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xi) 進行時】10日下午至11日上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先後來到陝西省寶雞市和甘肅省天水市考察調研。在天水市,習(xi) 近平考察了伏羲廟、麥積區南山花牛蘋果基地、麥積山石窟,了解當地推動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發展特色現代山地果業(ye) 等情況。新華社《學習(xi) 進行時》推出文章,一起了解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和甘肅的故事。
“綿延的黃土高原,廣袤的草原,茫茫的戈壁,潔白的冰川,構成了一幅雄渾壯麗(li) 的畫麵,整個(ge) 地理形勢宛如一柄玉如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這樣讚歎隴原大地。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赴甘肅考察,對甘肅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甘肅“努力譜寫(xie) 加快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不斷開創富民興(xing) 隴新局麵的時代篇章”。
這是在天水市拍攝的已投用的天水城區引洮供水工程楊家灣調蓄水池(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範培珅 攝
讓老百姓早日喝上幹淨甘甜的洮河水
2013年春節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繞過九曲十八彎,先後來到海拔2400多米的定西市渭源縣元古堆村和海拔1900多米的臨(lin) 夏回族自治州東(dong) 鄉(xiang) 族自治縣布楞溝村,入戶看望老黨(dang) 員和困難群眾(zhong) 。
缺水幹旱是製約甘肅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一個(ge) 主要難題。在元古堆村老黨(dang) 員馬崗家中,總書(shu) 記看到屋裏的水缸,還特意舀起一瓢水嚐了嚐,水的滋味讓他眉頭緊鎖。
總書(shu) 記去的布楞溝村,東(dong) 鄉(xiang) 語意為(wei) “懸崖邊”,村如其名,山大坡陡、溝壑縱橫。鄉(xiang) 親(qin) 們(men) 要麽(me) 喝雨水或者河溝裏的鹽堿水,要麽(me) 往返30公裏到洮河取水。
那次考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專(zhuan) 程來到渭源縣引洮供水工程工地視察,叮囑當地和隨行的有關(guan) 國家部委負責同誌說,民生為(wei) 上、治水為(wei) 要,要尊重科學、審慎決(jue) 策、精心施工,把這項惠及甘肅幾百萬(wan) 人民群眾(zhong) 的圓夢工程、民生工程切實搞好,讓老百姓早日喝上幹淨甘甜的洮河水。
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關(guan) 心關(guan) 懷下,隴原兒(er) 女鉚足幹勁。通過建設供水工程以及安裝水窖水淨化設備,甘肅曆史性地消除了農(nong) 村飲水不安全現象。
2019年8月19日,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在甘肅省考察調研。這是習(xi) 近平來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敦煌莫高窟,實地考察文物保護和研究、弘揚優(you) 秀曆史文化等情況。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保護是第一位的,旅遊是第二位的
2019年8月1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甘肅考察,首站來到敦煌莫高窟。
走進洞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仔細端詳,不時向工作人員詢問莫高窟的曆史淵源、文化傳(chuan) 承和文物保護情況。
走進莫高窟第323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望向北壁上的一幅壁畫。
“這是張騫。”總書(shu) 記說,隨即又問,“這是什麽(me) 時代畫的?”
