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第一視點丨習近平關心景寧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4-06-29 13:25:00 來源: 潮新聞

  

  五十六個(ge) 民族,五十六朵花,凝聚在一起,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ti) 。

  浙南景寧,這個(ge) 全國唯一的佘族自治縣,身處中華民族大家庭,自1984年成立以來,各族群眾(zhong) 攜手奮進,告別絕對貧困,實現全麵小康,奔向共同富裕。滄桑巨變,發生在每一個(ge) 山頭、每一條河流、每一戶人家。

  2002年11月,履新浙江不久,習(xi) 近平同誌到景寧調研,為(wei) 民族地區發展把脈定向。2005年8月,習(xi) 近平同誌再訪景寧,勉勵佘鄉(xiang) “跟上時代步伐”。到中央工作後,他仍牽掛著景寧,多次作出指示批示,鼓勵幹部群眾(zhong) “誌不求易、事不避難”。

  今年,是景寧佘族自治縣成立40周年。6月2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全縣各族幹部群眾(zhong) 回信,向景寧建縣40周年表示熱烈祝賀,對景寧發展提出殷切希望。

  在這歡欣鼓舞的時刻,我們(men) 再次走進佘鄉(xiang) ,沿著習(xi) 近平同誌的足跡,探尋這裏發生的變化,感悟民族山區縣跨越高山的啟示。

  (一)

  景寧,地處浙南,毗鄰福建省,是山區,是革命老區,是民族地區,也曾是欠發達地區。建縣之初,全縣當年生產(chan) 總值僅(jin) 5193萬(wan) 元,農(nong) 民人均純收入僅(jin) 148元,縣財政收入僅(jin) 254萬(wan) 元。

  從(cong) 低穀起步,佘、漢等各民族群眾(zhong) 團結奮進、自強不息、艱苦創業(ye) ,奮力拉開了跨越高山的序幕。

  世紀之交,浙江經濟持續保持兩(liang) 位數增長,已然躋身全國發展最快最好的地區之一。剛剛摘掉“國家級貧困縣”帽子的景寧,興(xing) 奮的同時,也不乏焦慮和迷茫:能否順利和全省一道建成小康社會(hui) ?

  而且,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麵對基礎差、底子薄、交通不便、資源分散等諸多短板,未來之路,景寧究竟如何走好?

  2002年11月21日,習(xi) 近平同誌任浙江省委書(shu) 記。4天後,他帶隊前往景寧調研,看項目、訪佘村,還專(zhuan) 門召集市縣幹部,開了一次座談會(hui) 。

  在福建工作時,習(xi) 近平同誌曾深入佘族村寨,對佘族作了比較係統的了解。

  座談會(hui) 上,他一開場就說:“佘族自治縣全國隻有一個(ge) ,是景寧最大的特色,也是麗(li) 水很重要的特色。”

  從(cong) 佘族文化開始,說到佘族革命傳(chuan) 統,又談起山區生態環境,隨後,習(xi) 近平同誌指出:“佘族的特色、山區的特點、後發的特征,這‘三特’都是你們(men) 的優(you) 勢,有的是現實優(you) 勢、有的是潛在優(you) 勢。”

  他直截了當地說:“景寧一定要走生態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

  接著,他用大篇幅,逐一分析了旅遊、茶葉、竹木、水電等產(chan) 業(ye) 。

  特色就是優(you) 勢!

  身處會(hui) 場的景寧幹部感慨:同樣的山,有人看到的是先天不足、是發展障礙;習(xi) 近平同誌看到的卻是特色、是優(you) 勢、是競爭(zheng) 力。

  這次調研,幫景寧當地幹部理清了思路,也增添了實現特色發展的信心和定力。

  新一輪騰飛,佘鄉(xiang) 有了清晰的方向和路徑。

  (二)

  實現特色發展,習(xi) 近平同誌不僅(jin) 為(wei) 景寧把脈定向,先後兩(liang) 次調研中,他還結合實地走訪,進行細致分析。

  雙後崗村,景寧環敕木山一帶十大佘寨之一。

  村莊依山而建,紅豆杉鬱鬱蔥蔥,有廊橋等特色建築,還住著佘族山歌非遺傳(chuan) 承人藍陳啟、佘族彩帶非遺傳(chuan) 承人雷貴契等。

  上世紀90年代,獨特的風韻,讓時任雙後崗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雷茂龍產(chan) 生“奇思妙想”:表演佘族婚禮,發展風情旅遊,吸引外地遊客,帶動村民增收。

  靠旅遊賺錢?

