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起鍾鼓樓,南至永定門,一條跨越7個(ge) 多世紀、全長7.8公裏的中軸線,宛若一曲波瀾起伏的樂(le) 章,用跳動的音符將古代的智慧與(yu) 時代的活力串聯起來,見證著中國都城營建傳(chuan) 統的壯美秩序,滋養(yang) 著一個(ge) 偉(wei) 大民族的文明血脈。
2014年和2017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兩(liang) 次考察北京,明確提出首都的城市戰略定位,並就北京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作出重要指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是一張金名片,傳(chuan) 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是首都的職責。”“北京曆史文化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wei) 大見證,要更加精心保護好,凸顯北京曆史文化的整體(ti) 價(jia) 值,強化‘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
2017年,“積極推進中軸線申遺工作”寫(xie) 入《北京城市總體(ti) 規劃(2016年-2035年)》。隨著中軸線申遺的推進,天壇公園對神樂(le) 署建築群再次進行修繕,中和韶樂(le) 也再度奏響,為(wei) 中軸線注入新的活力。
2019年2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走進北京胡同。他指出:“要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曆史遺跡、保存曆史文脈統一起來,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曆史文化底蘊,讓曆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wei) 一體(ti) 。”
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裏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通過決(jue) 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2024年8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對於(yu) 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積極意義(yi) ,為(wei) 世界文明百花園增添了絢麗(li) 的色彩。
今天,這條承載著大國首都綿延不絕的曆史文脈,正麵向世界,煥發著中華文明的蓬勃生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