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一早,五年級小學生高端跟著爸爸來到永定門和先農(nong) 壇“打卡”,完成他的“北京中軸線”項目暑期作業(ye) 。
當晚,在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約400名騎行愛好者和遊客參加了文旅部門主辦的“暢騎中軸線”大眾(zhong) 騎遊活動。
同一天,景山公園宣布,中軸線申遺成功消息公布後的一周,公園遊客接待量比前一周增長了近兩(liang) 成。
……
跨越7個(ge) 世紀的北京中軸線,早已融入首都人民的現代生活。
景山上的遊客俯拍中軸線
“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前不久,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北京中軸線”“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等三個(ge) 項目申遺成功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持續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傳(chuan) 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更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的美好生活需求。”
以“北京中軸線”為(wei) 例,北京市在申遺12年間,依據《北京城市總體(ti) 規劃》《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製性詳細規劃》《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保護條例》等,結合功能疏解、古建修繕、街巷治理等工作不斷探索創新文化遺產(chan) 保護管理模式,7.8公裏的中軸線百餘(yu) 項工程相繼啟動並完成,並帶動廣大市民參與(yu) 共建。
如今,行走在北京中軸線上,建造有700年的萬(wan) 寧橋經古法修複、減震加固,成為(wei) 北京目前唯一承擔著公共交通的元代橋梁;1998年申遺成功的天壇是附近居民休閑健身好去處;1987年首批入選“世遺”名錄的故宮博物院已成為(wei) 全世界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之一,是北京乃至中國的“金名片”……這些生動詮釋了“曆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wei) 一體(ti) ”的重要理念。
站在萬(wan) 寧橋上遙望中軸線北端的鼓樓
同樣喜人的變化也發生在我國多個(ge) 自然保護地。今年2月2日世界濕地日當天,一隻虎頭海雕首次在江蘇鹽城被觀測到,使得當地珍稀鳥類品種增至413種。這裏是2019年申遺成功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的第一期。黃(渤)海沿岸是全球人口分布密集、經濟發展迅速的區域之一,位於(yu) 瀕危物種最多、受威脅程度最高的東(dong) 亞(ya) -澳大利西亞(ya) 候鳥遷飛路線上。我國對“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實施分期建設和申遺,讓一度被填為(wei) 鹽池、農(nong) 田、工業(ye) 區的灘塗濕地恢複了鷗鷺翔集的美好生態畫卷,“生態係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也為(wei) 當地文旅發展帶來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江蘇鹽城保護區的丹頂鶴和琵琶鷺
申遺過程是國際傳(chuan) 播和交流的過程。譬如,我們(men) 向評審委員會(hui) 介紹中軸線的曆史價(jia) 值、文化價(jia) 值、時代價(jia) 值等內(nei) 容,也把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相協同的中國式現代化理念,更加具象化地展示給全世界,得到了世界的認可與(yu) 讚許。
從(cong) “保護”到“傳(chuan) 承、利用”,再到“國際交流合作”,我國已有59項世界遺產(chan) 。走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我們(men) 將以更多的中國方案和中國精彩,為(wei) 人民日常生活和世界文明百花園增添更絢麗(li) 的色彩。
監 製:張軍(jun) 於(yu) 鋒
統 籌:伍剛 王薇
策 劃:薑葳 黃玉玲
部分素材來源:北京市政總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