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ti) 製機製一體(ti) 改革,健全新型舉(ju) 國體(ti) 製,提升國家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hui) 第三次全體(ti) 會(hui) 議,於(yu) 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舉(ju) 行。中央委員會(hui) 總書(shu) 記習(xi) 近平作重要講話。
中國光穀,全國唯一以“光”命名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先後三次來到這裏,為(wei) 了“一束光”,留下殷殷囑托,發出時代最強音。
十多年來,光穀企業(ye) 數量從(cong) 1.7萬(wan) 家增至14萬(wan) 家,地區生產(chan) 總值連續跨越1500億(yi) 元、2000億(yi) 元、2700億(yi) 元大關(guan) 。在這裏,改革創新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
01
2013年7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光穀,充分肯定了光穀發展的5個(ge) 特點:發展很快;科技成果轉化效果明顯,圍繞科技體(ti) 製改革做了不少文章;研究機構與(yu) 科技人才比較多,有自主創新成果;科技成果轉化比較好,大學產(chan) 業(ye) 化做得不錯;產(chan) 業(ye) 特色明顯,尤其是光電子產(chan) 業(ye) 特色鮮明。
當時在長飛光纖光纜有限公司的生產(chan) 車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登上光纖拉絲(si) 塔,不顧拉絲(si) 爐刺眼的光芒,觀看了光纖預製棒被熔化拉絲(si) 的過程。他對大家說:“一個(ge) 國家隻是經濟體(ti) 量大,還不能代表強。我們(men) 是一個(ge) 大國,在科技創新上要有自己的東(dong) 西。”
在拉絲(si) 塔頂樓,長飛光纖光纜有限公司總裁莊丹向總書(shu) 記報告:要在2020年前實現行業(ye) 全球第一。
回憶起十多年前總書(shu) 記的囑托,莊丹思緒滿滿:“那時中國光纖光纜產(chan) 業(ye) 別說全球第一,連自給自足都難以實現,為(wei) 了實現科技自主、用自己的碗裝自己的糧食,我們(men) 研發創新片刻不敢停歇。”
在這一時期,許多像長飛這樣的中國科技企業(ye) 都麵臨(lin) 著同樣的問題,是繼續以市場換技術,讓關(guan) 鍵核心技術受製於(yu) 人,還是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guan) ,把科技發展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裏。這不僅(jin) 是眾(zhong) 多科技企業(ye) 艱難的抉擇,更是一種全新的挑戰。
總書(shu) 記考察光穀3個(ge) 月後,中國大地上,一場對中國科技企業(ye) 影響深遠的改革大幕正在拉開。
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通過具有劃時代意義(yi) 的《中共中央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jue) 定》,提出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強化企業(ye) 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ti) 地位,激發中小企業(ye) 創新活力。
在長飛光纖科研攻關(guan) 最吃緊的時候,科技部啟動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ti) 係改革,由長飛牽頭建設的“光纖光纜製備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順利重組,成為(wei) 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部委迅速給予項目和資金支持,大大緩解了長飛的研發資金吃緊問題。工信部啟動實施“智能製造試點示範專(zhuan) 項行動”,幫助長飛新建和改造智能化生產(chan) 線超過500條。
中央政策的引領下,湖北因地製宜,大力支持充分發揮高新技術企業(ye) 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的導向作用,鼓勵企業(ye) 增強研發投入和加大自主創新力度,用稅收杠杆撬動科技創新。
長飛光纖在自主創新的過程中,得到了改革政策實實在在的支持。如今,長飛光纖的單根光纖預製棒已可拉10000多公裏光纖,能夠滿足全球80億(yi) 人同時通話。長飛光纖的光纖預製棒、光纖和光纜,從(cong) 2016年開始已連續8年市場份額全球第一。
“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這為(wei) 我們(men) 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們(men) 將加大引進科技創新人員,特別是引進高層次人才,這也是鞏固長飛在行業(ye) 領先地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ge) 重要法寶。”莊丹說。
02
2018年4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東(dong) 湖高新區,在烽火科技集團和武漢新芯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考察時,語重心長地對企業(ye) 負責人說:“我國已經成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過去那種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行不通了,必須依靠創新。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核心技術,是企業(ye) 的‘命門’所在。”
2018年,美國加大了對我國高技術行業(ye) 的封鎖和打壓,如何擺脫受製於(yu) 人的局麵,解決(jue) “卡脖子問題”已迫在眉睫。
第二次來光穀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烽火科技集團的海纜中繼器展台前駐足良久。這個(ge) 產(chan) 品,可以實現海底光通信傳(chuan) 輸。海底通信技術難度大、投入成本高,海纜中繼器相當於(yu) 海底光纜的信號放大器。目前全球各大洲之間的網絡信息90%以上依靠海底光纜傳(chuan) 輸,但以往,海底通信技術和市場都被國外企業(ye) 壟斷。
“下一步,科技攻關(guan) 也要這樣做,要摒棄幻想、靠自己。”總書(shu) 記囑咐道。
沿著總書(shu) 記指引的方向,中國信科集團(2018年7月20日,原烽火科技集團與(yu) 大唐電信集團聯合重組成立中國信科集團)不斷加快自主創新的步伐。集團自主研發的二代海底中繼器,解決(jue) 了核心器件國產(chan) 化替代的“卡脖子”問題。
這一成果的取得,得益於(yu) 國家進一步深化改革。
為(wei) 了打破國外壟斷,國家相關(guan) 部委在國家科技重大專(zhuan) 項、產(chan) 業(ye) 基金、稅收優(you) 惠、投融資體(ti) 製改革等方麵進一步出台一係列改革措施。
