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加快形成長三角科創共同體

發布時間: 2024-07-20 15:24:00 來源: 《瞭望》

  2020年在合肥主持召開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座談會(hui) 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上海和長三角區域不僅(jin) 要提供優(you) 質產(chan) 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給,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三省一市要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盡早取得突破”。

  2023年在上海主持召開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座談會(hui) 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長三角區域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跨區域協同。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強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深度融合,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拓展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能,更好聯動長江經濟帶、輻射全國”。

  最新發布的《2024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顯示,2018年以來,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年均增幅達9.26%,通過體(ti) 製機製創新、科研資源共享、強鏈補鏈延鏈,科技創新共同體(ti) 建設邁向新階段,驅動長三角地區加快成為(wei) 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增長極。

  “我們(men) 中心的設備總值超過7.2億(yi) 元,單價(jia) 500萬(wan) 元以上的設備就有24台。在保障學校科研的基礎上,這些先進設備的機時,統統對社會(hui) 開放。很多中小企業(ye) 不用自建實驗室,就能享受高端科研設備服務。”上海交通大學分析測試中心主任陳峰告訴記者。目前,該中心的校外注冊(ce) 用戶突破1萬(wan) 家,其中長三角用戶約7000家。

  統計顯示,截至目前,長三角建成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計28個(ge) 。上海光源、超強超短激光裝置、軟X射線裝置等光子大科學設施集群建設有序推進,國家臨(lin) 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初具規模。區域創新體(ti) 係一體(ti) 化能力持續增強。

  上海提供芯片、軟件等組成的“大腦”;向西約200公裏外的江蘇常州,提供作為(wei) “心髒”的動力電池;向南200多公裏外的浙江寧波,提供完成“身體(ti) ”的一體(ti) 化壓鑄機……在長三角,新能源汽車逐步形成了具備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特征的“4小時產(chan) 業(ye) 圈”,向世界級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集群邁進,全國四成以上的新能源汽車產(chan) 自長三角地區。

      擁有9座GDP萬(wan) 億(yi) 城市,集聚全國逾30%的高新技術企業(ye) ,區域研發投入強度達3.23%,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近0.7個(ge) 百分點……

  滬蘇浙皖合抱而成的長三角地區,創新潮湧不斷提升發展“成色”。

  自2018年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長三角地區考察時,一次次深入科技創新最活躍的區域,與(yu) 三省一市的科技工作者麵對麵交流。

  2020年在合肥主持召開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座談會(hui) 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上海和長三角區域不僅(jin) 要提供優(you) 質產(chan) 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給,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三省一市要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盡早取得突破”。

  2023年在上海主持召開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座談會(hui) 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長三角區域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跨區域協同。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強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深度融合,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拓展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能,更好聯動長江經濟帶、輻射全國”。

  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hui) 議,審議《關(guan) 於(yu) 持續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ti) 化高質量發展若幹政策措施的意見》,提出要加快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統籌推進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升級、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壯大、未來產(chan) 業(ye) 培育,在更大範圍內(nei) 聯動構建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

  縱觀長三角三省一市,上海綜合優(you) 勢突出,江蘇製造業(ye) 發達,浙江數字經濟領先,安徽創新活躍、生態資源良好。通過共謀“發展一盤棋”,滬蘇浙皖加快建設世界級產(chan) 業(ye) 集群。最新發布的《2024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顯示,2018年以來,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年均增幅達9.26%,通過體(ti) 製機製創新、科研資源共享、強鏈補鏈延鏈,科技創新共同體(ti) 建設邁向新階段,驅動長三角地區加快成為(wei) 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增長極。

  安徽省先進功能高分子薄膜工程實驗室團隊成員朱健和(左)在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實驗線站向團隊成員講解實驗設備運行情況(2024 年 4 月 10 日攝) 方喆攝 / 《瞭望》新聞周刊

  深耕製度創新“試驗田”?重塑區域一體(ti) 化創新格局

  從(cong) 2020年12月科技部發布《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ti) 建設發展規劃》,到2021年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ti) 建設辦公室在上海揭牌,圍繞聯合攻關(guan) 、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等重點合作事項成立專(zhuan) 題組,再到企業(ye) 、科研人員“一鍵下單”實現跨區域服務共享、儀(yi) 器互用……三省一市以製度創新和科技創新雙輪驅動,重塑區域一體(ti) 化創新發展格局。

