) 流。以開放促改革、促創新、促發展,贏得優(you) 勢、贏得主動,才能贏得未來。
總監製|駱紅秉 魏驅虎
監 製|王敬東(dong)
主 編|李璿
編 輯|李珊珊
視 覺|郝鳳林
校 對|李丹 王卓婕 宋春燕 婁郝 李英卓
出 品|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