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海洋大學建校100周年之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中國海洋大學全體(ti) 師生回信,向全校師生員工、廣大校友致以祝賀,強調“加強原創性、引領性海洋科技攻關(guan) ,努力培養(yang) 更多胸懷藍色夢想、堪當時代重任的優(you) 秀海洋人才”。
向海圖強,逐夢深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關(guan) 懷和期許,激勵廣大師生和科技工作者們(men) 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積極投身海洋科技創新,不斷書(shu) 寫(xie) 建設教育強國、海洋強國的新時代答卷。
十月的青島港,海天一色。第一時間學習(x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回信,中國海洋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田輝倍感振奮:“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回信高屋建瓴,為(wei) 學校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
“我們(men) 要堅決(jue) 貫徹落實總書(shu) 記要求,以建校百年為(wei) 新起點,緊扣時代發展需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不懈書(shu) 寫(xie) 好‘海洋強國、海大有為(wei) ’的時代篇章。”田輝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華軍(jun) 在中國海洋大學工作已32年:“總書(shu) 記的回信讓我真切感受到我們(men) 肩負的強國使命。我將牢記總書(shu) 記要求,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發揮學校特色優(you) 勢,助力現代海洋高等教育發展,擔負起建設教育強國、海洋強國的職責使命。”
“建設海洋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重大戰略任務,也是海洋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擔當。”不久前圓滿完成任務歸來的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首席科學家、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許學偉(wei) 說,近年來,“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奮鬥者”號等海洋重器不斷技術迭代。一代代海洋人要接續奮鬥,提升建設海洋強國的能力本領,讓中華民族在浩瀚的海洋中揚帆遠航。
千秋基業(ye) ,人才為(wei) 本。
“加強海洋科技創新,培養(yang) 相關(guan) 優(you) 秀人才,必須落實好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指示要求,完善學科設置調整機製和人才培養(yang) 模式。”廈門大學海洋與(yu) 地球學院院長劉誌宇說,要主動對接並積極融入海洋領域國家戰略布局、創新體(ti) 係和發展格局,匯聚海洋、環境、經濟、信息等優(you) 勢學科資源,精心打造“海洋+”應用學科群,培養(yang) 更多具備紮實學科基礎、超前創新意識、開闊國際視野的海洋拔尖人才。
自主研發一係列國產(chan) 海洋裝備,持續探索深海深淵科考新模式,與(yu) 國際科研團隊聯合執行深潛科考任務……探索更多深海奧秘,離不開科技支撐。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yu) 工程研究所深海工程技術部主任田川說:“我們(men) 將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囑托,持續推動多學科、多領域協同創新,不斷加強原創性、引領性海洋科技攻關(guan) ,助力我國海洋環境綜合感知、資源開發及權益維護,為(wei) 建設海洋強國貢獻力量。”
蔚藍大海,生機無限、希望無限。
今年夏天,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科學與(yu) 生態環境學院學生龍逢鑫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大洋綜合科學考察活動,和同學一道開展現場觀測,認真細致獲取第一手重要數據。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回信精神為(wei) 我們(men) 的學習(xi) 研究提供了遵循。”龍逢鑫說,“作為(wei) 海洋科學領域的青年學子,我要把海洋科技攻關(guan) 和創新作為(wei) 自己未來研究的主攻方向,以民族複興(xing) 為(wei) 己任,以科技報國為(wei) 誌向,把青春之誌融入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的偉(wei) 大征程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