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攬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北鬥”指路、“天和”遨遊星辰。 新中國成立75年來,中國航天事業(ye) 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弱到強,實現曆史性、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金秋時節,中國航天一派繁忙景象。從(cong) 最北端的胡楊林旁,到最南端的椰子樹下,從(cong) 載人航天到商業(ye) 發射,各型火箭陸續進場,發射塔架整裝待發。今年,中國航天的發射次數有望達到100次,再創曆史新高。相比十年前,航天發射數量增長了6倍。
文昌航天發射場總體(ti) 係統高級工程師 晏政:現在有兩(liang) 個(ge) 新廠房,還有兩(liang) 個(ge) 新的轉運平台在組建。將來長五係列和長七係列的火箭我們(men) 能夠實現發射能力的翻番。
發射能力的大幅提升帶來了中國航天舞台的不斷拓展。
時間回到54年前,1970年4月24日,舉(ju) 全國之力打造的我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dong) 方紅一號”成功發射,當《東(dong) 方紅》在太空中唱響的同時,也拉開了中國航天奮進征程的大幕。
如今,我國在軌衛星數量已經超過900顆,相比十年前,增長了9倍,北鬥導航日均使用量超過了6000億(yi) 次,手機直連衛星不再是夢想。中國星在通信、導航、遙感等領域服務千行百業(ye) 、走進千家萬(wan) 戶。
如今的中國航天,創新正成為(wei) 推動事業(ye) 發展的第一動力。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火星探測為(wei) 代表的航天重大工程捷報頻傳(chuan) ,“天問”探火,“嫦娥”攬月,“羲和”逐日,“天和”遨遊星辰。當前,中國空間站已在軌安全穩定運行一千二百多天,中國人逐夢太空的腳步不斷前行。
航天員 王亞(ya) 平:作為(wei) 一名航天員,能夠有幸趕上這樣一個(ge) 偉(wei) 大的時代,是我們(men) 這一代人最大的幸運,能將個(ge) 人夢想融入國家夢想當中,並為(wei) 之拚搏奮鬥,也是我們(men) 最大的幸福。
如今的中國航天,空間成果不斷湧現。太空水稻有望實現優(you) 質增產(chan) ,太空黃瓜、太空番茄等蔬菜備受好評,航天育種助力年增產(chan) 糧食約26億(yi) 公斤,4000餘(yu) 項空間應用成果廣泛應用於(yu) 各行各業(ye) 。
如今的中國航天,新動能不斷注入。海南、安徽、陝西、上海、北京等地,紛紛出台政策,鼓勵形成商業(ye) 航天產(chan) 業(ye) 集群。從(cong) 2017年開始,我國商業(ye) 航天市場規模年均增長率保持在20%以上。今年,預計中國商業(ye) 航天市場規模將突破2.3萬(wan) 億(yi) 元。
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yu) 數據中心黨(dang) 委書(shu) 記 孟令傑:去年54%的衛星都是由商業(ye) 航天完成的,這是一個(ge) 蓬勃發展的態勢。商業(ye) 航天為(wei) 整個(ge) 高端裝備的製造業(ye) 、衛星運營服務,還有下遊廣泛的衛星應用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麵向未來,中國航天已經規劃了更宏偉(wei) 的藍圖。今年,中國航天兩(liang) 型新火箭將首飛,“新一代商業(ye) 遙感衛星係統”加速建設,多個(ge) 衛星星座將加速組網,超300個(ge) 航天器將被送入太空。
國家航天局係統工程司副司長 呂波:中國航天已經部署實施多項宏大計劃,重型運載火箭穩步推進,載人登月計劃實施進展順利,包括火星采樣返回等行星探測工程任務也已經全麵展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