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核心要素。這就要求我們(men) 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今年1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ti) 學習(xi) 時指出。
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
邁上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進軍(jun) ,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科技、人才、創新的戰略意義(yi) 提升到新的高度。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立足我國和世界發展的曆史新方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wei) 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部署推進一係列重大科技發展和改革舉(ju) 措,走出一條從(cong) 人才強、科技強,到產(chan) 業(ye) 強、經濟強、國家強的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進入新時代,我國科技事業(ye) 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科技強國建設蹄疾步穩,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推進,科技創新迸發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澎湃動力。
“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戰略支撐”
中國空間站遨遊太空、“奮鬥者”號深潛萬(wan) 米海底、“中國天眼”巡天觀測;國產(chan) 大飛機C919投入商業(ye) 運營、國產(chan) 大型郵輪成功建造……進入新時代,科技創新突破不斷實現,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持續提升,標注著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描繪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圖景。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關(guan) 鍵在科技現代化”“我國經濟要往上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wei) 一個(ge) 經濟強國,就要靠科技”。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大潮湧動,必須牢牢把握戰略機遇,奮力搶占科技製高點。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科技強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了一係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作出一係列前瞻性、戰略性、全局性謀劃,為(wei) 新時代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2016年5月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hui) 、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hui) 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hui)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hui) 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發出號召:“在我國發展新的曆史起點上,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
2018年5月召開的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hui) 、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中國要強盛、要複興(xing) ,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wei) 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我們(men) 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目標,我們(men) 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2021年2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赴貴州考察,通過視頻察看“中國天眼”現場,殷切囑托廣大科技工作者:“弘揚科學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加快從(cong) 跟跑向並跑領跑轉變,在一些領域要保持領跑優(you) 勢,為(wei) 建設科技強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更大貢獻。”
2023年5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位於(yu) 河北省石家莊市的中國電科產(chan) 業(ye) 基礎研究院考察調研時指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戰略支撐”。
…………
明確方向,繪就藍圖。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同時提出建成科技強國的目標。
看準了就抓緊幹。
科技投入逐年遞增——2012年至2023年,全社會(hui) 研發經費從(cong) 1.03萬(wan) 億(yi) 元增長到3.3萬(wan) 億(yi) 元,研發人員總量多年保持在世界首位;
創新布局日益完善——中國特色的國家實驗室體(ti) 係加快構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研院所科研能力持續增強,一批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科技型企業(ye) 拔節生長;
創新生態持續優(you) 化——“揭榜掛帥”不問出處,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不斷優(you) 化,科技體(ti) 製改革進一步釋放創新潛能、激發創新活力。
澆灌創新之樹,結出累累碩果。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科技創新實力從(cong) 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cong) 點的突破邁向係統能力提升,建設科技強國的基礎日益堅實。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guan) 鍵”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guan) 鍵。”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我們(men) 能不能如期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關(guan) 鍵看科技自立自強。”
…………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圍繞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發表了一係列重要論述,係統闡述了推進我國科技創新的戰略目標、重點任務、重大舉(ju) 措和基本要求,為(wei)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科學指引、注入強大動力。
方向上布局,路徑上落子。
基礎研究的地基打得牢,科技事業(ye) 大廈才能建得高。
“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這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加強基礎研究的深邃洞察。
堅持“四個(ge) 麵向”,廣大科研人員勇闖“無人區”,下好“先手棋”,致力於(yu) 從(cong) 源頭解決(jue) 實際問題。2023年,基礎研究經費支出增長9.3%,基礎研究投入比重連續5年超過6%。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創新是企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的源泉,很多核心技術是求不到、買(mai) 不來的。”
川滇交界,白鶴灘水電站全力運轉;伶仃洋上,世界級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通過交工驗收……關(guan) 鍵核心技術的一係列重大突破,閃耀著廣大科技人員自立自強的奮鬥姿態。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體(ti) 現國家意誌、服務國家需求、代表國家水平的科技中堅力量。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世界科技強國競爭(zheng) ,比拚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等充分發揮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優(you) 勢,提升國家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為(wei) 國家的長期發展提供了堅實科技支撐。
“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chan) 力加快發展”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
從(cong) 2023年在地方考察時提出“新質生產(chan) 力”,到在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上強調“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再到中央政治局集體(ti) 學習(xi) 時對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進一步作出全麵闡釋、係統部署……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回答了“什麽(me) 是新質生產(chan) 力、為(wei) 什麽(me) 要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怎樣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大問題,為(wei) 新征程上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