  整合創新資源,央地攜手推進聯合攻關(guan) “落地生根”。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ti) 建設辦公室設立後,科技部相關(guan) 司與(yu) 三省一市科技部門建立工作專(zhuan) 班季度會(hui) 商機製,圍繞完善聯合攻關(guan) 機製、製定三年行動方案、提升科創策源能力等重點難點問題開展工作。印發《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ti) 聯合攻關(guan) 計劃實施辦法(試行)》等,為(wei) 一體(ti) 化創新建章立製、保駕護航。同時設立秘書(shu) 處,三省一市科技部門選派幹部在滬集中辦公,強化跨省域統籌協調。

  創新需求從(cong) 企業(ye) 來,解決(jue) 方案由企業(ye) 選,何時實施由企業(ye) 定……長三角一體(ti) 化科創雲(yun) 平台是長三角科創共同體(ti) 針對創新主體(ti) 的宣傳(chuan) 和服務載體(ti) ,集長三角領域的科創政策推介、企業(ye) 供需對接等功能於(yu) 一體(ti) 。記者打開平台網站,一係列“揭榜成功”的技術需求映入眼簾。應用於(yu) 化合物半導體(ti) 的原子層沉積工藝及設備研發、人工智能算法可信度量化評估與(yu) 審計體(ti) 係……科技企業(ye) 在這裏尋求實打實的解決(jue) 方案。

  2023年,根據三省一市科技部門聯合發布的長三角科創共同體(ti) 聯合攻關(guan) 需求征集通知,上海生物醫藥企業(ye) 複宏漢霖在平台上發布“抗體(ti) 藥物國產(chan) 製造關(guan) 鍵技術開發與(yu) 產(chan) 業(ye) 化”的技術需求。“自己找技術,如同大海撈針,借助平台力量,我們(men) 和長三角‘朋友圈’高效精準對接。”複宏漢霖全球創新中心總經理單永強說。最終,華東(dong) 理工大學和百林科製藥裝備科技(江蘇)有限公司“揭榜”,三方聯合攻關(guan) 生物抗體(ti) 藥物的國產(chan) 製造關(guan) 鍵技術開發與(yu) 產(chan) 業(ye) 化。

  統計顯示,2022年以來,三省一市累計發布“企業(ye) 出題”的48項重點揭榜任務,全國揭榜單位數量超過380家,揭榜任務研發投入超過10億(yi) 元。2023年共征集長三角企業(ye) 需求130項,上海禦渡半導體(ti) 、中科芯集成電路、奇瑞新能源汽車、江蘇康緣藥業(ye) 等20家龍頭企業(ye) 納入聯合攻關(guan) 計劃。

  破除體(ti) 製障礙,科技資源“一鍵共享”。冷凍電鏡、球差電鏡、700M液體(ti) 核磁、實驗動物中心、P2病原微生物實驗室……走進上海交通大學分析測試中心,各類先進的科學儀(yi) 器令人目不暇接。

  “我們(men) 中心的設備總值超過7.2億(yi) 元,單價(jia) 500萬(wan) 元以上的設備就有24台。在保障學校科研的基礎上,這些先進設備的機時,統統對社會(hui) 開放。很多中小企業(ye) 不用自建實驗室,就能享受高端科研設備服務。”上海交通大學分析測試中心主任陳峰告訴記者。目前,該中心的校外注冊(ce) 用戶突破1萬(wan) 家,其中長三角用戶約7000家。

  三省一市攜手建設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將4萬(wan) 多套、價(jia) 值超522億(yi) 元的大型科學儀(yi) 器集中在一個(ge) 平台上,全國的企業(ye) 、科研人員隻需“一鍵下單”,就能實現跨區域服務共享、儀(yi) 器互用。

  此外,長三角多地試點利用財政科技資金,以電子券的形式支持試點區域內(nei) 科技型中小企業(ye) 向專(zhuan) 業(ye) 機構購買(mai) 技術研發、檢驗檢測等服務,並支持科技創新券的通用通兌(dui) ,推動技術、資金、人才等要素跨越區域“牽手”。“科技創新券好比科技服務領域的‘消費券’。通過平台,我們(men) 對接到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用平台發放的30萬(wan) 元創新券,申請了履帶式遠程遙控柴油機驅動自吸泵開發服務,與(yu) 大學聯合開發了一套排水機器人係統。”江蘇博禹泵業(ye) 有限公司總經理汪祈燕說。

  統計顯示,2023年長三角科技創新券申領企業(ye) 數達2377家,跨區域購買(mai) 服務1.46億(yi) 元,創新券兌(dui) 付金額3968萬(wan) 元,分別較2021年增長6.3倍、3.6倍、3.8倍。

