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學習(xi) 當地時間11月17日,習(xi) 近平主席抵達巴西裏約熱內(nei) 盧加裏昂空軍(jun) 基地。習(xi) 主席發表書(shu) 麵講話指出,巴西社會(hui) 學家弗雷雷曾將巴西稱為(wei) “熱帶中國”,中國人民對巴西同樣抱有友好情感。
中國和巴西之間距離約為(wei) 18800公裏,堪稱相距“最遙遠的國度”。但是,浩瀚的太平洋並沒有阻隔兩(liang) 國人民友好交往的熱情。
在巴西裏約熱內(nei) 盧市內(nei) 的蒂茹卡國家森林公園裏,有一座風光獨一無二的觀景台,名為(wei) “中國亭”。它是為(wei) 紀念曾經在這裏種植茶葉的中國茶農(nong) 而修建,如今,“中國亭”已成為(wei) 當地的知名景觀。
19世紀初,首批中國茶農(nong) 跨越千山萬(wan) 水來到巴西種茶授藝。在裏約熱內(nei) 盧植物園古茶樹前的石碑上,有一段以葡萄牙文和中文鐫刻的文字:“此為(wei) 中國—巴西友誼的見證。”在古茶樹旁邊,還生長著一棵代表“巴西味道”的“巴西莓”。兩(liang) 樹並肩而立,見證著這段“中巴茶緣”。
2014年7月16日,習(xi) 主席在巴西國會(hui) 發表演講時回憶起這段跨越山海的情誼,形容兩(liang) 國人民種下的是希望,收獲的是喜悅,品味的是友情。
巴西是拉美地區華僑(qiao) 華人移民曆史較長、人數較多的國家。中國先僑(qiao) 還在巴西修建鐵路公路、開采金礦、經商,為(wei) 巴西社會(hui) 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兩(liang) 國間顯著而深刻的文化相似性,是構築中巴關(guan) 係的堅實基礎。
1959年,巴西社會(hui) 學泰鬥弗雷雷為(wei) 一家學術雜誌用英文寫(xie) 下文章《為(wei) 什麽(me) 是熱帶中國?》的第一版。在文章中,他創造性地將巴西稱為(wei) 南美洲的“熱帶中國”。
半個(ge) 世紀之後,這篇文章及其他研究成果被整理為(wei) 《熱帶中國》一書(shu) 。這本書(shu) 開創性地探討了中國對巴西的諸多影響,深刻剖析了巴西社會(hui) 的東(dong) 方特性。
作為(wei) 幅員遼闊的國家,中巴兩(liang) 國人口眾(zhong) 多、民族構成多樣,且都擁有豐(feng) 富悠久的文化曆史。20世紀,中巴都經曆了民族解放運動的洗禮。相似的社會(hui) 與(yu) 經濟發展曆程拉近了中巴兩(liang) 國人民的距離。
“熱帶中國”的概念提出一個(ge) 多甲子,至今仍然在學界影響深遠。
2024年9月,巴西坎皮納斯州立大學資深教授、研究學者弗朗西斯科·福特·哈德曼的新書(shu) 《我的熱帶中國:旅行日記》在巴西舉(ju) 行首發儀(yi) 式。
這位72歲的巴西知名學者曾六度訪華,並在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擔任客座教授,對中國文學和文化充滿研究熱情。
在哈德曼看來,弗雷雷提出“熱帶中國”概念,或許是他意識到兩(liang) 國的“跨文化親(qin) 和力”。哈德曼則通過在中國的親(qin) 身見聞與(yu) 感受,“建立了一個(ge) 真實存在的‘熱帶中國’的信念”。
哈德曼說,今年是巴西和中國建交50周年,兩(liang) 國雖然相距遙遠,但他相信文學的力量,相信兩(liang) 國民眾(zhong) 共有的喜怒哀樂(le) 情感,“能夠激起共鳴”。
2024年8月15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ya) ,來自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的演員在慶祝中巴建交50周年招待會(hui) 上表演舞龍。
如今,“熱帶中國”概念已成為(wei) 中巴文明交流互鑒在觀念領域的主要成果之一。“中文熱”“中華文化熱”在巴西持續升溫。目前,巴西高校已設立12所孔子學院,數量居拉美國家之首,部分中小學將漢語課列入正式課程。中醫藥逐漸走進巴西人生活,針灸和耳針治療被納入巴西國家醫保體(ti) 係。中巴人文交流日益活躍,兩(liang) 國共同舉(ju) 辦了中拉文化節、金磚國家電影交流節等一係列文化交流活動。
正如習(xi) 主席在書(shu) 麵講話中所說:“兩(liang) 國雖然遠隔重洋,但彼此吸引,遙相呼應”,“我相信,這次訪問將進一步增進兩(liang) 國戰略互信,深化雙方各領域交流合作,引領中巴關(guan) 係開啟下一個(ge) ‘黃金50年’”。
總監製丨駱紅秉 魏驅虎
監 製丨王敬東(dong)
主 編丨李璿
編 輯丨魯楊
設 計丨郝鳳林
校 對丨李丹 孫曉媛 宋春燕 梁雅琴 閆田田
出 品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網
支 持丨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hui)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