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下午至11日上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先後來到陝西省寶雞市和甘肅省天水市考察調研。在天水市,習(xi) 近平考察了麥積山石窟,了解當地推動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等情況。
我國幅員遼闊,現存各類石窟寺近6000處。從(cong) 西到東(dong) ,由北向南,石窟連綴一路綿延。自公元3世紀石窟藝術傳(chuan) 入以來,與(yu) 本土文化不斷融合發展,融入中華民族的深厚血脈中。
此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2019年8月、2020年5月分別考察了敦煌莫高窟和大同雲(yun) 岡(gang) 石窟。為(wei) 什麽(me) 如此關(guan) 心石窟藝術?
這是祖先留給我們(men) 的珍貴文化遺產(chan) ——
關(guan) 山當屏,秦嶺為(wei) 托。1600多年前的十六國時期,能工巧匠在隴右名勝麥積山上開窟造像,後經10餘(yu) 個(ge) 朝代的接續營建與(yu) 重修,成就了古絲(si) 綢之路上一顆璀璨明珠。
絕壁之上,密如蜂巢般的窟龕,來自歲月的“刀刻斧鑿”,經曆過戰亂(luan) 、破壞、自然災害,濃縮著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麵的實證資料。凝視其間,你會(hui) 感覺曆史在向你頷首。
這是近日拍攝的甘肅麥積山石窟局部景象(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繼莫高窟、龍門石窟、雲(yun) 岡(gang) 石窟等相繼列為(wei) 世界文化遺產(chan) 後,2014年,麥積山石窟作為(wei) “絲(si) 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遺產(chan) 點之一,被納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幾次考察石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格外強調遺產(chan) 保護的重要價(jia) 值——“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給我們(men) 的這份珍貴文化遺產(chan) ,堅持保護優(you) 先的理念,加強石窟建築、彩繪、壁畫的保護,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保護水平,將這一世界文化遺產(chan) 代代相傳(chuan) ”“曆史文化遺產(chan) 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我最關(guan) 心的就是中華文明曆經滄桑留下的最寶貴的東(dong) 西。”總書(shu) 記曾深情地說。
這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藝術結晶——
從(cong) 雲(yun) 岡(gang) 石窟笑意盈盈、手捧各式樂(le) 器的“伎樂(le) 天”,龍門石窟融合南北風韻、以“秀骨清像”“褒衣博帶”聞世的優(you) 美造像,到麥積山石窟栩栩如生的“薄肉塑”飛天和“東(dong) 方微笑”泥塑……在此間,藝術造型美輪美奐,胡風漢韻交相輝映,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相得益彰。
“曆史底蘊雄渾厚重,文化內(nei) 涵博大精深,藝術形象美輪美奐,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2019年,總書(shu) 記在實地察看了莫高窟,察看了珍藏文物和學術成果展示後,有感而發。
各民族的共同創造,共同成就了中華文化的精彩紛呈、博大精深。
2020年5月1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山西雲(yun) 岡(gang) 石窟實地了解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情況。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保護、研究、弘揚——在雲(yun) 岡(gang) 石窟考察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囑咐:“要深入挖掘雲(yun) 岡(gang) 石窟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內(nei) 涵,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總書(shu) 記指出:“加強對少數民族曆史文化的研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這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集中體(ti) 現——
河西走廊的西部盡頭,莫高窟靜立千載,以集建築藝術、彩塑藝術、壁畫藝術、佛教文化於(yu) 一身的雄渾氣魄,向世人展示著東(dong) 西方文化交融匯聚的成果。
這是2024年1月22日拍攝的甘肅敦煌莫高窟。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 攝
使者張騫鑿空西域、薩埵太子舍身飼虎、反彈琵琶樂(le) 舞千年……古代中國文明同來自古印度、古希臘、古波斯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思想、宗教、藝術、文化在此邂逅。
藝術的光華,滋養(yang) 於(yu) 我們(men) 的文化自信與(yu) 文化主體(ti) 性。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敦煌時深刻指出的,“隻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會(hui) 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不同文明”。今天,我們(men) 要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xi) 借鑒世界一切優(you) 秀文明成果。
不僅(jin) 如此,還要讓人們(men) 在旅遊打卡石窟“寶藏”的過程中,潛移默化“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飽蘸曆史之墨,書(shu) 寫(xie) 新的曆史。
如今,從(cong) 前沿研究到活化利用,流失海外的文獻以數字化方式回歸故裏,古老壁畫經由文創產(chan) 品“飛入尋常百姓家”,學者們(men) 努力讓“冷門絕學”不絕、“國際顯學”更顯。
經過70多年的努力,我國重要石窟寺重大險情基本消除,石窟寺本體(ti) 保護修繕、載體(ti) 加固與(yu) 環境治理、數字化保存與(yu) 監測等方麵的探索實踐卓有成效。
山高水闊,藝術瑰寶不朽,中華文脈永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