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考古發現的秦簡、中國最早的家書(shu) 木牘、時間跨度最長的秦漢《質日》、“中華第一長文觚”……一係列考古學之最閃耀在江漢平原一隅的古澤雲(yun) 夢。上世紀70年代以來,湖北省孝感市雲(yun) 夢縣先後出土了3500多枚戰國秦漢簡牘,作為(wei) 重要曆史進程的原始記錄和直接遺存,填補了傳(chuan) 世文獻的諸多空白。
11月4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湖北孝感市雲(yun) 夢縣博物館,參觀雲(yun) 夢出土秦漢簡牘展,詳細了解簡牘內(nei) 容、曆史文化價(jia) 值和保護研究情況。習(xi) 近平說,古代簡牘非常珍貴,是我們(men) 國家信史的重要實物佐證,要善加保護,做好研究。要不斷通過考古發掘,為(wei) 國家曆史提供更多不容置疑的佐證材料。
簡牘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載體(ti) ,對賡續中華文脈、傳(chuan) 承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意義(yi) 。在紙張普及之前,簡牘記錄下了泱泱華夏波瀾壯闊的曆史篇章。
走進雲(yun) 夢出土秦漢簡牘展展廳,43枚睡虎地秦墓竹簡、木牘和10枚睡虎地西漢墓竹簡等簡牘文物,以及百餘(yu) 枚簡牘仿製件依次陳列,形成蔚為(wei) 壯觀的秦漢“百科全書(shu) ”。
駐足品“牘”,展覽中先後展示的秦漢《田律》律文大致相當,均列舉(ju) 了春夏季節禁止做的事:到山林砍伐樹木,堵塞河流和泉流,燒草為(wei) 灰,捕取小鳥、幼獸(shou) 等。 “這條律文的內(nei) 容,以及所屬的律篇名《田律》,說明漢律基本繼承了秦律,其中秦簡殘壞的文字甚至可根據漢簡補充。”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任陳偉(wei) 說,律文根據自然規律,對保護生態和環境作出明確、具體(ti) 的規定,體(ti) 現了兩(liang) 千年前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思想。 展廳中的“烽火家書(shu) ”提示旁,秦代士兵“黑夫”和“驚”寫(xie) 給長兄“衷”的木牘,是目前考古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家書(shu) 實物。 簡牘裏的《算術》,是古人科學智慧的精彩呈現。三枚關(guan) 於(yu) 計算圓形田地麵積方法的西漢簡牘保存完好,為(wei) 首次公開展出。“有睘將來直十六與(yu) 五侍之”,睡虎地漢簡中列舉(ju) 的這道算術題顯示,周長和直徑之比為(wei) 16:5,即圓周率為(wei) 3.2,證明秦漢之際已有人認識到比3更精確的圓周率,為(wei) 出土簡牘所僅(jin) 見,尤其珍貴。 一枚簡牘,也許就可還原一段藏於(yu) 時光深處的篇章。2021年,在距離睡虎地墓地不遠的鄭家湖墓地,出土了一枚秦時期的墨書(shu) 木觚(gū),全文約700字,是一篇不見於(yu) 傳(chuan) 世記載的策問類文獻,主要內(nei) 容是謀士“筡(tú)”遊說秦王“寢兵立義(yi) ”之辭,風格與(yu) 《戰國策》近似。所載謀士遊說秦王事件展現了一幅東(dong) 方六國與(yu) 秦爭(zheng) 鬥、斡旋的曆史畫麵,也是時人經曆長期的殘酷戰爭(zheng) 後渴望和平的心境寫(xie) 照。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書(shu) 木牘信息豐(feng) 富、深情切切,至今讀來令人心頭有熱。
寸簡寸心,孜孜以求。編連、綴合、釋讀……簡牘工作者對一批批出土簡牘潛心研究、協同攻關(guan) 。1977年刊行的線裝本《睡虎地秦墓竹簡》,以及2014年出版的4卷6冊(ce) 《秦簡牘合集》等重要整理文獻在展覽中依次陳列,展現近半個(ge) 世紀以來,簡牘學者對出土資料的整理和再整理成果。
近年來,我國科技考古不斷取得新突破,激勵著後人不斷向文明深處探源,汲取世代相傳(chuan) 的精神力量。
主創:胡國香 吳植
記者:喻珮
設計:聶毅
統籌:陳倩 王晶晶 邱世傑
技術:龐子樂(le)
學術指導: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雲(yun) 夢縣博物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