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ng) “讀書(shu) 無用論”到“知識就是力量”“讀書(shu) 改變命運”,從(cong) 提升數量到注重質量,從(cong) 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中國教育煥新發展的75周年。75年以來,我國教育普及率大幅提升,教育體(ti) 係不斷完善,如今正向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奮鬥目標邁進。教育這項國之大計、黨(dang) 之大計,深刻改變新中國麵貌。
資料圖:支教老師正在給小學生上課。朱柳融 攝
從(cong) 知識到理念,這項國之大計提升了全民素質。
“沒上學,命運掌握不在自己手上。”
熱播電視劇《山海情》中,西海固閩寧村小學白校長追車阻止學生輟學去福建打工的一幕,牽動著熒屏前觀眾(zhong) 的心。
近年來,展現基礎教育重要性的影視作品及其背後的故事,不斷走進公眾(zhong) 視野。《山海情》中,閩寧對口扶貧援助派出支教隊伍進行教育扶貧,感人的支教故事不勝枚舉(ju) ;《山花爛漫時》中,“燃燈校長”張桂梅為(wei) 創建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高,東(dong) 奔西走籌辦經費與(yu) 支持,幫助大山貧困女孩重返校園,實現人生價(jia) 值……
這些故事裏,有千千萬(wan) 萬(wan) 個(ge) 人民教師的縮影,也是黨(dang) 和國家重視基礎教育的鮮活體(ti) 現。
從(cong) 學生資助政策體(ti) 係實現全覆蓋並日益健全,到“特崗計劃”為(wei) 中西部鄉(xiang) 村學校補充優(you) 質師資;從(cong)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比例連續10多年不低於(yu) 4%,到全國2895個(ge) 縣級行政單位全部實現義(yi) 務教育基本均衡……
由小及大,由點及麵,在教育優(you) 先發展戰略支撐下,教育普及率實打實地提升起來了。2023年,學前教育毛入園率、九年義(yi) 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達91.1%、95.7%、91.8%;義(yi) 務教育階段、高中階段在校生分別為(wei) 1.6億(yi) 人、4542萬(wan) 人,是1949年的6.4倍、103倍。
從(cong) 新中國成立初期八成以上人口是文盲,到如今國民素質邁上一個(ge) 又一個(ge) 台階,“知識就是力量”“讀書(shu) 改變命運”的理念深入基層、深入人心,教育的力量顯而易見,又深刻雋永。
資料圖:初中生在課間休息時打籃球。中新社記者 劉新 攝
從(cong) 提量到重質,這項國之大計惠及了百姓生活。
經過75年的不懈努力,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且有質量的教育體(ti) 係,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曆史性跨越。2023年,全國有各級各類學校49.83萬(wan) 所,有2.91億(yi) 學曆教育在校生,專(zhuan) 任教師1891.8萬(wan) 人。
75年以來,既有量的提升,也有質的飛躍。黨(dang) 和國家直擊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一批有力又有效的政策支持,讓人民群眾(zhong) 的教育獲得感不斷疊加。
“課間時間10分鍾,拖堂5分鍾,提前上課2分鍾。”從(cong) 前,學生們(men) 下了課打球、跳繩、踢鍵子,現如今在一些學校,本該充滿活力與(yu) 歡笑的校園變得靜悄悄。
減負是近年來教育領域備受關(guan) 注的話題。針對“課間圈養(yang) ”問題,教育部及各地教育部門多次表態,保障並延長“課間十分鍾”,體(ti) 現了以學生發展為(wei) 中心的育人導向。如今,教育不再是一“智”獨秀,德智體(ti) 美勞全麵協同發展的局麵正在形成。
從(cong) “小切口”到“大視野”,我國教育體(ti) 係的完善,惠及百姓方方麵麵。
持續開展“雙減”工作,學生們(men) 得以輕裝上陣;推進免試就近入學、劃片規範入學、陽光監督入學,有效抑製了“擇校熱”;推進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和享受政府購買(mai) 學位服務的比例超過95%,保障城鄉(xiang) 受教育權平等……
與(yu) 此同時,職業(ye) 教育讓學生們(men) 不再隻能走一條路,學生成長成才的通道更加廣闊。我國堅持職業(ye) 教育與(yu) 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協調發展,加快構建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讓不同稟賦、不同發展興(xing) 趣的學生能夠有效地學習(xi) 、多樣化成才。
資料圖:高校為(wei) 學生打造先進科研平台。中新社記者 陳楚紅 攝
從(cong) 利民到強國,這項國之大計夯實了國家發展。
“去大膽質疑,去親(qin) 自求證,也許這個(ge) 體(ti) 係,注定在等一個(ge) 機械發光領域的門外漢來實現。”
周錦宇,2021年“最美大學生”,蘭(lan) 州大學2020級材料科學與(yu) 工程專(zhuan) 業(ye) 碩士研究生。他曾在實驗中偶然發現,具有高對稱晶體(ti) 結構的稀土材料在力的作用下竟然發光了。導師張加馳的話以及實驗室中發現的一絲(si) 微光,讓他激動不已。曆經18個(ge) 月的研究論證,他在高對稱應力發光材料及其力光轉換機理的研究方麵取得創新突破,在SCI一區期刊發表學術論文4篇。
“科研報國是每一個(ge) 科研人的夢想,做科研就應瞄準國家需求,在科研的路上努力實現從(cong) ‘從(cong) 0到1’的突破。”像周錦宇一樣,新一代中國青年正奮力攀登科研高峰。一項項大國工程的突破,都離不開從(cong) 高等教育孕育而來的關(guan) 鍵技術。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高層次人才培養(yang) 步伐加快,我國步入人口紅利加速轉向人才紅利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時期。2023年,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剛剛超過8年提高至11.05年,人才資源總量、科技人力資源均位居全球首位。
此外,中國教育“朋友圈”正不斷擴大。75年以來,更全方位、更多層次、更寬領域、更加主動的教育國際交流與(yu) 合作新格局正加快形成,中國教育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
教育對外開放的輻射力也正在凸顯,在世界的各個(ge) 角落,中國留學生作為(wei) 中外交流的“民間使者”,將中國故事、中國聲音傳(chuan) 遍海外;赴華學習(xi) 的外國學生,成為(wei) 中華文化、“China Travel”的“野生代言人”。
今年9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全國教育大會(hui) 上強調,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之基。
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的征途,離不開無數高素質人才,離不開教育這項國之大計、黨(dang) 之大計。教育正為(wei) 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實國家富強之基,發揮出更強大、更深遠的意義(yi) 。(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