“新質生產(chan) 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既包括技術和業(ye) 態模式層麵的創新,也包括管理和製度層麵的創新。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chan) 力加快發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科技創新與(yu)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關(guan) 係。
量子計算機“九章三號”隻需百萬(wan) 分之一秒,就能求解現有超算200億(yi) 年才能解出的特定數學問題;借助藥物分子大模型,科研人員將先導藥的研發周期從(cong) 數年縮短至1個(ge) 月……一個(ge) 個(ge) 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轉化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新動能。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們(men) 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ti) 產(chan) 業(ye) 和產(chan) 業(ye) 鏈上,改造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培育壯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布局建設未來產(chan) 業(ye) ,完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chan) 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chan) 力。”
向高攀登,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改造提升。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ye) 煤炭間接液化示範項目廠區,在科技“催化”下,煤炭製成化纖做衣服,用於(yu) 製造醫用縫合線,甚至液化成油助推火箭上天、船舶出海。
向新而行,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培育壯大。北京中關(guan) 村亦莊園,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設立3年多來,測試裏程已近3000萬(wan) 公裏,提供常態化出行與(yu) 生活服務超1160萬(wan) 人次。
向上飛躍,未來產(chan) 業(ye) 布局建設。雄安新區,以衛星互聯網、時空信息服務、空天飛行器三大賽道為(wei) 引擎,空天產(chan) 業(ye) 創新生態加快形成。
向綠邁進,綠色生產(chan) 力不斷夯實新質生產(chan) 力。目前,我國已在國家層麵累計培育綠色工廠5095家、綠色工業(ye) 園區371家。
“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ge) 首要任務,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科學指導,為(wei) 新征程上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圍繞集成電路這個(ge) 戰略性產(chan) 業(ye) ,從(cong) 研發設計到封裝測試,長三角三省一市各展所長……挖掘自身潛能、發揮特色稟賦、順應產(chan) 業(ye) 趨勢,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新動能新優(you) 勢在創新中國廣袤大地上盡情奔湧。
“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增強科技創新活力,集中力量推進科技創新,真正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到實處”
2022年,科技部與(yu) 長三角三省一市聯合啟動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ti) 聯合攻關(guan) 合作機製,截至目前已累計發布“企業(ye) 出題”的48項重點揭榜任務,揭榜單位數量超過380家,揭榜任務研發投入超過10億(yi) 元。製度創新的“試驗田”,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培育更多新動能。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必須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形成與(yu) 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chan) 關(guan) 係。
“最為(wei) 緊迫的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體(ti) 製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和體(ti) 製機製障礙”;
“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增強科技創新活力,集中力量推進科技創新,真正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到實處”;
“要緊扣製約科技與(yu) 經濟深度融合的突出問題,圍繞創新要幹什麽(me) 、誰來組織創新、如何支持激勵保護創新,持續深化改革攻堅,加快建設全麵創新的基礎製度”;
…………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把科技體(ti) 製改革作為(wei) 全麵深化改革的重點,親(qin) 自謀劃、親(qin) 自部署,許多重大科技體(ti) 製改革議題指向激活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內(nei) 生動力,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
深化改革按下快進鍵,創新引擎啟動點火係。
隨著重大舉(ju) 措密集出台實施,科技體(ti) 製改革加速向縱深推進,重點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的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
“健全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以國家戰略需求為(wei) 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guan) ,堅決(jue) 打贏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就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作出重要指示。
中國科學院、中交天和機械設備製造有限公司等20多家單位,曆時近千個(ge) 日夜的協同攻關(guan) ,實現超大直徑盾構機國產(chan) 化突破。
建立健全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新型舉(ju) 國體(ti) 製,新時代以來,我國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漸成體(ti) 係,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已躍居世界第一。
“強化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構建上下遊緊密合作的創新聯合體(ti) ,促進產(chan) 學研融通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chan) 力轉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企業(ye) 創新主體(ti) 的成長發展十分關(guan) 心。
2023年,由武漢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牽頭創新聯合體(ti) ,“揭榜”武漢市科技局科技重大專(zhuan) 項項目,獲得2000萬(wan) 元研發資金支持。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企業(ye) 參與(yu) 基礎研究和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等一係列“解渴”管用的政策同向發力,增添企業(ye) 創新動力。“十四五”以來,企業(ye) 研發經費投入占全社會(hui) 比重超過77%,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進一步穩固,創新實力進一步凸顯。
“我國科技隊伍蘊藏著巨大創新潛能,關(guan) 鍵是要通過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把這種潛能有效釋放出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改善人才發展環境、激發人才創造活力。
中國農(nong) 科院北京畜牧獸(shou) 醫研究所推行分類評價(jia) ,收集資源數量同樣納入職稱考核指標,不少科研人員近年來因此評上了高級職稱。
更多青年科學家唱主角、挑大梁;讓科研經費更好為(wei) “人的創造性”服務;建立以創新價(jia) 值、能力、貢獻為(wei) 導向的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成果轉化通道更順暢……一係列營造良好創新環境的政策措施相繼出台,一個(ge) 個(ge) 體(ti) 製機製障礙被破除,為(wei) 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盡展才華創造良好環境。
廣袤大地上,更多“千裏馬”競相奔騰;科技強國征途上,一個(ge) 個(ge) 科技尖兵、科技方陣闊步向前。
*** ***
創新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
黨(dang) 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宏偉(wei) 藍圖。
萬(wan) 水千山,道不遠人。新征程上,讓我們(men) 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周圍,高舉(j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旗幟,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堅持把創新作為(wei) 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隻爭(zheng) 朝夕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勇攀高峰、頑強拚搏,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向著建設科技強國的偉(wei) 大目標,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偉(wei) 大夢想,奮勇前進!(人民日報記者餘(yu) 建斌、吳月輝、喻思南、劉詩瑤、穀業(ye) 凱、趙永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