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可以暢想一下古今滄桑。”
2023年9月20日,在浙江考察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浙東(dong) 運河文化園。拾級登上園內(nei) 高拱石橋,他舉(ju) 目四望,發出這樣一句感歎。
從(cong) 北京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到揚州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再到浙東(dong) 運河文化園,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多次深入運河岸線,頻頻論及大運河的“古今”,闡釋運河保護傳(chuan) 承的深遠意義(yi) 。
“這個(ge) 閘現在還在吧?”
“還在,它的作用已經被曹娥江大閘所取代。”
這是習(xi) 近平與(yu) 浙東(dong) 運河博物館講解員的一段對話,談及的閘是明代修建的紹興(xing) 三江閘。
過去浙東(dong) 一帶缺水,習(xi) 近平在浙江工作時推動建設浙東(dong) 引水工程,曹娥江大閘正是那時開工興(xing) 建的。2021年,浙東(dong) 引水工程全線貫通,惠及1750多萬(wan) 人。
古今兩(liang) 代水閘,接續傳(chuan) 遞著使命。
“千百年來,運河滋養(yang) 兩(liang) 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liang) 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2020年考察揚州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時,習(xi) 近平一句“致富河、幸福河”指出了運河保護的更深意涵。
揚州緣水而興(xing) ,然而古運河兩(liang) 岸也曾一度因水而困,運河三灣區域環境汙染嚴(yan) 重。如今,這裏建起千畝(mu) 生態文化公園,運河兩(liang) 岸綠意盎然,飛鳥翔集。
經濟轉型、文化保護、生態修複在大運河產(chan) 生疊加效應,因水而興(xing) 的運河兩(liang) 岸,正煥發新的生機與(yu) 活力。
水脈貫通南北,文脈連接古今。穿越2500多年、蜿蜒近3200公裏的大運河,還是流動的文化。
“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men) 的寶貴遺產(chan) ,是流動的文化”,2017年習(xi) 近平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出的重要指示,深刻闡明大運河的活態特征。
如何使大運河水脈長流、文脈常新,習(xi) 近平有著深入的思考,他多次強調大運河的曆史意義(yi) ,並指出要“古為(wei) 今用”“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
“要在保護、傳(chuan) 承、利用上下功夫,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
“要古為(wei) 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wei) 核心的曆史文化資源”;
“要把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複、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統一起來”;
……
成功申遺十年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利用規劃綱要》《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等先後出台,大運河遺產(chan) 檔案和監測係統建立,沿線35座城市發力打造大運河文化帶、生態帶、旅遊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chuan) 承由點成線、由線組網。
千年水脈和文脈,作為(wei) 中國重要的線性文化遺產(chan) 之一,大運河記錄著過去的痕跡,也指向未來的方向,綿延不斷、生生不息。
|出品人:陳陸軍(jun)
|總監製:張明新
|總策劃:俞嵐
|策劃:吳慶才
|統籌:馬學玲 闞楓
|執筆:袁秀月
|校對:孫靜波
|視覺:李伊璐
|中國新聞網“習(xi) 言道”工作室出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