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奮鬥創造了今天的中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今天,我們(men) 完全可以自豪地說,一個(ge) 充滿生機的中國,一個(ge) 充滿希望的中國,已經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dong) 方。”在新中國迎來75周年華誕之際,央視網《人民領袖習(xi) 近平》欄目推出《看中國》特別策劃,讓我們(men) 跟著人民領袖一起致敬可親(qin) 可敬的人民,禮讚日新月異的發展成就,投身民族複興(xing) 的偉(wei) 大事業(ye) 。
2024年6月,一張長城與(yu) “中國尊”的合影刷屏社交網絡。
藍天映襯之下,相隔百裏之遙,古老的萬(wan) 裏長城與(yu) 現代的摩天大樓驚豔同框。古今交織的風采,跨越山巒與(yu) 平原的“相逢”,令人為(wei) 之驚歎。
翔實的環境監測數據,為(wei) 這一場景作了生動注腳:2023年,北京PM2.5的年均濃度為(wei) 32微克/立方米,已連續三年穩定達標。與(yu) 2013年相比,北京PM2.5的年均濃度值下降了64.2%。
“環保黨(dang) 中央一直很重視,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有著飛速發展、巨大變化。”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政協聯組會(hui) 時,同委員們(men) 聊起他小時候的北京城:“經常刮沙塵暴。春天戴口罩,摘下來一層灰。出門一天,家裏地上一層土。那會(hui) 兒(er) 不是PM2.5,是PM250!”
PM2.5指大氣中直徑小於(yu) 等於(yu) 2.5微米的顆粒物,是造成霧霾的“元凶”之一。2012年,“PM2.5”一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
十多年前,大氣汙染防治是我國發展麵臨(lin) 的最突出問題之一。冬天霧霾最嚴(yan) 重時,白天能見度不足幾十米,中小學停課,航班停飛,高速公路封閉……霧霾成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麵臨(lin) 的“心肺之患”,同時也是我國環境治理的頭號難題。
2013年春節前夕,在北京地鐵8號線施工工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沿著狹窄的工梯下到20多米深的地下作業(ye) 平台,看望慰問一線勞動者。在這裏,總書(shu) 記談起北京的霧霾天氣。他說:“發展公共交通是現代城市發展的方向。前一段出現的霧霾天氣,對市民工作和生活造成了較大影響。治理霧霾天氣要多管齊下,發展公共交通、減少汽車尾氣排放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ge) 舉(ju) 措。”
“空氣質量直接關(guan) 係到廣大群眾(zhong) 的幸福感”,“要把解決(jue) 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wei) 民生優(you) 先領域”,“還老百姓藍天白雲(yun) 、繁星閃爍”……這些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為(wei) 治理大氣汙染傾(qing) 注了大量心血。
有人說,空氣質量有時候是靠天吃飯。總書(shu) 記態度堅定:“不能隻靠借東(dong) 風啊!事在人為(wei) 。”
在總書(shu) 記看來,應對霧霾汙染、改善空氣質量的首要任務是控製PM2.5。他主張聚焦問題抓要害、找準病根開藥方。他強調,環境問題,說到底,根子在能源結構、產(chan) 業(ye) 結構上。
在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下,《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藍天保衛戰全麵打響,中國成為(wei) 全球第一個(ge) 大規模開展PM2.5治理的發展中國家。
猶記得,十年前的那個(ge) 秋天,亞(ya) 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hui) 議在北京召開,美麗(li) 的藍天令人心曠神怡。當時曾有人斷言,北京的藍天是“APEC藍”,美好而短暫,過了這一陣就沒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明確回應:“這並不是一去不複返的短暫藍天,未來北京將會(hui) 有持久的藍天。”
國外一些觀察者認為(wei) ,治理大氣汙染這件事“不花三五十年是不可能改變的事”。然而,在我國堅持不懈的治理中,霧霾逐漸散去,藍天愈發常見,治汙攻堅啃下一個(ge) 又一個(ge) 硬骨頭。
2021年8月2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北省承德市塞罕壩機械林場月亮山考察。
2015年9月,《生態文明體(ti) 製改革總體(ti) 方案》出台,構建起了我國生態文明體(ti) 製的“八大製度”。《方案》明確提出“堅決(jue) 向汙染宣戰”,以改革之力推動大氣汙染治理。
2016年1月1日起,我國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汙染防治法》開始施行。在百姓對藍天白雲(yun) 的期待中,這部三易其稿的法律從(cong) 修訂前的七章66條,擴展到八章129條,條文數量增加了近一倍。
十多年來,從(cong) 《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到《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再到《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三個(ge) “大氣十條”持續推進大氣汙染治理走向深入。
告別偏煤的能源結構、偏重的產(chan) 業(ye) 結構、偏公路的交通運輸結構,全國各地紮實推進產(chan) 業(ye) 、能源、交通綠色低碳轉型,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產(chan) 生活方式,實現環境、經濟和社會(hui) 效益多贏。
時間是最大的變量,也是最為(wei) 公正的記錄者。
今日中國,“APEC藍”已成為(wei) 常態。
2024年7月1日,成都天氣晴好,遠處雪山清晰可見。
在北京,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期間,滑雪運動員騰空翻轉的背景是北京碧藍的天空,“冬奧藍”成為(wei) 冬奧會(hui) 一道美麗(li) 的風景。
在河北,石家莊市民王汝春持續10年拍攝“天空日記”,用3600餘(yu) 張天空照片記錄寫(xie) 在藍天上的“民生答卷”。
2013年至2022年,全國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57%,2022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you) 良天數比例為(wei) 86.5%,我國成為(wei) 全球大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
…………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一番話引起人們(men) 的共鳴。他說:“隻要看到我們(men) 是在往前走著,就要保持定力。而且,不要光批評、指手畫腳,而是真正行動、幹起來。”
風物長宜放眼量。從(cong) “APEC藍”“冬奧藍”到“常態藍”,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li) 中國新圖景在神州大地徐徐鋪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卻著眼更長遠、更可持續的未來,他指出,這件事做得“還遠遠不夠。任重道遠,現在還是要繼續抓好”。
總監製丨駱紅秉 魏驅虎
監 製丨王敬東(dong)
主 編丨李璿
策 劃丨蔡純琳
編 輯丨劉禛
視 覺丨顏妮
校 對丨李丹 孫曉媛 宋春燕 閆田田 梁雅琴
出 品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