  打破行政壁壘,推動跨省域“創新協同”。橫跨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ti) 化發展示範區,是長三角一體(ti) 化國家戰略的突破口。2019年11月,瞄準“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壁壘”,長三角一體(ti) 化示範區掛牌成立,聚焦規劃管理、生態保護、財稅分享、公共服務等方麵的任務,開展全方位的一體(ti) 化試驗,推動省域發展“末梢”變成省際合作前沿。

  掛牌至今,長三角一體(ti) 化示範區累計形成136項製度創新成果,涵蓋規劃管理、財稅分享等八個(ge) 方麵,其中42項麵向全國複製推廣。比如,建立“一地認定、三地互認”的外國高端人才互認機製。設立全國首個(ge) 跨省域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開發區——長三角一體(ti) 化示範區跨省域高新區等。

  “傳(chuan) 統發展路徑下,各地都有自己的高新區、經開區,彼此之間招商競爭(zheng) 十分激烈。成立跨省域高新區,就是從(cong) 兩(liang) 省一市的實際利益出發,爭(zheng) 取發展的最大公約數。”長三角一體(ti) 化示範區執行委員會(hui) 營商和產(chan) 業(ye) 發展部部長朱正偉(wei) 說。今年兩(liang) 省一市商定,針對跨省域高新區實行“聯席會(hui) 議+推進專(zhuan) 班+片區管理機構”的運行機製,在國家高新區建設中發揮更大的引領作用。

  比如,示範區聚焦二級建造師、二級造價(jia) 工程師、初級注冊(ce) 安全工程師等由國家統一設置、各省自行實施的職業(ye) 資格,推動考試標準統一、成績和證書(shu) 互認,打破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跨省域異地執業(ye) 和工作限製,促進人才要素自由流動。

  長三角一體(ti) 化示範區是一個(ge) 縮影。包括G60科創走廊、長三角數字幹線在內(nei) 的廊道經濟,包括科創飛地、產(chan) 業(ye) 飛地在內(nei) 的飛地經濟,跨省域協同創新在長三角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

  《2024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顯示,2023年上海向蘇、浙、皖輸出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為(wei) 744.32億(yi) 元,相比2018年增長3.31倍。上海與(yu) 蘇、浙、皖合作申請發明專(zhuan) 利數量為(wei) 4911件,相比2018年增長1.75倍。


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拍攝的用於(yu) “九章三號”實驗的光學幹涉儀(yi) (2023 年 10 月 15 日攝)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供圖

  強化原始創新策源?提升戰略科技“硬實力”

  求解高斯玻色取樣數學問題,比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一億(yi) 億(yi) 倍。2023年11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wei) 、陸朝陽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yu)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係統與(yu) 信息技術研究所等,攜手構建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三號”,在研製量子計算機之路上又邁出重要一步。

  打開“九章三號”,裏麵排布著多個(ge) 比指甲蓋略大、帶著光纖“小辮子”的金屬模塊。這些名為(wei) 超導單光子探測器的模塊,是“九章三號”中捕捉並識別單個(ge) 光子的“眼睛”。在上海誕生,到浙江封裝,再到安徽應用,每個(ge) 探測器都經曆了一場長三角協同創新之旅。

  根據《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jia) 報告2023》,包括研發經費、研發人員、高新技術企業(ye) 數量等,長三角共有13個(ge) 指標占全國比重超過30%。共同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攜手提升戰略科技“硬實力”,這樣的故事在長三角科創共同體(ti) 建設中屢見不鮮。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大科學設施集群有序推進,鍛造科創利器。

  今年5月中旬,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通過國家驗收。工程包括新建16條性能先進的光束線和實驗站、建立用戶輔助實驗室和用戶數據中心等。

  “上海光源是中國大陸第一台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它猶如一台‘超級顯微鏡’,可以看清微觀世界,揭示物質微觀結構生成及演化機製。”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邰仁忠告訴記者。

  工程試運行期間,新建線站已服務約8萬(wan) 小時,並為(wei) 35家國內(nei) 領軍(jun) 企業(ye) 提供定製化技術解決(jue) 方案,其中一半以上是長三角企業(ye) ,如南京輝銳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中國寶武鋼鐵集團等。

  “從(cong) 杭州的實驗室到上海張江,開車隻要2小時,遇到需要好多天才能完成的實驗,還可住在專(zhuan) 供用戶的招待所,非常方便。”浙江大學藥學院張海濤研究員幾乎每兩(liang) 個(ge) 月就要來一次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做實驗。作為(wei) 全球生命科學領域首個(ge) 綜合性大科學裝置,該設施已為(wei) 近450家科研單位和企業(ye) 的1985個(ge) 課題組提供服務。