  村民打心眼裏不相信:“誰會(hui) 為(wei) 了看表演,跑到我們(men) 這麽(me) 個(ge) 小山村來?”

  果然,好不容易組建了隊伍,因遊客少、收入不穩定,不少村民演員收起佘衣和頭飾,又進城打工去了。

  2002年11月25日,冬日和煦的陽光灑向佘村,習(xi) 近平同誌來了。

  “咚咚咚!”候在村口廊橋的村民,熱情地敲起了佘鼓。

  一路走,一路看,一行人走進藍陳啟家。

  “高興(xing) 真高興(xing) ……”藍大媽即興(xing) 編詞,激動地唱起了佘歌。一曲聽罷,大家熱烈鼓掌。

  “看完表演,聽完佘歌,習(xi) 書(shu) 記在村會(hui) 議室和我們(men) 座談,鼓勵我們(men) 要發揮優(you) 勢、盡快富起來。”時隔20餘(yu) 年,調研時的場景,雷茂龍曆曆在目。

  “你們(men) 這裏旅遊的特點就是生態旅遊、風情旅遊。”“這裏不但環境好,而且有佘族風情。”“佘鄉(xiang) 的特色要充分展現出來……”

  習(xi) 近平同誌在會(hui) 上的一字一句,口口相傳(chuan) ,進了不少村莊,也說到了村民心裏。

  佘族婚嫁民俗,變為(wei) 旅遊產(chan) 品,不僅(jin) 在雙後崗村演出,還走向大均鄉(xiang) 等地,成為(wei) 一道特色風景。

  2005年8月10日,習(xi) 近平同誌再次來到景寧。

  傍晚6時許,一輛中巴車停在三石村馬嶺頭茶葉基地入口。這裏是縣裏種茶最早、規模最大的地方之一,麵積有310畝(mu) 。

  天快黑了,習(xi) 近平同誌堅持爬上茶山,看一眼茶葉長勢。

  他叮囑村幹部,“好好發展這個(ge) 生態產(chan) 業(ye) ”。

  “我們(men) 當時在猶豫要不要擴大茶園麵積,習(xi) 書(shu) 記的調研讓大家吃下了‘定心丸’。”時任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陳初南說,之後,他們(men) 外出學習(xi) 取經,大會(hui) 小會(hui) 、挨家挨戶動員村民,形成共識。

  當年初冬,新茶苗栽下,麵積近800畝(mu) 。

  如今,三石村數千畝(mu) 地,沒有一處閑著。除了種茶,村裏還建起茶青交易市場,引進10餘(yu) 家茶企,拉長了產(chan) 業(ye) 鏈。

  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

  更令人矚目的是,佘歌會(hui) 、烏(wu) 飯節、三月三……佘族特色與(yu) 好山好水相連,迸發出巨大能量。

  金坵村,就是如此。

  每年采收季,3400畝(mu) 茶園裏,遊客茶商絡繹不絕。村民蘭(lan) 佩珠笑著說:“高山雲(yun) 霧出好茶,我們(men) 根本不愁銷路。”

  佘族歌舞、婚嫁表演等幾乎每天上演。今年56歲的葉章林,參與(yu) 演出近萬(wan) 場。他的嗩呐一響,全村人就知道——又有遊客來啦!僅(jin) 演出這項,他一年可增收2萬(wan) 餘(yu) 元。

  玫瑰花海、金坵講堂、佘寨仙草穀……特色資源不斷轉化為(wei) 發展勢能,眼下,村集體(ti) 年收入超100萬(wan) 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近4萬(wan) 元。

  整個(ge) 景寧,單說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項,去年達到2.81萬(wan) 元,居全國120個(ge) 自治縣(旗)前列。


集籃球館、足球場、氣排球場、網球場等設施於(yu) 一體(ti) 的景寧體(ti) 育公園。記者 林雲(yun) 龍 徐彥 葉錦霞 攝

  (三)

