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裏,北京圖書(shu) 大廈人流湧動。
一樓大廳裏,讀者手捧剛剛出版的《習(xi) 近平文化思想學習(xi) 綱要》,在墨韻書(shu) 香中熱切閱讀著。
這本近7萬(wan) 字的權威輔導讀物,全麵反映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在文化領域的原創性貢獻,係統闡釋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義(yi) 、精神實質、豐(feng) 富內(nei) 涵、實踐要求。習(xi) 近平文化思想蘊含的科學真理價(jia) 值、彰顯的強大精神力量、充盈的博大文化情懷、展現的鮮明實踐品格躍然紙上,發人深思。
“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不平凡的2024年,中國人留下堅實的奮進足印。新的征程上,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必將凝聚起更加強大的精神力量。
(一)
文化,之於(yu) 當代中國意味著什麽(me) ?習(xi) 近平文化思想,又將如何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大廈築牢精神基石?
在曆史中探尋,來路清晰可辨。
中華文化綿延不絕、一脈相承,中華文明自強不息、輝光日新,塑造著我們(men) 國家和民族的精神世界,也深刻影響著世界文明進程。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一經成立,就義(yi) 無反顧肩負起實現民族複興(xing) 的曆史使命。曆史大潮中,如何實現文明複興(xing) 、文化進步,如何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基礎上推動文明更新、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成為(wei) 當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麵對的新課題。
“我們(men) 從(cong) 哪裏來?我們(men) 走向何方?中國到了今天,我無時無刻不提醒自己,要有這樣一種曆史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沉的文化情懷在億(yi) 萬(wan) 中華兒(er) 女心中激起強烈共鳴。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如此闡述自己的文化觀:“隻有堅持從(cong) 曆史走向未來,從(cong) 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men) 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ye) 。”
喚醒中華文化基因,同時賦予其現代化的靈魂,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煥發出更加澎湃的曆史自信、曆史主動。
在實踐中求索,答案愈加鮮明。
文者,貫道之器也。一切國家和民族的崛起,都以文化創新和文明進步為(wei) 先導和基礎。
當今時代,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zheng) 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製高點,誰就能夠更好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zheng) 中掌握主動權。
“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feng) 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不可能屹立於(yu) 世界民族之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目光深遠。
以光輝燦爛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闡明民族根和魂所在,以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機勃勃的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提振民族精神,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有永遠挺立的精神脊梁。
曆史從(cong) 哪裏開始,文化就從(cong) 哪裏啟程;未來向哪裏行進,思想就向哪裏延伸。
洞察世界文化激蕩新的態勢,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和文化主體(ti) 性;回應中華文明發展新的課題,推動在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曆史大潮中實現文明複興(xing) 、文化進步;立足文化強國建設新的階段,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把握社會(hui) 思想文化新的特點,不斷鞏固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思想的偉(wei) 力,推動曆史長河滾滾向前。明體(ti) 達用、體(ti) 用貫通。新時代的創新創造,氣象萬(wan) 千。
(二)
2024年金秋,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首次赴地方考察。
秦嶺腳下的一幕意蘊深長:走進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在國寶級青銅器何尊前,總書(shu) 記停下腳步,沿著玻璃展櫃緩緩環繞一周,久久注視。
三千多年前,“中國”二字鐫刻於(yu) 何尊內(nei) 底。而今,這兩(liang) 個(ge) 字不僅(jin) 代表一個(ge) 矢誌複興(xing) 的東(dong) 方大國,也指代一個(ge) 行走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古老文明。
跨越時空的凝望,此刻仿佛是隱喻——
從(cong) “第一個(ge) 結合”到“第二個(ge) 結合”,從(cong) “一個(ge) 結合”到“兩(liang) 個(ge) 結合”,“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在以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上,曆史的能量如潮奔湧,文明的底色厚重深沉。