  統計顯示,截至目前,長三角建成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計28個(ge) 。上海光源、超強超短激光裝置、軟X射線裝置等光子大科學設施集群建設有序推進,國家臨(lin) 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初具規模。區域創新體(ti) 係一體(ti) 化能力持續增強。

  各類實驗室加快建設,提升創新策源能力。今年4月中旬,以“創新預見6G未來”為(wei) 主題的2024全球6G技術大會(hui) 在南京召開,吸引國內(nei) 外廣泛關(guan) 注。

  2018年,位於(yu) 南京的紫金山實驗室成立6G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團隊。“現在研發6G,就是為(wei) 未來的智能化信息社會(hui) 提供超強連接能力。”中國科學院院士、紫金山實驗室主任尤肖虎表示。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總開關(guan) 。從(cong)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到江蘇紫金山實驗室、浙江之江實驗室,再到合肥科學島,長三角各類實驗室瞄準世界前沿技術不斷突破。

  從(cong) 高比例“嵌合猴”,到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再到大科學裝置小型化……上海科技創新成果展上,一排排基礎研究成果令人振奮。

  依托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將國家戰略部署與(yu) 長三角區域創新需求有機結合,2021年掛牌的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以重要領域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為(wei) 使命,持續推動長三角區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與(yu) 產(chan) 業(ye) 化落地。

  五一前夕,由中冶賽迪上海研究院研發的廢鋼切割機器人正式運往湛江鋼鐵基地,開啟工程化應用。這一新型機器人,從(cong) 2022年4月簽約啟動到2023年12月發布產(chan) 品,隻用了不到兩(liang) 年時間。這中間,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發揮了關(guan) 鍵推手作用。

  “隨著鋼鐵業(ye) 加快綠色化智能化轉型,電爐煉鋼比例加大,為(wei) 滿足入爐尺寸要求,大量廢鋼需要切割。”中冶賽迪上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杜東(dong) 坡在企業(ye) 調研時,敏銳地發現這一市場需求。

  傳(chuan) 統的廢鋼切割,溫度較高、粉塵較多,工作環境較為(wei) 惡劣。改為(wei) 機器人操作,麵臨(lin) 如何識別廢鋼種類、尺寸,如何規劃機器人行動路徑,如何準確判斷從(cong) 哪裏下刀等技術難題。

  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獲悉企業(ye) 這一技術需求後,為(wei) 其對接全球創新資源,最終促成聯合攻關(guan) :悉尼科技大學負責智能算法、常州集萃負責關(guan) 鍵零部件、中冶賽迪負責總集成,中心還為(wei) 項目提供國際合作資金池支持。“最終落地的廢鋼智能切割機器人,填補了行業(ye) 空白。我們(men) 測算,這一新產(chan) 品對應近3000萬(wan) 噸的潛在廢鋼加工市場。”杜東(dong) 坡說。

  中心主任劉慶介紹,掛牌以來該中心已在上海和江蘇等地布局建設98家專(zhuan) 業(ye) 研發載體(ti) ,擁有各類研發人員超過1.6萬(wan) 人,以“撥投結合”等方式支持重大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項目約100項,轉移轉化技術成果超過9000項,服務企業(ye) 累計超過2萬(wan) 家。

  一輛西井科技的無人駕駛重卡 Q-Truck 在位於(yu) 上海的無人駕駛商用車聯合實驗室場地上進行動態測試(2023 年 9 月26 日攝) 方喆攝 / 《瞭望》新聞周刊

  瞄準世界級創新中心?提升全域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

  “下午在合肥開完會(hui) ,兩(liang) 個(ge) 小時不到高鐵就回上海了。明天一早再坐高鐵來合肥開會(hui) ,下午四點多高鐵又回上海了,還能回家吃飯。”今年3月,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在網絡上分享了一段自己拍攝的短視頻,展示了兩(liang) 地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頻繁互動。

  以科技創新帶動產(chan) 業(ye) 創新,正在讓長三角成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的“試驗田”。滬蘇浙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產(chan) 業(ye) 格局,全域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明顯提升。

  攜手打造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這是生產(chan) 一輛新能源汽車的4小時“旅程”——上海提供芯片、軟件等組成的“大腦”;向西約200公裏外的江蘇常州,提供作為(wei) “心髒”的動力電池;向南200多公裏外的浙江寧波,提供完成“身體(ti) ”的一體(ti) 化壓鑄機……

  在長三角,新能源汽車逐步形成了具備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特征的“4小時產(chan) 業(ye) 圈”,向世界級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集群邁進,全國四成以上的新能源汽車產(chan) 自長三角地區。

