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xi) 進行時】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戰略高度,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這條主線,謀劃部署新時代黨(dang) 的民族工作,推動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e) 取得新的曆史性成就。新華社《學習(xi) 進行時》推出文章,一起重溫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推動民族團結的故事。
中華民族一家親(qin) ,同心共築中國夢。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民族團結工作。從(cong) 雪域高原到天山南北,從(cong) 祖國北疆到西南邊陲,總書(shu) 記一次次到民族地區考察調研,同各族群眾(zhong) 麵對麵交流,留下了許多精彩故事。
2014年5月28日,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hui) 上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像石榴籽一樣
2022年7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新疆考察期間,有一個(ge) 細節令人感慨。當總書(shu) 記對師生、對村民、對社區居民們(men) 講起“我們(men) 要像石榴籽一樣”,話音未落,現場千百個(ge) 聲音不約而同地響亮回答:“緊緊抱在一起。”
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石榴籽”的比喻,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14年在新疆考察期間聽一位維吾爾族鄉(xiang) 親(qin) 說的。這句源自生活的質樸感言,觸動了總書(shu) 記的心弦。
2014年5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hui) 上強調,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xi) 、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
交融匯聚、多元一體(ti) ,這是石榴籽的特點,也是我們(men) 中華民族的特點。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同少數民族群眾(zhong) 交流時,反複提到“石榴籽”的比喻。它已經成為(wei) 人們(men) 耳熟能詳的“金句”之一,深深融入人民群眾(zhong) 的價(jia) 值觀。
同樣是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鮮明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此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闡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重大原創性論斷。2021年,在中央民族工作會(hui) 議上,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上升到新時代黨(dang) 的民族工作的“綱”的高度,強調“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
“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大家隻有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手足相親(qin) 、守望相助,才能實現民族複興(xing) 的偉(wei) 大夢想,民族團結進步之花才能長盛不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
這是2024年6月20日拍攝的寧夏銀川市金鳳區長城花園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馮(feng) 開華 攝
一個(ge) 民族都不能少
社區是各族群眾(zhong) 共同的家,民族團結一家親(qin)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非常關(guan) 心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社區工作。
2023年12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位於(yu) 廣西南寧市良慶區的蟠龍社區。社區常住人口約2.7萬(wan) 人,共有10多個(ge) 民族的兄弟姐妹在此安居樂(le) 業(ye) ,少數民族人口約占三成。
身著民族服裝的社區群眾(zhong) 正在排練合唱節目。看到總書(shu) 記來了,大家熱情地向總書(shu) 記獻上一曲極具地方特色的民歌《幸福嘹嘹囉》。
“一到廣西,就想起山歌了。”總書(shu) 記親(qin) 切地對大家說,“廣西少數民族兄弟姐妹陽光熱情、多才多藝。”
總書(shu) 記叮囑:“廣西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示範區,要從(cong) 基層社區抓起,通過紮實的社區建設、有效的社區服務、豐(feng) 富的社區活動,營造各族人民一家親(qin) 的濃厚氛圍,把民族團結搞得更好。”
離開社區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切地對大家說,廣西作為(wei) 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各族人民同頂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飲一江水、同建一家園。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一個(ge) 民族都不能少。希望社區各族群眾(zhong) 多來往,大家互幫互助,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鄰居,共同建設幸福家園。
2024年6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寧夏考察,來到多民族聚居的銀川市金鳳區長城花園社區。漢、回、滿、蒙、藏等各族群眾(zhong) 在這裏和睦相處。
在社區廣場上,總書(shu) 記來到居民群眾(zhong) 中間,親(qin) 切地向大家問好,現場氣氛格外熱烈。
“五十六個(ge) 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ti) ,中華民族是一個(ge) 大家庭。我們(men) 共同奮鬥,一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總書(shu) 記說。
2021年7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來到西藏,祝賀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看望慰問西藏各族幹部群眾(zhong) 。這是22日下午,習(xi) 近平在布達拉宮廣場考察時,向遊客和當地群眾(zhong) 揮手致意。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黨(dang) 和國家曆史上第一次
2021年7月,在慶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西藏,祝賀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看望慰問西藏各族幹部群眾(zhong) ,給各族幹部群眾(zhong) 送去黨(dang) 中央的關(guan) 懷。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受到西藏各族幹部群眾(zhong) 最誠摯的歡迎。他深情地說:“目睹了雪域高原美麗(li) 壯觀的風采,生機勃勃的新氣象,感到高興(xing) !”
從(cong) 林芝到拉薩,此起彼伏的“紮西德勒”,載歌載舞的各族群眾(zhong) ,哈達、熱巴鼓、切瑪、青稞酒,幸福的日子宛如綻放的格桑花。
作為(wei) 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到西藏慶祝西藏和平解放,這在黨(dang) 和國家曆史上是第一次,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就是要表達黨(dang) 中央對西藏工作的支持,對西藏各族幹部群眾(zhong) 的關(guan) 懷。”
在八廓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感慨萬(wan) 千:“我23年前來過一次,現在建得多麽(me) 好啊!全國各地的人都到這裏來,搞事業(ye) 、轉經、旅遊。千年八廓街,是我們(men) 各民族建起來的八廓街。各民族文化在這裏交流交往交融,我們(men) 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在這裏其樂(le) 融融。”
總書(shu) 記指出,當前,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已經開啟,西藏發展也站在了新的曆史起點上,隻要跟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走、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同心協力,加強民族團結,我們(men) 就一定能夠如期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
2019年7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在內(nei) 蒙古考察並指導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這是15日上午,習(xi) 近平在赤峰博物館同古典民族史詩《格薩(斯)爾》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親(qin) 切交談。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震撼人心的偉(wei) 大史詩
2019年7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內(nei) 蒙古時,在赤峰博物館觀看了古典民族史詩《格薩(斯)爾》說唱展示,同《格薩(斯)爾》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親(qin) 切交談。
當時表演的來自巴林右旗9人組成的說唱組合,最小的11歲,最大的86歲。老中青少的混搭組合,也是這部偉(wei) 大史詩代代傳(chuan) 承的一個(ge) 縮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你們(men) 的演唱讓我們(men) 感受到曆史文化的厚重。56個(ge) 民族不斷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了多元一統的中華民族。我們(men) 中華文明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傳(chuan) 承。
《格薩(斯)爾》《江格爾》《瑪納斯》這三部史詩,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chan)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始終牽掛著民族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對於(yu) 這三部史詩,他曾在多個(ge) 場合反複提及,稱讚它們(men) 是“震撼人心的偉(wei) 大史詩”。
念念不忘,是因為(we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深遠考量。
“我們(men) 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2019年9月,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以三部史詩為(wei) 例,強調各族文化交相輝映,中華文化曆久彌新,這是今天我們(men) 強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文化是一個(ge) 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守住文化根脈,就是守住民族之魂。
策劃:儲(chu) 學軍(jun)
統籌:車玉明 李誌暉
執行:萬(wan) 方 王子暉 翁偉(wei) 慶
主筆:金佳緒 潘子荻
參與(yu) 記者:劉 淼 張芮綺
新華網製作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