  做好民族工作,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格外強調為(wei) 民情懷:“要多辦一些順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實事,多解決(jue) 一些各族群眾(zhong) 牽腸掛肚的問題。”

  歲月流轉,真情如一。

  2005年8月10日,正值盛夏,習(xi) 近平同誌第二次到景寧調研。氣溫高達三十七八攝氏度,大家頭戴草帽,仍然擋不住烈日酷曬,汗水順著額頭不斷流下。

  走訪東(dong) 坑鎮一處地質災害點時,習(xi) 近平同誌堅持上山實地看看。

  前一年,台風“泰利”襲擊浙南。一場狂風暴雨後,這處山體(ti) 出現裂縫,一側(ce) 下沉一米。如遇汛期,時刻威脅山腳16戶村民安全。

  黃泥小道,雜草叢(cong) 生。

  站在山頭,習(xi) 近平同誌一邊聽匯報,一邊關(guan) 切詢問:“安置點都選好了嗎?”“集中安置還是分散安置?”“移民將來的生活怎麽(me) 辦?”

  “保護人民群眾(zhong) 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聽完匯報,他嚴(yan) 肅叮囑,景寧地質災害點較多,存在較大安全隱患,在解決(jue) 這一關(guan) 乎人民群眾(zhong) 生命財產(chan) 安全的大事上,必須高度重視、統籌考慮。

  勘察完下山,車子發動了,習(xi) 近平同誌還站在車邊,囑咐當地幹部要自力更生,帶領山區群眾(zhong) 早日實現小康。

  第二年初,16戶村民陸續搬遷,住進舒適寬敞的新家。

  一處點位,搬起來尚屬容易。

  但整個(ge) 景寧,地質環境條件脆弱,季節性降雨尤為(wei) 明顯,1950平方公裏縣域麵積中,地質災害易發區麵積占比90%以上。

  而且,九山半水半分田。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縣域內(nei) 就有779座。山多地少,空間不足,村民搬去哪兒(er) ?

  景寧人的目光,投向了外舍。

  2002年11月,首次調研景寧,習(xi) 近平同誌曾到此踏訪。這裏,地處灘坑水電站庫區上遊,在電站建成、庫區蓄水後,將永遠埋沒水下。景寧人提出,想建防護堤壩,保住這處空間。

  “在習(xi) 書(shu) 記關(guan) 心下,縣裏逐步解決(jue) 工程技術、移民搬遷等難題,將3.3平方公裏土地‘搶’了出來。”時任景寧縣委副書(shu) 記彭嶽舜說,那時,他們(men) 隻是想為(wei) 產(chan) 業(ye) 發展留出空間,沒想到,後來外舍會(hui) 成為(wei) 推進“小縣大城”的戰略要地。

  藍圖鋪展。現代化小區、學校、公園等,依照山勢和水脈布局;再開一條隧道,連接外舍與(yu) 縣城,將車程縮短至10分鍾……

  今天,我們(men) 行走外舍,曾經的圍灘變為(wei) 新城,這裏已有2萬(wan) 餘(yu) 常住人口,成為(wei) 漢、佘、苗等多民族聚居的家園。

  潘昌亮一家,從(cong) 外舍村民變為(wei) 外舍居民,從(cong) 六口人增加到八口人。孫子孫女就近入讀紅星小學,兒(er) 子兒(er) 媳創業(ye) 開超市,老兩(liang) 口種種菜、爬爬山,生活有滋有味。他說:“跟我的名字一樣,日子越過越敞亮。”

  10多年來,景寧持續完善城鄉(xiang) 布局,以縣城為(wei) 核,外舍新區、澄照副城“雙星”閃耀,周邊鎮村串“珠”成鏈。

  人口,從(cong) 散到聚,4.17萬(wan) 群眾(zhong) 搬離高山遠山,各族人民生活越過越紅火。

  (四)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一個(ge) 民族不能少;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一個(ge) 民族也不能少。”