“曆史是最好的老師。”
5000多年古老文脈的賡續傳(chuan) 承,500多年世界社會(hui) 主義(yi) 的波瀾壯闊,180多年中華民族的苦難輝煌,100多年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奮鬥不息……曆史被貫通,時光長河積澱的文明智慧迸發出全新的力量。
它們(men) 融匯於(yu) 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闊圖景中。
2024年夏天,“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被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7.8公裏長的“城市之脊”,縱貫這片土地700多年滄桑歲月,融入當代中國的人間煙火。
這是縮影。
在中國式現代化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熠熠生輝,“治國之道,富民為(wei) 始”的施政理念清晰深刻,“富而後教”的治理經驗蘊藏其中,“天人合一”“取之有度”的古老智慧光彩奪目,“和而不同”“親(qin) 仁善鄰”的悠久傳(chuan) 統鮮明生動……
有外國專(zhuan) 家撰文:“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正在推動現代化建設。”
它們(men) 綻放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
2024年1月,300多名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齊聚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就關(guan) 係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進行專(zhuan) 題研討。
開班式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明確要求——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以義(yi) 取利,不唯利是圖;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依法合規,不胡作非為(wei) 。
學員感歎,這是“兩(liang) 個(ge) 結合”特別是“第二個(ge) 結合”在金融領域的生動反映。
今日之中國,置身加速演進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向外看,國際形勢變亂(luan) 交織;向內(nei) 看,經濟發展環境的複雜性、嚴(yan) 峻性、不確定性上升,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
“要善於(yu) 從(co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理念和思維”。
在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上將改革開放的旗幟更高舉(ju) 起,300多項重要改革舉(ju) 措彰顯“革故鼎新”“與(yu) 時俱進”的精神氣質;
主持召開全麵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hui) ,強調“更加突出黃河治理的係統性、整體(ti) 性、協同性”,盡顯“謀全局者”的胸懷與(yu) 戰略;
出席近年來最大規模主場外交——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hui) ,2024年出訪歐洲、亞(ya) 洲、拉美多國,同五大洲各國各界人士頻密往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體(ti) 現“協和萬(wan) 邦”的處世之道;
走進湖南常德萬(wan) 畝(mu) 農(nong) 田察看春耕,提出“糧食安全必須靠我們(men) 自己保證”,透出“明者防禍於(yu) 未萌,智者圖患於(yu) 將來”的清醒……
實現中華民族“舊邦新命”,路漫漫其修遠。
把治國理政的根基建築於(yu)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之上,從(cong) 傳(chuan) 統的智慧結晶中開拓中華民族的發展路徑,曆史與(yu) 文明長河浩蕩,終將越過重重險阻,衝(chong) 開高山絕壁,千裏奔湧、萬(wan) 壑歸流,澆灌出這片土地的勃勃生機。
(三)
《黑神話:悟空》橫空出世!
這一取材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的首款國產(chan) 3A遊戲,近日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年度榜單,創造了現象級的文化IP。
以時代精神的創新表達塑“形”,以昂揚澎湃的文化自信鑄“魂”。
《趕時間的人》記錄外賣員的詩意人生,《雕漆隱花,雕出紫氣東(dong) 來》展現非遺魅力,《我的阿勒泰》抒寫(xie) 人與(yu) 自然……一個(ge) 個(ge) 普通中國人的文化追求,為(wei) 世界讀懂中國式現代化打開了“心靈的窗口”。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麵的發展”“既要物質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崇高追求”……中國式現代化不僅(jin) 是物質層麵的變革與(yu) 發展,更是精神世界的重塑與(yu) 升華。
一座山峰的崛起,挺立的是脊梁;一個(ge) 民族的複興(xing) ,昂揚的是精神。
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習(xi) 近平文化思想喚醒文化自信“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全社會(hui) 精神麵貌為(wei) 之一振,中國人的誌氣、骨氣、底氣空前增強,全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充分湧流。
風起東(dong) 方,錢江潮湧。
杭州亞(ya) 運會(hui) ,“數字火炬手”踏浪而來,和運動員一起點燃主火炬……傳(chuan) 統與(yu) 現代交融、科技與(yu) 文化輝映,勇立潮頭的精神氣質賦予“東(dong) 方美”“中國風”新的時代意蘊。
從(cong) 五千多年文明曆史深處走來,中國人民的理想和奮鬥,中國人民的價(jia) 值觀和精神世界,始終深深植根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沃土。