湖北高位謀劃部署科技體(ti) 製改革,先後組織實施“全麵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科技體(ti) 製改革三年攻堅”等重大行動,圍繞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科技創新平台、現代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等7個(ge) 方麵工作,部署46項具體(ti) 改革任務,加強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深度融合。
武漢市和光穀出台“千企萬(wan) 人計劃”“武漢英才計劃”“3551光穀人才計劃”等,給外地引入的高端人才提供各類生活、金融支持。
“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明確提出了要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要統籌各類科創資源和平台的建設,目前我們(men) 與(yu) 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緊密,已聯合武漢大學等10家單位共同成立‘湖北省新一代信息通信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聯合體(ti) ’,打造貫穿基礎科研、芯片/設備研發、數字化及產(chan) 業(ye) 應用的聯合創新平台。”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曾軍(jun) 說。
幾年間,圍繞科技創新,50多所高校、百餘(yu) 個(ge) 科研機構和數以千計的科創企業(ye) 向光穀雲(yun) 集。最新數據顯示,武漢東(dong) 湖高新區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強度達到10.5%,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4倍,每萬(wan) 人口高價(jia) 值發明專(zhuan) 利擁有量120件,創新能力穩居全國高新區四強。
03
2022年6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再次來到光穀,這一次,他對科技創新賦予了更深遠的意義(yi) 。在華工科技產(chan) 業(ye) 股份有限公司,總書(shu) 記作出重要指示:“湖北武漢東(dong) 湖新技術開發區在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領域獨樹一幟。要加強技術研發攻關(guan) ,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核心技術,不斷延伸創新鏈、完善產(chan) 業(ye) 鏈,為(wei) 推動我國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加快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第三次來光穀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與(yu) 兩(liang) 座大小相差近100倍的黃鶴樓完成了一次合影,這兩(liang) 座“黃鶴樓”都是由華工科技自主研發的激光設備切割而成。總書(shu) 記把一個(ge) 切得很小的黃鶴樓拿起來仔細看了看,並且稱讚說加工得很精細。
在華工科技,從(cong) 幾毫米到幾百毫米的金屬板材,激光都能做到削鐵如泥。一場場技術突圍,華工科技在國內(nei) 率先突破了光纖激光器、超快激光器、半導體(ti) 激光器芯片等一批核心技術,牽頭製定國內(nei) 激光裝備行業(ye) 首個(ge) 國際標準,創造了60多項“第一”。
彼時的中國,科技體(ti) 製改革釋放出的源源“紅利”,成為(wei) 像華工科技一樣的中國科技企業(ye) 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助推器”。
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明確提出,科技政策要紮實落地,要實施科技體(ti) 製改革三年行動方案,進一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湖北著力搭建科技成果轉化與(yu) 技術轉移公共服務平台(科惠網),為(wei) 科技成果做好評價(jia) 、轉移、交易等一鍵式服務,目前已收儲(chu) 科技成果17萬(wan) 餘(yu) 項,入駐技術專(zhuan) 家超1.6萬(wan) 人,培養(yang) 技術經紀人4000餘(yu) 名,服務企業(ye) 8000多家。
同時,湖北進一步探索以“用”為(wei) 導向的科技創新供應鏈平台,依托市場化運營的平台公司按照“以需定供、風險共擔”的思路,建立天網、地網、金網、政策包“三網一包”,按照“技術需求挖掘、線上線下對接、項目實施落地、配套政策跟進”的運行模式,線上線下結合推動科技創新供需對接。
7月1日,新修訂的《湖北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正式施行,明確提出以“用”為(wei) 導向,推動基礎研究與(yu) 應用研究協同發展,強化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加強知識產(chan) 權保護,賦予科技人員更大自主權,讓更多人才脫穎而出,為(wei) 加快打造全國科技創新高地提供堅實保障。
創新驅動發展,深化改革是根本動力。“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召開,市場將更有活力,創新將更有活力,企業(ye) 發展也將迎來多重機遇。”華工科技產(chan) 業(ye) 股份有限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馬新強表示,“華工科技將以更加奮發有為(wei) 的姿態,搶抓機遇,譜寫(xie) 新篇。比如深入開展前瞻性技術及產(chan) 品布局,圍繞行業(ye) 發展、國家需求新開展若幹項目預研,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牢牢抓住‘人才第一資源’,用心培養(yang) 人才,打造行業(ye) 人才高地。”
如今,光穀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規模已超5000億(yi) 元。在多個(ge) 細分領域處於(yu) 領先位置——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研製基地,占全國市場2/3、國際市場1/4;中國最大的光器件研發生產(chan) 基地、中小尺寸顯示麵板基地、全國最大的激光產(chan) 業(ye) 基地之一。
一批關(guan) 鍵技術在全國甚至全球領先領跑——全球首個(ge) 人體(ti) 肺部氣體(ti) 多核磁共振成像係統獲批上市;全球首顆智能遙感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長江存儲(chu) 閃存芯片、衷華植入式腦機接口、銳科超高功率光纖激光器等技術世界領先。
“中國光穀”邁向“世界光穀”,其興(xing) 可待。
改革風正勁,創新潮更湧。眼下,湖北省科技大會(hui) 正在舉(ju) 行,乘著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的浩蕩東(dong) 風,荊楚大地正以前所未有的決(jue) 心與(yu) 魄力,勇攀科技高峰,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讓創新成為(wei) 推動湖北乃至全國發展的最強音!
出品人:王彬
總監製:岑卓
監製:洪燕
編審:梁延 康耀方 林如峰
統籌:羅峰
記者:鄒敏
視頻:鄭淑俊
美編:蔣豔 王子煊
責任編輯 鄒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