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武漢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研究院,了解推進科技創新的舉(ju) 措。
我們(men) 通過梳理發現,黨(dang) 的二十大之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廣東(dong) 、河北、內(nei) 蒙古、上海等20多個(ge) 省份,都談到了科技創新。就在上個(ge) 月,總書(shu) 記剛剛察看安徽省重大科技創新成果集中展示。
不隻是地方考察。從(cong) 今年中央政治局首次集體(ti) 學習(xi) 到全國兩(liang) 會(hui) 看望政協科技界委員,再到中央深改委會(hui) 議,全國科技大會(hui)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hui) 、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密集調研、部署。
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正如總書(shu) 記所強調的:“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時不我待,要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的緊迫性”“通過創新引領和驅動發展已經成為(wei) 我國發展的迫切要求”“必須進一步增強緊迫感,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
2024年11月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武漢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研究院考察。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快馬加鞭、不進則退的緊迫感,源於(yu) 對時與(yu) 勢的深刻判斷。
向外看,“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ge) 關(guan) 鍵變量”“圍繞科技製高點的競爭(zheng) 空前激烈”。同時,來自外部的打壓遏製隨時可能升級,“脫鉤斷鏈”“小院高牆”風險加劇,迫切需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從(cong) 而把握曆史主動、發展主動。
向內(nei) 看,中國式現代化之路行進到關(guan) 鍵節點,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爬坡過坎,抓住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帶來生產(chan) 力躍升機遇,將推動我國科技和產(chan) 業(ye) 發展由“跟隨者”向“引領者”轉變。
科技創新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的位勢和作用更加突出。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強勁筋骨”支撐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是迫切要求,是必然選擇。
“對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融合提出了更為(wei) 迫切的需求”——
2013年、2018年、2022年、2024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赴武漢考察,始終關(guan) 切科技創新、科技自立自強、科技成果轉化等問題。
這一次,在武漢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研究院,總書(shu) 記的一番話意涵深刻:“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對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融合提出了更為(wei) 迫切的需求。”
推進現代化建設,要靠科技強國、產(chan) 業(ye) 強國。從(cong) 科技到產(chan) 業(ye) ,成果轉化是將科技創新優(you) 勢轉化為(wei) 經濟發展動力的重要和必然途徑。
一次次科技和產(chan) 業(ye) 革命,帶來一次次生產(chan) 力提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形成高度發達的生產(chan) 力。依托我國產(chan) 業(ye) 基礎優(you) 勢和超大規模市場優(you) 勢,以關(guan) 鍵核心技術突破推動產(chan) 業(ye) 向中高端攀升,產(chan) 業(ye) 創新就能更高水平、更富效率,新質生產(chan) 力就更發達,發展就更高質量。
在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一名政協委員談到“我國企業(ye) 專(zhuan) 利轉化還有較大空間。創新鏈與(yu) 產(chan) 業(ye) 鏈‘相望難相見’,是阻礙新質生產(chan) 力形成的卡點”的現實困境。
對此,總書(shu) 記指明破解之道:“特別是企業(ye) 自身直接研發形成成果轉化,院校和企業(ye) 形成共同體(ti) ,這樣的趨勢、方向是對的,要快馬加鞭,把激勵、促進政策進一步抓好。”
在6月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hui)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hui) 、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上,總書(shu) 記闡明推動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深度融合的路徑,“融合的基礎是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融合的關(guan) 鍵是強化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融合的途徑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總書(shu) 記此次在武漢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研究院,察看科技創新供應鏈平台成功案例展示,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而“武創院”就是一家新型研發機構,鏈接高校院所、龍頭企業(ye) 、投資機構等創新資源,助推高校院所的研發成果與(yu) 企業(ye) 需求精準匹配、高效落地,著力破解成果轉化“最後一公裏”難題。
總書(shu) 記提出這一“迫切”要求,為(wei) 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融合發展、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力度按下了快進鍵。
“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
當前,國際科技競爭(zheng) 向基礎前沿前移。加強基礎研究、從(cong) 源頭和底層解決(jue) 關(guan) 鍵技術問題,是應對國際科技競爭(zheng) 、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迫切需要。
總書(shu) 記曾指出:“基礎研究處於(yu) 從(cong) 研究到應用、再到生產(chan) 的科研鏈條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業(ye) 大廈才能建得高。”基礎研究的突破、核心技術的攻關(guan) ,往往能夠帶來生產(chan) 力的深刻變革和社會(hui) 的巨大進步。
在河北了解藥品研發生產(chan) 情況,強調“加強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能力建設”;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ju) 行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量子科技發展取決(jue) 於(yu) 基礎理論研究的突破”;此次在武漢,強調“加強關(guan) 鍵核心技術研發攻關(guan) ”。
麵對國內(nei) 外發展新形勢,隻有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破解“卡脖子”問題,才能以自身發展的獨立性、自主性、安全性應對形勢變化的不確定性。
“推進自主創新,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ti) 製機製障礙”——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指出,“科技領域是最需要不斷改革的領域”“科技創新、製度創新要協同發揮作用,兩(liang) 個(ge) 輪子一起轉”“推進科技創新,必須破除體(ti) 製機製障礙”。
2024年10月17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合肥濱湖科學城察看安徽省重大科技創新成果集中展示。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當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但在科技成果轉化、知識產(chan) 權保護、科研評價(jia) 體(ti) 係等方麵仍存在一些體(ti) 製機製問題,導致創新資源配置不均衡、創新主體(ti) 活力不足、創新成果轉化效率偏低等,影響和製約著科技創新的整體(ti) 效能和新質生產(chan) 力的發展。
從(cong) 黨(dang) 和國家機構改革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hui) ,到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構建支持全麵創新體(ti) 製機製,對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作出一係列重要部署。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提升國家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的統籌部署不斷提速。
此次在武漢,總書(shu) 記強調“圍繞重點產(chan) 業(ye) 強化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構建大中小企業(ye) 協同創新機製,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水平”。
“融合”“協同”“機製”……這些關(guan) 鍵詞道出解決(jue) 轉化問題,就要通過深化改革,疏解科技創新鏈條上不順不暢體(ti) 製機製關(guan) 卡,打通從(cong) 科技強到產(chan) 業(ye) 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形成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深度融合的局麵。
創新是一個(ge) 係統工程,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政策鏈相互交織、相互支撐。科技創新和製度創新“雙輪驅動”,以形成支持全麵創新的基礎製度,最大程度調動創新主體(ti) 的積極性,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wei) 第一生產(chan) 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
當前,正處於(yu) 進一步打造生產(chan) 力優(you) 勢的重要關(guan) 頭。麵對風起雲(yun) 湧的科技革命、產(chan) 業(ye) 變革,發展的機遇稍縱即逝。
推動科技創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迫切”要求,就是要把握機遇,不可等待觀望,當有隻爭(zheng) 朝夕的勁頭;要錨定重點,洞察創新本質,看準了就抓緊幹。這也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一貫謀事業(ye) 的戰略眼光、抓工作的科學方法。
策劃:惠小勇、張曉鬆、鞠鵬
主筆:黃玥、溫競華、王自宸
視覺:金小茜、賈伊寧
新華社國內(nei) 部、湖北分社聯合製作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