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奇絕的自然景觀和優(you) 良的生態環境,吸引著全世界的遊客。在壯美景致背後,是眾(zhong) 多工作人員數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李培生、胡曉春就是其中傑出代表。
他們(men) 為(wei) 何能夠堅守於(yu) 此?又是如何用心用情守護一草一木的?8月15日是全國生態日,本期《習(xi) 近平講述的故事》帶您一起走近守護美麗(li) 黃山的“中國好人”。
李培生在黃山景區從(cong) 事環衛保潔工作。他憑借一根繩索,在峭壁上“行走”自如,撿拾掉落的物品。
2012年,李培生入選敬業(ye) 奉獻類“中國好人”。從(cong) 業(ye) 20多年來,李培生日複一日在懸崖峭壁間攀援,累計放繩長度約1800公裏。
從(cong) 20世紀80年代起,黃山風景區根據迎客鬆的生長狀況,製訂了科學完善的監測和保護體(ti) 係。從(cong) 此,迎客鬆有了專(zhuan) 職守鬆人。胡曉春,從(cong) 2010年起成為(wei) 迎客鬆第19任守鬆人。
記工作日記是胡曉春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每一個(ge) 枝丫、梢頭,甚至樹皮的細微變化,都會(hui) 被他記錄下來。至今,胡曉春已寫(xie) 了90多本、約160萬(wan) 字的“迎客鬆日記”。
黃山上的古樹名木實行“一樹一策”保護,既有定期專(zhuan) 家會(hui) 診,也新添了不少科技新裝備,比如四要素自動氣象站、紅外線監控報警係統等。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men) 要堅持保護與(yu) 開發並重,努力實現經濟效益與(yu) 生態效益雙贏,建設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li) 中國,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策劃:孫誌平、樊華
統籌:韓珅、王誌斌
編導:李林欣、李俞輝
記者:薑賽、金劍、曹力
包裝:夏勇、王旭冉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新華通訊社出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