“初唐時期。”講解員向總書(shu) 記介紹。
雖然是第一次走進莫高窟,但是總書(shu) 記對文物的熟悉程度令工作人員驚訝和感動。
總書(shu) 記強調,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給我們(men) 的這份珍貴文化遺產(chan) ,堅持保護優(you) 先的理念,加強石窟建築、彩繪、壁畫的保護,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保護水平,將這一世界文化遺產(chan) 代代相傳(chuan) 。
考察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還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開座談會(hui) 。“遊客目前是否超量了?超負荷情況怎樣?”“近年敦煌下雨多了?”……從(cong) 遊客數量到自然災害影響,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問得特別細致。散會(hui) 的時候,總書(shu) 記又在門口停住腳步,特意叮囑大家:“世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好是第一位的,旅遊是第二位的,不能光盯著門票而追求經濟效益,不能過於(yu) 商業(ye) 化。”
“努力把研究院建設成為(wei) 世界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典範”“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保護水平”……總書(shu) 記的勉勵,一直鼓舞著這裏的每一個(ge) 人。
2023年,“數字藏經洞”上線,數字孿生技術複原了洞窟實體(ti) 與(yu) 所藏文物。動動手指,用戶便可扮演不同角色,“穿越”至晚唐、北宋、清末等時期,與(yu) 洪辯高僧等曆史人物進行互動,感受洞窟營造、放置經書(shu) 等不同場景,沉浸式體(ti) 驗敦煌文化。
“實現敦煌文化藝術資源在全球範圍內(nei) 的數字化共享”——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勉勵下,“數字敦煌”一步一個(ge) 腳印,正變成現實。
2019年8月21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在甘肅省蘭(lan) 州市黃河治理蘭(lan) 鐵泵站項目點了解黃河治理和保護、堤壩加固防洪工程建設等情況。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讓黃河成為(wei) 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黃河在蘭(lan) 州穿城而過,不僅(jin) 為(wei) 當地居民提供了飲水源,沿岸也成為(wei) 市民休閑遊覽的場所。
2019年8月2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蘭(lan) 州黃河治理蘭(lan) 鐵泵站項目點,登上觀景平台,俯瞰堤壩加固防洪工程,了解當地開展黃河治理和生態保護情況。總書(shu) 記指出,黃河、長江都是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保護母親(qin) 河是事關(guan)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
濱河漫步道上,一些市民正在休閑散步。看到總書(shu) 記來了,大家圍攏過來,紛紛向總書(shu) 記問好。
一位抱著孩子的市民告訴總書(shu) 記,沿河而建的百裏黃河風景線像自家花園一樣,散步健身很方便,每天走走心情都好,生活在這裏幸福指數提高了。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設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理念,讓群眾(zhong) 過得更幸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大家說,“金杯銀杯不如百姓口碑,老百姓說好才是真的好。”
總書(shu) 記叮囑省市兩(liang) 級負責同誌,甘肅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yang) 區和補給區,要首先擔負起黃河上遊生態修複、水土保持和汙染防治的重任,蘭(lan) 州要在保持黃河水體(ti) 健康方麵先發力、帶好頭。
在聽取甘肅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總書(shu) 記強調,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讓黃河成為(wei) 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牢記總書(shu) 記的囑托,甘肅多措並舉(ju) 持續保持黃河水體(ti) 健康。截至2023年底,黃河流域甘肅段41個(ge) 國控斷麵水質優(you) 良比例92.68%,黃河幹流出境斷麵水質連續8年達到Ⅱ類。
2019年8月20日傍晚,正在甘肅考察的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來到中農(nong) 發山丹馬場有限責任公司一場,實地察看馬場經營發展情況,了解祁連山生態修複工作。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
讓祁連山綠水青山常在
祁連山,我國西部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但曾經過度無序開發,讓這裏脆弱敏感的生態係統負重超載,山體(ti) 破壞、植被剝離,給祁連山留下了沉重的創傷(shang) 。
祁連山局部生態破壞問題一度十分突出。對此,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堅決(jue) 整改。
2019年8月20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入位於(yu) 祁連山北麓的大馬營草原,考察中農(nong) 發山丹馬場有限責任公司一場,實地了解馬場改革發展和祁連山生態修複保護情況。
站在大草原,遠眺祁連山,總書(shu) 記現場聽取祁連山生態環境修複和保護情況匯報。
114宗礦業(ye) 權全部退出,部分水電站實現關(guan) 停,核心區居民全部撤出……得知中央提出的整改任務已基本完成,祁連山生態環境修複和保護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予肯定:“這些年來祁連山生態保護由亂(luan) 到治,大見成效。甘肅生態保護工作體(ti) 現了新發展理念的要求,希望繼續向前推進。”
總書(shu) 記指出,要正確處理生產(chan) 生活和生態環境的關(guan) 係,積極發展生態環保、可持續的產(chan) 業(ye) ,保護好寶貴的草場資源,讓祁連山綠水青山常在,永遠造福草原各族群眾(zhong) 。
在總書(shu) 記關(guan) 切下,祁連山祛多年沉屙,還欠賬舊賬,迎來黑色、淺綠、深綠的底色之變,一度傷(shang) 痕累累的祁連山恢複往日的美麗(li) 。
策劃:儲(chu) 學軍(jun)
統籌:車玉明 李誌暉
執行:萬(wan) 方 王子暉 翁偉(wei) 慶 邱小敏
主筆:劉 淼
參與(yu) 記者:金佳緒 潘子荻 張芮綺
新華網製作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