  這是飽含深情的囑托,也是重逾千鈞的承諾。

  集“老、少、邊、山”於(yu) 一體(ti) ,景寧這樣的民族地區,發展殊為(wei) 不易。跟上時代步伐,既要凝聚內(nei) 生動力,也須拉一把、扶一程。

  兩(liang) 次調研景寧,習(xi) 近平同誌都強調,省裏出台的一係列扶持政策措施要一以貫之地堅持下去,同時要與(yu) 時俱進,加大力度。

  他還把景寧作為(wei) 基層工作聯係點。

  時至今日,彭嶽舜想起2002年的一件事,內(nei) 心仍倍感溫暖。

  原來,作為(wei) 景寧的對口扶貧縣,寧波鄞縣在一處工業(ye) 園中劃出一片區域,設立浙江鄞景扶貧經濟開發區。此前,開發區稅收直接交給景寧。

  但隨著鄞縣撤銷、寧波市鄞州區設立,財政體(ti) 製發生變化。如果失去這1000多萬(wan) 元稅收,對於(yu) 財政相對窘迫的景寧來說,無疑是一大損失。

  在習(xi) 近平同誌關(guan) 心下,2002年12月,省領導召開協調會(hui) ,明確2003年至2005年,維持鄞景扶貧開發區稅收體(ti) 製不變;2006年1月1日起,稅收由寧波市征收,部分上交省財政後,由省裏每年轉移支付景寧1500萬(wan) 元。

  至今,這項補助仍在延續,極大推動了民族地區教育、醫療、交通等各項事業(ye) 進步。

  資金扶持,解決(jue) “近渴”。省委、省政府還從(cong) 更高層麵、更廣範圍進行謀劃,管好“長遠”。

  2006年9月10日,習(xi) 近平同誌在一份專(zhuan) 報上作出批示:景寧作為(wei) 全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如何跟上時代的步伐,應重點研究並采取進一步加強的舉(ju) 措予以支持。

  按照要求,相關(guan) 部門著手研究製定方案。

  2008年5月,浙委53號文件出台,列出五大方麵、19項扶持舉(ju) 措。

  “一個(ge) 省為(wei) 一個(ge) 縣量身定製扶持政策,這是史無前例的關(guan) 心關(guan) 懷。19項舉(ju) 措,涉及經濟、社會(hui) 、文化、項目、資金等,含金量高,落地性強,這是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時任景寧縣委辦幹部毛華慶反複閱讀,心潮澎湃。


雲(yun) 景高速公路。記者 林雲(yun) 龍 徐彥 葉錦霞 攝

  就說雲(yun) 景高速,長僅(jin) 11餘(yu) 公裏,景寧人卻盼了近11年。因為(wei) 隧道和橋梁多,造價(jia) 較高,項目屢被擱置。

  這條路,被納入53號文件,自2008年開工,於(yu) 2013年建成。自此,佘鄉(xiang) 邁入全省“4小時交通圈”。

  到2011年,景寧縣域生產(chan) 總值突破30億(yi) 元,較2007年翻了近一番。

  一張藍圖繪到底,省級政策不斷迭代——

  2012年,浙委115號文件出台,加大力度,繼續支持景寧加快發展;

  2018年,省政府專(zhuan) 題會(hui) 議明確,加強幫扶,支持景寧加快發展;

  2022年,省委、省政府決(jue) 定:以景寧為(wei) 樣本,量身定製扶持政策,支持景寧走山區縣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

  關(guan) 愛之情,匯聚成潮。

  2023年,景寧縣域生產(chan) 總值曆史性地突破百億(yi) 元關(guan) 口,縣域綜合實力在全國120個(ge) 自治縣(旗)中的位置,不斷前移,躍居前列。

  建縣40周年之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回信中說,40年來,景寧縣在民族團結、特色發展等方麵取得了可喜成績,各族人民生活越過越紅火,我感到十分高興(xing) 。

  他希望全縣各族幹部群眾(zhong) 認真貫徹黨(dang) 中央決(jue) 策部署,繼續弘揚優(you) 良傳(chuan) 統,增進民族團結,發揮獨特優(you) 勢,積極推進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譜寫(xie) 佘鄉(xiang) 景寧發展新篇章。

  總書(shu) 記的回信,在佘鄉(xiang) 大地引起熱烈反響。景寧幹部群眾(zhong) 紛紛表示,一定要深入領會(hui) 貫徹總書(shu) 記重要回信精神,共同團結奮鬥、共促繁榮發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奮力走好特色發展之路,爭(zheng) 當民族地區共同富裕先行示範。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佘鄉(xiang) 人民心連心、手牽手,正闊步踏上新征程。

(責編: 李文治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