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前不久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hui)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hui) 、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上強調:“要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優(you) 化定位和布局,完善國家實驗室體(ti) 係,增強國家創新體(ti) 係一體(ti) 化能力。”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決(jue) 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ti) 製機製一體(ti) 改革,健全新型舉(ju) 國體(ti) 製,提升國家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
作為(wei)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緊扣以下五大著力點,服務科技強國建設。
著力引領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我國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物質科學、空間科學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與(yu) 此同時,原始創新能力還相對薄弱、一些關(guan) 鍵核心技術受製於(yu) 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擁有豐(feng) 富的學科資源、充足的資源保障、寬鬆的科研環境、有效的激勵機製和開放的學術平台,在自由探索和原始創新方麵具有獨特優(you) 勢。要圍繞國家需要強化目標導向,重點提高基礎研究的組織化程度,全力支持科研人員在前沿領域進行中長期探索,通過提供穩定的科研經費支持,建立長周期、穩定性的科研項目資助機製,確保他們(men) 能夠專(zhuan) 注於(yu) 前沿研究,積蓄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著力培養(yang) 和集聚高層次科技人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在培養(yang) 和集聚高層次科技人才方麵肩負著重要使命。要緊密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優(you) 化學科設置和課程體(ti) 係,調整完善現有學科結構,打造複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南京大學積極探索人工智能與(yu) 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實踐路徑,建設“1+X+Y”三層次人工智能通識核心課程體(ti) 係,包括1門必修的人工智能通識核心課、X門人工智能素養(yang) 課和Y門各學科與(yu) 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拓展課,取得了積極成效。要注重青年科研人才的培養(yang) 和發展,不看年齡、不看資曆、不看職務,為(wei) 青年科研人員提供更多的成長機會(hui) 和發展平台,支持他們(men) 在關(guan) 鍵領域嶄露頭角、施展才華。
著力深化科技體(ti) 製機製改革。近年來,為(wei) 科研人員鬆綁減負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但各種非學術負擔仍然較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進一步深化改革,為(wei) 科研人員創造寬鬆的環境,激發他們(men) 的創新活力。必須堅持“破四唯”和“立新標”相結合,重點解決(jue) 從(cong) “破四唯”到“立新標”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盡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動規律的分類評價(jia) 體(ti) 係和考核機製。為(wei) 進一步減輕科研人員的非學術負擔,應建立專(zhuan) 業(ye) 高效的行政服務團隊,提升科研管理的效率和服務水平,讓科研人員心無旁騖地開展科學探索和技術創新。
著力推動科技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創新深度融合。實踐證明,企業(ye) 提出科研選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研究機構圍繞選題組織科研攻關(guan) ,可以構建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前後貫通、優(you) 勢互補、開放閉環的高效創新鏈。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準確把握企業(ye) 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ti) 地位和高校在創新鏈中的角色和作用,與(yu) 企業(ye) 開展密切合作,麵向產(chan) 業(ye) 需求共同凝練科技問題、聯合開展科研攻關(guan) 、協同培養(yang) 科技人才,加快推動產(chan) 學研融通創新。
著力擴大國際科技合作。科技進步是世界性、時代性課題,唯有開放合作才是正道。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從(cong) 多方麵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提升我國在全球科技領域的影響力和競爭(zheng) 力。要積極參加、承擔和主導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聚集全球頂尖科研力量,共同攻克前沿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要建立國際合作研究中心、國際大科學裝置和聯合實驗室,為(wei) 來自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員提供交流合作的機會(hui) 。要持續與(yu) 國際頂尖科研機構和大學建立緊密的合作關(guan) 係,與(yu) 全球科技界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能源危機、公共衛生等重大挑戰。
(作者為(wei) 南京大學黨(dang) 委常務副書(shu) 記、南京大學習(xi) 近平經濟思想研究院院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