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熱解讀|這三處文化地標蘊含中華文明的偉大智慧

發布時間: 2024-09-13 11:06:00 來源: 央視網

  熱解讀9月10日下午至11日上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先後來到陝西省寶雞市和甘肅省天水市考察調研。此次陝甘行中,總書(shu) 記專(zhuan) 門考察了三處文化地標。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是總書(shu) 記此次出京考察的第一站。該院以集中收藏、展示商代和周秦青銅器為(wei) 主,是我國第一座以青銅器命名的青銅文化專(zhuan) 題博物館。總書(shu) 記參觀了院內(nei) 的三個(ge) 展廳、四個(ge) 單元——“青銅器之鄉(xiang) ”“宅茲(zi) 中國”“周禮之邦”“秦肇之路”。

  在參觀“宅茲(zi) 中國”單元時,總書(shu) 記駐足於(yu) 博物院的“鎮院之寶”何尊前仔細觀察。何尊,作為(wei) “中國”二字最早文字記載的文物實證,不止一次出現在總書(shu) 記的考察與(yu) 外事活動中。

  2019年,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裏,總書(shu) 記被造型渾厚、工藝精美的何尊吸引,他細聽講解、認真端詳。2020年,他在陝西考察,提到“‘中國’二字最早見於(yu) 在陝西出土的青銅器何尊”,以此溯古言今。2022年,他親(qin) 自批準的建設項目——中國國家版本館開館,館內(nei) 就展出了何尊。

  在外事活動中,習(xi) 近平主席也常常提及何尊,向世界展示“何以中國”。在2019年亞(ya) 洲文明對話大會(hui) 開幕式前,習(xi) 主席與(yu) 出席開幕式的外方領導人共同參觀文物展,細聽關(guan) 於(yu) 何尊的講解。2023年,在中國—中亞(ya) 峰會(hui) 上,“何尊”紀念品被選定為(wei) 禮品之一,贈送給中亞(ya) 國家元首。

  伏羲廟是總書(shu) 記此次陝甘行考察的第二個(ge) 文化地標。該廟位於(yu) 有著“羲皇故裏”之稱的甘肅天水,是我國現存最完整、建築年代最早的祭祀伏羲氏的廟宇,也被譽為(wei) “中華第一廟”。

  伏羲是中華人文始祖,他用一係列發明創造帶領華夏先民告別洪荒,邁向文明。伏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本源文化,中華文化的一些基本元素都可以追溯到伏羲。

  在天水市,總書(shu) 記還考察了我國四大石窟之一——麥積山石窟。從(cong) 1600多年前的十六國時期起,能工巧匠便在隴右名勝麥積山上開窟造像,10餘(yu) 個(ge) 朝代的接續營建與(yu) 重修,成就了古絲(si) 綢之路上的這顆璀璨明珠。

  在中國所有的石窟寺裏,麥積山石窟保有的泥質塑像年代最久遠、保存最完整,體(ti) 現了中國古代匠人高超的繪塑技藝。麥積山石窟也是中國石窟寺走向本土化、民族化,並逐步中國化的重要轉折點。

  從(cong) 訴說“何以中國”的青銅文化,到血脈以係的人文始祖,再到綿延千年的石窟藝術……總書(shu) 記陝甘行文化足跡,無不印證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兼容並蓄。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始終重視中華文明探源和考古工作。他強調,一個(ge) 民族、一個(ge) 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cong) 哪裏來的,要到哪裏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要堅定不移朝著目標前進。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總書(shu) 記先後到訪百餘(yu) 處曆史文化遺產(chan) ,一次次將目光投向中華文明曆史深邃之處。

  2022年10月,總書(shu) 記來到向往已久、“一片甲骨驚天下”的殷墟遺址考察。他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為(wei) 我們(men) 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國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00年。

  2023年5月,在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山西運城,總書(shu) 記強調,要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國文明曆史研究引向深入。

  2023年7月,在三星堆博物館新館,總書(shu) 記指出,三星堆遺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響的,展現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為(wei) 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古蜀文明與(yu) 中原文明相互影響等提供了更為(wei) 有力的考古實證。

  …………

  泱泱中華,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文明探源,為(wei) 我們(men) 從(cong) 源遠流長的曆史文脈中認識中國、認識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提供重要源泉,為(wei) 我們(men) 增強曆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經過幾代學者的接續努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研究成果,已經實證了我國百萬(wan) 年的人類史、一萬(wan) 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一件件文物、一處處文化古跡、一項項文化藝術,串連起中華民族的文化史,蘊藏著“何以中國”的文化力量。總書(shu) 記對中華文明之源的關(guan) 注,彰顯的正是他對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的深刻思考和文化自信。

  此次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總書(shu) 記特別囑托:“中華文明五千年,還要進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闡釋它的內(nei) 涵和精神,宣傳(chuan) 好其中蘊含的偉(wei) 大智慧,從(cong) 而讓大家更加尊崇熱愛,增強對中華文明的自豪感,弘揚愛國主義(yi) 精神,把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一代一代傳(chuan) 下去。”

  源頭活水,潤澤萬(wan) 代。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這是我們(men) 的自信之基,也是力量之源。

  總監製丨駱紅秉 魏驅虎

  監 製丨王敬東(dong)

  主 編丨李璿

  編 輯丨李珊珊

  視 覺丨陳騰

  校 對丨孟利錚 孫潔 宋春燕 梁雅琴 閆田田

  出 品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網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