以天為(wei) 盤、以星做子,“神舟”“天宮”“北鬥”“嫦娥”“祝融”“羲和”在浩瀚宇宙詮釋浪漫經典;以山為(wei) 卷、以水為(wei) 筆,世界上最快的鐵路、最長的橋梁、最繁忙的港口在神州大地繪就壯美華章;以夢為(wei) 馬、以汗為(wei) 泉,“新農(nong) 人”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新活力,“Z世代”在創業(ye) 路上跑出“加速度”,大國工匠在世界賽場登上冠軍(jun) 榜……
以愛國主義(yi) 為(wei) 核心的民族精神為(wei) 底色,以改革創新為(wei) 核心的時代精神為(wei) 主線,以“平視世界”的文化自信為(wei) 亮彩,新時代的中國繪就活力滿滿、熱氣騰騰的奮鬥圖景。
奧運賽場的頑強拚搏、創新前沿的爭(zheng) 分奪秒、急難險重時的衝(chong) 鋒陷陣、鏗鏘誓言中的“強國有我”……在厚重深邃的“中國夢”映照下,中國式現代化這個(ge) 全體(ti) 人民的共同事業(ye) 增磚添瓦,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巍然聳立。
以偉(wei) 大建黨(dang) 精神為(wei) 源頭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精神譜係,拓寬了中華文明的精神航道;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內(nei) 涵創造性凝結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中,推動形成崇德向善、奮發向上的社會(hui) 風尚;以濃鬱的文化味、熾熱的中華情、浩然的民族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在習(xi) 近平文化思想感召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不斷煥發更加強大的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jia) 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托舉(ju) 起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的精神家園。
“這裏經得住疾風驟雨,未來更是一片光明。”
一個(ge) 多月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再到英雄之城武漢。
這片風起雲(yun) 湧的改革沃土,正在展現“天塹變通途”的豪邁氣魄,鋪展“高峽出平湖”的萬(wan) 千氣象,續寫(xie) “當驚世界殊”的時代傳(chuan) 奇。
與(yu) 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綿延不絕一脈相承,與(yu) 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共同抵達,習(xi) 近平文化思想日益融入14億(yi) 多中國人民的精神血脈,化作團結奮鬥的思想基礎、開拓進取的主動精神、健康向上的價(jia) 值追求,匯聚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磅礴偉(wei) 力。
(四)
登長城、坐高鐵,或走進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史展覽館,或造訪新能源汽車廠,或考察菌菇智能化種植,或體(ti) 驗裸眼3D技術……2024年的中國,成了外國政要的熱門“打卡地”。
各國遊客也自五湖四海紛至遝來,感受著中國街巷的煙火氣、中國百姓的精氣神。從(cong) “中國與(yu) 我想象中不一樣”到“中國為(wei) 何進步如此巨大”,“China Travel”在全球社交媒體(ti) 上火爆“出圈”。
“走,到中國去!”是為(wei) 發現中國,更是為(wei) 讀懂中國——探尋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密碼,感悟中國故事背後的中國精神、中國價(jia) 值、中國力量。
以文明之光映照中國式現代化,這是文明複興(xing) 的嶄新篇章。
在悠遠的曆史長河中,中華文明曾樹起一座座璀璨奪目的文明高峰,曾有過“萬(wan) 邦來朝”“東(dong) 風西漸”的光輝歲月,卻在近代遭遇“三千年未有之變局”,遭受“外族之侵迫”“外來學說之掊擊”的百年劫難。篳路藍縷、跋山涉水,在新時代中國,中華文明重煥榮光。
難忘北京人民大會(hui) 堂裏一位位外賓道出的“中國經驗是寶貴借鑒”的肺腑之言,難忘二十國集團峰會(hui) 上“中國可以成功,其他發展中國家同樣可以成功”引發的強烈共鳴……中國式現代化展現了不同於(yu) 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也為(wei) 後發國家的現代轉型、古老文明的自我更新打開了新的想象和行動空間。
“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cong) 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我們(men) 要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xi) 借鑒世界一切優(you) 秀文明成果”……“兩(liang) 個(ge) 結合”的“中國方法”啟迪著世界,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麵向未來的中國氣度感染著世界。
人們(men) 不約而同地感慨著:“中國道路、中國文化不僅(jin) 屬於(yu) 一個(ge) 國家,也是世界文明的體(ti) 現。”
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了對“多元現代性”的確證和超越,更彰顯出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底色。有學者指出,中國等非西方國家通過現代化這一“人類文明形成以後最偉(wei) 大的變化”,恢複了自我的力量,找回了自我的信心,推動世界文明格局從(cong) “西方中心”回歸多元並存。
各美其美、美美與(yu) 共,這樣的場景在動蕩變革的大時代格外溫暖人心:
《紅與(yu) 黑》《茶花女》《三個(ge) 火槍手》……一本本中譯本法國名著作為(wei) 中國“國禮”重返故鄉(xiang) 。中法元首以書(shu) 會(hui) 友、東(dong) 西文明雙向奔赴的佳話不斷延續。
水波紋、垂弧紋、折帶紋、大三角紋……一件件紋樣豐(feng) 富的中國陶器文物踏上了“回家”路。習(xi) 近平主席同意大利總統馬塔雷拉共同鑒賞、不時交流,“讓文明的燈塔照耀人類前行的正道”的共識更加堅定。
