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直接關(guan) 係人民群眾(zhong) 的生活幸福,關(guan) 係少兒(er) 一代的健康成長,我們(men) 要把它做好。
——2020年11月1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江蘇揚州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考察時的講話
“我以前是大貨車駕駛員,全國各地跑運輸。聽說家鄉(xiang) 建了潘安湖景區,我就來景區做了一名觀光車駕駛員。”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居民吳繼偉(wei) 說,“現在的生活用我們(men) 當地話來講就是——真好。”
賈汪區煤炭資源豐(feng) 富,曾是當地的“聚寶盆”。與(yu) 全國多數資源枯竭型城市一樣,過度開采也帶來了嚴(yan) 重的生態失衡問題。2011年以來,賈汪區按照“宜農(nong) 則農(nong) 、宜林則林、宜遊則遊、宜工則工”原則,對轄區內(nei) 的潘安湖采煤塌陷區進行綜合整治。昔日煤灰漫天的賈汪如今已綠意盎然。
昔日的采煤塌陷區(左)被打造成濕地公園(右)(央廣網發 徐州市賈汪區攝影家協會(hui) 供圖)
濕地公園建成了,生態環境變好了,周邊居民的就業(ye) 機會(hui) 也更多了。其中,僅(jin) 潘安湖景區就為(wei) 當地居民提供了300多個(ge) 就業(ye) 崗位。曾經到外地打工的年輕人紛紛回到家鄉(xiang) 、建設家鄉(xiang) 。
2017年12月1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潘安湖神農(nong) 碼頭,沿湖邊察看景區新貌。總書(shu) 記指出,資源枯竭地區經濟轉型發展是一篇大文章,實踐證明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關(guan) 鍵是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近年來,賈汪區依托潘安湖良好的水質發展水產(chan) 養(yang) 殖,“潘安湖魚頭”逐漸成為(wei) 當地漁業(ye) 新招牌。生態的持續改善為(wei) 賈汪區群眾(zhong) 鋪就增收致富路,也為(wei) 當地打造區域經濟品牌找到了新途徑。
在江蘇,生態環境治理為(wei) 當地居民帶來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發展空間。
遊客們(men) 在潘安湖國家濕地公園遊玩(央廣網發 楊勇 攝)
盛夏時節,揚州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內(nei) 水清岸綠、生機勃勃,不少市民來這裏休憩、納涼。
“95後”揚州小夥(huo) 袁佳星在運河邊長大。在他的記憶裏,兒(er) 時的三灣片區曾聚集著農(nong) 藥、皮革、建材等企業(ye) 。它們(men) 為(wei) 當地經濟帶來了一時的增長,但也帶來了水質惡化等環境汙染問題。
2013年起,揚州推進大運河沿線環境整治和生態修複,三灣片區關(guan) 停搬遷工業(ye) 企業(ye) 80多家,生態濕地用地增加83.26%。從(cong) “黑白灰”到“天藍水綠”,如今的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已成為(wei) 揚州城南名副其實的“綠肺”和生態氧吧,僅(jin) 公園核心區域就棲息著40多種鳥類。
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鳥瞰圖(央廣網記者 鄭楚豫 攝)
2020年11月1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揚州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考察調研時指出,千百年來,運河滋養(yang) 兩(liang) 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liang) 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
在現場聆聽總書(shu) 記講話的袁佳星感慨道:“這些年,三灣片區不僅(jin) 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文化氛圍也越來越濃。從(cong) 原來的臨(lin) 水而居,到現在的親(qin) 水而居,大運河真正走進了居民生活,好的生態環境讓我們(men) 更幸福了。”
總監製:駱紅秉
總策劃:張軍(jun) 於(yu) 鋒
監製:伍剛 宮歆慧
統籌:陶玉德
策劃:欒永勝 卜葉
采製:鄭楚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