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故宮、天安門,承載了很多人對北京最初的印象,也是許多學生暑假的熱門打卡地。
把它們(men) 串聯起來,向北至鍾鼓樓,往南到永定門,這條7.8公裏的北京中軸線,被稱作“北京老城的脊梁和靈魂”。
北京中軸線位於(yu) 北京老城中心,始建於(yu) 13世紀,成型於(yu) 16世紀,此後不斷完善,曆經逾7個(ge) 世紀,形成了秩序井然、氣勢恢宏的城市建築群。這條中軸線不僅(jin) 見證了古都北京的時代嬗變,更見證了文化的薪火相傳(chuan) 。
2013年12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hui) 議上指出:“我們(men) 的城市有許多曆史記憶,特別是一些曆史悠久的老城區,是最寶貴的東(dong) 西,不能因為(wei) 浮躁、無知而破壞掉。”
兩(liang) 個(ge) 多月後,總書(shu) 記在北京考察時強調,“曆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曆史文化遺產(chan) ”“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的關(guan) 係”。
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北京為(wei) 申遺付出不懈努力。在幾天前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上,“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是怎樣煉成的?還要從(cong) 北京中軸線的浪漫起源說起。
古時,人們(men) 在仰望星空的過程中,漸漸形成“居中而治、以中為(wei) 尊”的理念以及中正、中和、凝聚、向心、多元一體(ti) 的文化傳(chuan) 統。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史稱“元大都”,北京城市線東(dong) 西對稱的空間布局開始確立。
居於(yu) 都城中央的皇宮紫禁城如同“中”字的長方形方框,而穿越紫禁城正中、自永定門城樓到鍾樓的長7.8公裏、縱橫城市南北的中軸線就是“中”字的那一道濃墨重彩的“豎”。
這條中軸線,包含著15處遺產(chan) 構成要素,前後起伏、左右均衡對稱,是我國“麵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傳(chuan) 統都城理想範式,表達了中國傳(chuan) 統都城規劃對於(yu) 禮儀(yi) 和秩序的強調,見證了中國的曆史變革,是國家禮儀(yi) 文化與(yu) 傳(chuan) 統城市管理方式的有力物質見證。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是一張金名片。”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深入北京的曆史街巷、胡同院落考察。他強調:“傳(chuan) 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是首都的職責,要本著對曆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chuan) 承曆史文脈。”
2024年7月3日,台灣青年在天壇公園拍照留念。當日,2024“未來能源領袖”兩(liang) 岸青年交流營的營員參觀遊覽北京的奧林匹克公園、天壇公園等地。
夏日,天壇公園祈年殿前,遊人熙熙攘攘。近年來,經過騰退保護,天壇的曆史風貌得到極大恢複,這座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wei) 完整的明清皇家祭天建築群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
有著600多年曆史的太廟,是古代皇家的祭祀場所。1950年5月1日,這裏改為(wei) 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隨著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的推進,太廟也陸續騰退了非文物建築,逐漸恢複其曆史風貌。
自肇建至今,北京中軸線曆經城市曆史演進而持續地影響著城市發展,展現出傳(chuan) 統規劃理念持久的生命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認為(wei) ,“北京中軸線”代表了世界城市曆史中的一種特有類型,體(ti) 現了中國傳(chuan) 統都城規劃理論,以及“中”“和”的哲學思想,為(wei) 世界城市規劃史作出了重要貢獻。
北京中軸線的申遺之路,是我國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的一個(ge) 縮影。
曆史文化遺產(chan) 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反複強調,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2021年3月24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福建福州三坊七巷曆史文化街區考察。
漫步2800餘(yu) 年歲月淘洗的平遙古城,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要求“敬畏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麵保護好曆史文化遺產(chan) ”;重回福州三坊七巷,總書(shu) 記指出“對待古建築、老宅子、老街區要有珍愛之心、尊崇之心”……
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星散在中華大地上、綿延於(yu) 歲月長河中,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jin) 屬於(yu) 我們(men) 這一代人,也屬於(yu) 子孫萬(wan) 代。
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繼承與(yu) 發展的關(guan) 係?這是文化遺產(chan) 保護必須直麵的問題。
2019年2月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北京考察。
“文化底蘊毀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2019年春節前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再一次走進北京基層群眾(zhong) 中間。他指出:“要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曆史遺跡、保存曆史文脈統一起來,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曆史文化底蘊,讓曆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wei) 一體(ti) 。”
今年2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天津古文化街考察時指出,要保護和利用好曆史文化街區,使其在現代化大都市建設中綻放異彩。
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jue) 定》明確提出,建立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工作協調機構,建立文化遺產(chan) 保護督察製度,推動文化遺產(chan) 係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
市民在鼓樓外鍛煉。
如今,在北京中軸線上,鍾樓、鼓樓是最美的“時間建築”,遊客們(men) 在這裏,可以感受到暮鼓晨鍾的悠遠綿長;登上景山萬(wan) 春亭,人們(men) 可以俯瞰故宮的壯美,南北中軸一覽無餘(yu) ;在天安門廣場,重大國家慶典活動舉(ju) 世矚目;在太廟和社稷壇、天壇和先農(nong) 壇,人們(men) 可以了解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祭祀禮儀(yi) ,了解中國人祭天、祭地、祭祖、祭聖賢,敬畏自然的中華文明……
一條北京中軸線,一部中華文明傳(chuan) 承與(yu) 賡續的曆史畫卷。
鍾鼓樓是北京中軸線的北端點,但不是文脈傳(chuan) 承的終點。
從(cong) 這裏畫一條延長線,一路向北,穿過中國曆史研究院、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史展覽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館……直抵燕山腳下,氣勢恢宏的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赫然在目。
2022年7月30日,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開館。
一年前,正是在中國國家版本館考察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盛世修文,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國家繁榮、社會(hui) 平安穩定,有傳(chuan) 承民族文化的意願和能力,要把這件大事辦好。”
保護文化遺產(chan) 、守護文明根脈,就是讓曆史告訴未來:“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