是法國愛麗(li) 舍宮裏彈起的中國民歌《茉莉花》,是中國國家大劇院裏奏響的意大利名曲《今夜無人入睡》,是“從(cong) 錢凱到上海”的“中國之船”的世紀回響,是從(cong) 北京到雅典的古典文明的千年輝映……以文化人、以德潤身,以博大的人文情懷觀照人類命運,以兼容並蓄的胸襟超越隔閡衝(chong) 突,以和合共生的願景凝聚發展合力,這是一個(ge) 從(cong) 曆史走向未來的古老文明在世界百年變局中的堅定抉擇與(yu) 毅然擔當。
今日之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在人類現代化與(yu) 全球化進程中,如何處理“群”與(yu) “己”、“天”與(yu) “人”、“異”與(yu) “同”的關(guan) 係?天下為(wei) 公、天人合一、崇正義(yi) 、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國價(jia) 值”提供著思想啟迪。
在風雲(yun) 激蕩的世界裏,如何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從(cong)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到弘揚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從(cong) 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到發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一份份植根中華文明厚土的“中國方案”指引著前行方向。
多次訪問中國的埃及前總理伊薩姆·沙拉夫有感而發:中國領導人在《之江新語》中指出“我們(men) 的祖先曾創造了無與(yu) 倫(lun) 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這其中的精髓之一”,新時代中國正響應時代呼喚,以“和合”之道促世界發展。
革命先驅李大釗曾寄望,中華民族“調和”東(dong) 西文明而“別創一生麵”。
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也曾預言:“如果中國能夠在社會(hui) 和經濟的戰略選擇方麵開辟出一條新路,那麽(me) 就會(hui) 證明自己有能力給全世界提供中國與(yu) 世界都需要的禮物。”
時光洗禮,歲月積蘊,寄望與(yu) 預言已成可及可感的新現實。
這新現實是中華文明的新篇章,更是人類文明的新希望。
(五)
北京時間12月4日,一份特別的“文化賀禮”讓世界更懂中國。
“春節——中國人慶祝傳(chuan) 統新年的社會(hui) 實踐”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
從(cong) “傳(chuan) 統節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從(cong) “中國年”到“世界年”,春節的吐故納新、兼容並蓄,恰是中華文化的生生不息、中華文明的輝光日新。
通過“雲(yun) 上看春晚”“跨國年夜飯”的儀(yi) 式感,中華文化搭載中國式現代化的快車,躍動著奔湧澎湃的時代脈搏,溫暖著全人類對“家”的集體(ti) 記憶。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當我們(men) 創造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hui) 長期穩定兩(liang) 大奇跡,提前10年完成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世界看到了“更加清晰、更加科學、更加可感可行”的中國式現代化,讀懂了“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的深層邏輯。
我們(men) 以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禮讚“天地之大,黎元為(wei) 先”的敦厚之德;我們(men) 以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承續“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治國之道;我們(men) 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表達“倉(cang) 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理想追求;我們(men) 以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弘揚“萬(wan) 物並育而不相害”的先人智慧;我們(men) 以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傳(chuan) 遞“天下大同”“協和萬(wan) 邦”的和平願景。
“對曆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曆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正因如此,“我們(men) 的現代化既是最難的,也是最偉(wei) 大的”。
從(cong) 近代以後“諸路皆走不通”的慨歎到曆史學家“中華文明會(hui) 成為(wei) 世界的引領”的預言,從(cong) “現代化的遲到國”到“世界現代化的增長極”,我們(men) 過去走的是“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我們(men) 現在做的仍將是“前人沒有做過的事”。
“中國有14億(yi) 多人口,中國取得的巨大發展本身就是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重要貢獻。”
億(yi) 萬(wan) 中國人民投身中國式現代化的偉(wei) 大實踐,新時代以來“東(dong) 升西降”“中治西亂(luan) ”的鮮明對比,雄辯地宣示——
文明的薪火,接續傳(chuan) 承。複興(xing) 的道路,矢誌不渝!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發展最終應以文化概念來定義(yi) ,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最高目標”。縱觀人類發展史,那些曆史上保持長期繁榮強盛的國家,不僅(jin) 創造了強大的物質文明,往往也創造了引領那個(ge) 時代的精神文明。
何以文明?何以中國?
站立在廣袤的中華大地,我們(men) 壯誌在胸、豪情滿懷:“未來之中國,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