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是第七個(ge) “中國農(nong) 民豐(feng) 收節”。
節日前夕,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代表黨(dang) 中央,向全國廣大農(nong) 民和工作在“三農(nong) ”戰線上的同誌們(men) 致以節日祝賀和誠摯問候。習(xi) 近平強調: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
2022年6月8日上午,習(xi) 近平在四川眉山市東(dong) 坡區太和鎮永豐(feng) 村高標準水稻種植基地考察,了解水稻試驗育種和種植推廣情況。習(xi) 近平強調:推進農(nong) 業(ye) 現代化,既要靠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也要靠廣大農(nong) 民。要加強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推廣應用和技術培訓,把種糧大戶組織起來,積極發展綠色農(nong) 業(ye) 、生態農(nong) 業(ye) 、高效農(nong) 業(ye) 。我們(men) 有信心、有底氣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13年,永豐(feng) 村高標準農(nong) 田剛剛建好,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科研團隊就來到這裏紮根田間,進行水稻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篩選優(you) 良品種,推廣栽培技術。
2024年9月10日,
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馬均(右)
在永豐(feng) 村水稻科技小院
通過牙咬感受
稻穀晾曬程度。
2014年,馬均(右二)帶領學生在永豐(feng) 村與(yu) 當地農(nong) 技人員交流。
2016年,馬均(中)在永豐(feng) 村田間指導學生。
2024年7月26日,
長期
在永豐(feng) 村高標準農(nong) 田
駐守
的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學生在
田間
觀察水稻生長情況。
2024年8月22日,在永豐(feng) 村水稻科技小院,長期駐守在此的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學生測量稻穀含水量。
2024年7月26日,長期在永豐(feng) 村高標準農(nong) 田駐守的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學生在田間觀察水稻生長情況。
2023年8月28日,收割機在永豐(feng) 村高標準農(nong) 田內(nei) 收割水稻。十多年來,科研團隊從(cong) 500餘(yu) 個(ge) 省內(nei) 外優(you) 良品種中篩選出29個(ge) 適合當地種植的高產(chan) 、優(you) 質、宜機化品種在眉山當地大麵積應用。
2023年8月28日,農(nong) 機在永豐(feng) 村高標準農(nong) 田內(nei) 收割水稻。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讓這片稻田每年都迎來大幅增產(chan) 。2023年,永豐(feng) 村平均每畝(mu) 達到770公斤。
2024年8月22日,收割機在永豐(feng) 村高標準農(nong) 田內(nei) 收割水稻(無人機照片)。團隊預計,2024年永豐(feng) 村高標準農(nong) 田平均畝(mu) 產(chan) 將接近800公斤。
2024年7月26日,一列高鐵列車從(cong) 永豐(feng) 村高標準農(nong) 田上方的高架橋上疾馳而過(無人機照片)。過去,永豐(feng) 村的農(nong) 田不少是“巴掌田”“雞爪田”,如今,細碎零散的耕地變成了“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的高標準農(nong) 田,連片農(nong) 田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種植。
歲歲永豐(feng) ,是中國億(yi) 萬(wan) 農(nong) 人心中最真切的希冀。永豐(feng) 村高標準農(nong) 田裏,一幅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的嶄新圖景正在不斷繪就。
記者:謝環馳 劉坤
製作:畢曉洋 李琰
新華社攝影部、四川分社聯合製作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