  從(cong) 2016年起,蔚來圍繞合肥進行深度產(chan) 業(ye) 布局,先後建成兩(liang) 座先進製造基地。目前,蔚來超過70%的產(chan) 業(ye) 鏈合作夥(huo) 伴來自距離合肥600公裏的周邊區域。依托長三角成熟的產(chan) 業(ye) 鏈與(yu) 區位優(you) 勢,蔚來領跑全國30萬(wan) 元以上高端純電汽車市場,今年5月發布了麵向全球銷售的第二品牌樂(le) 道。

  “我們(men) 在合肥、上海、南京等地分別設立了整車製造、業(ye) 務總部、關(guan) 鍵零部件等核心業(ye) 務單元。”李斌認為(wei) ,依托不同區域間的分工合作,長三角有望建成智能電動汽車世界級創新中心。

  新能源汽車隻是縮影。統計顯示,長三角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chan) 業(ye) 的產(chan) 業(ye) 規模,分別占全國的3/5、1/3和1/3,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不斷完善。

  以生物醫藥為(wei) 例,2019年以來,僅(jin) 上海就累計獲批24個(ge) 1類國產(chan) 創新藥,其中包括國內(nei) 首款CART細胞治療產(chan) 品、首款在美國上市的國產(chan) 生物創新藥。目前,長三角擁有上海張江高新區、蘇州工業(ye) 園區、杭州高新區、連雲(yun) 港經開區等一批知名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園區,近五年來長三角的生物醫藥全球許可交易總額占全國比重超過70%,體(ti) 現出長三角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集群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

  前瞻布局未來產(chan) 業(ye) 。坐在模擬駕駛艙裏,控製操縱杆拉升轉向,顯示屏模擬飛越河流建築、俯視大地……位於(yu) 上海市金山區的禦風未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廠房內(nei) ,來訪者可以體(ti) 驗低空飛行的愉悅。

  禦風未來副總經理劉星宇介紹,M1電動飛行器於(yu) 2023年10月成功首飛,在電動係統、飛控係統、複合材料三個(ge) 核心環節全部實現國產(chan) 化。“5座載人設計,可高效飛行250公裏,巡航速度達到每小時200公裏,被認為(wei) 是未來的‘空中的士’。”

  聚焦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等方向,包括上海在內(nei) 的長三角地區加快布局腦機接口、量子科技、空天利用等前沿領域,部署到2035年形成若幹領跑全球的未來產(chan) 業(ye) 集群。三省一市通力合作,為(wei) 未來產(chan) 業(ye) 成長提供優(you) 良土壤。位於(yu) 安徽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內(nei) ,安徽省先進功能高分子薄膜工程中心團隊正爭(zheng) 分奪秒開展相關(guan) 研究。

  “這個(ge) 項目是由‘合肥光源’和‘上海光源’合力承擔的一個(ge) 重點研發計劃,旨在為(wei) 我國新型顯示產(chan) 業(ye) 、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提供關(guan) 鍵核心材料。”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黨(dang) 委書(shu) 記、副主任李良彬研究員告訴記者,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兩(liang) 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開展“兩(liang) 心同創”,為(wei) 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點亮“協作之光”。

  以開放謀合作、贏未來。“西井和香港非常有淵源,第一個(ge) 集團客戶是和記港口;我們(men) 共同打造了多個(ge) 標杆項目,包括助力和記泰國打造了全球首個(ge) ‘無人駕駛與(yu) 有人駕駛’混合作業(ye) 項目,還與(yu) 英國和記簽訂了100台自動駕駛卡車的訂單。”5月,“浦江創新論壇”首次來到香港,上海西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譚黎敏在座談會(hui) 上說。

  浦江創新論壇、世界人工智能大會(hui)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世界製造業(ye) 大會(hui) ……長三角誕生了多個(ge) 麵向全球的科創展會(hui) 和合作平台,區域內(nei) 各類創新主體(ti) 積極開展國際科技合作與(yu) 交流。

  長三角多家單位深度參與(yu) 的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吸引超過20家國際組織和外國相關(guan) 機構共同參與(yu) ;德國大眾(zhong) 汽車與(yu) 小鵬汽車共同開發兩(liang) 款麵向中國市場的智能網聯車型,首批車型將於(yu) 2026年在合肥投產(chan) ……從(cong) 基礎研究“最先一公裏”,到產(chan) 業(ye) 創新“最後一公裏”,長三角的開放創新不僅(jin) 有著“雙城記”,更有著“全球行”。

  “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已邁入新階段,同時也迎來了新挑戰。”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張忠偉(wei) 說,未來要持續提升長三角的創新能力、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和協同水平,讓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切實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責編: 賈春玲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