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2024年中國經濟觀察: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

發布時間: 2024-12-11 08:35:00 來源: 人民日報

  原標題:新質生產(chan) 力穩步發展

  ——二〇二四年中國經濟觀察③  

  廣東(dong) 江門,中微子實驗探測器主體(ti) 在地下700米深處建成,一係列前沿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海南文昌,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我國商業(ye) 航天從(cong) 此形成全產(chan) 業(ye) 鏈閉環;甘肅慶陽數據中心集群,逾萬(wan) 架標準機架高效運行,來自長三角地區的海量數據化身數字生產(chan) 力……神州大地,處處可見中國經濟向新求質、換擋升級的矯健“身姿”。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

  12月9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hui) 議強調,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

  係統部署,加快推進。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謀新策、出實招,切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深度融合,新質生產(chan) 力穩步發展,加快促進經濟結構優(you) 化、全要素生產(chan) 率提升、新動能新優(you) 勢壯大,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

  科技創新不斷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充分認識創新是第一動力,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著力支撐現代化經濟體(ti) 係建設。”

  麵積不到3平方公裏的安徽合肥科學島上,穩態強磁場、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等科研“利器”,已衍生出特種電源、低溫製冷、創新藥物等一大批應用產(chan) 品。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核心要素,不斷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

  今年以來,我國持續增強科技創新的支撐能力,積極改造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培育壯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前瞻布局未來產(chan) 業(ye)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

  緣“新”而變,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活力煥發。

  鄭州中鐵裝備盾構機總裝車間的顯示屏上,實時跳動著設備運行狀態等各項數據。這些設備內(nei) 置的工業(ye) 軟件,是調控整個(ge) 車間智能化生產(chan) 的“中樞神經”。“我們(men) 研發的工業(ye) 軟件助力企業(ye) 實現生產(chan) 效率提升、產(chan) 品交付周期縮短、綜合成本降低。”浪潮通軟總經理魏代森說。

  盾構機由“製造”向“智造”轉變,是新技術帶來的“質變”。目前,我國已建成萬(wan) 餘(yu) 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重點工業(ye) 企業(ye) 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80.1%、關(guan) 鍵工序數控化率達62.9%。

  由“新”而進,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聚能起勢。

  極氪第40萬(wan) 台量產(chan) 車日前在浙江下線。精準識別到達裝卸區的自動導引小車,雙手搬起貨箱穩穩放置在物料架上……智能生產(chan) 線上,人形機器人具備多模態感知和自主決(jue) 策能力,已能夠完成搬運、分揀和質檢等任務。據統計,目前我國工業(ye) 機器人裝機量占全球比重超過50%,製造業(ye) 機器人密度達到每萬(wan) 名工人470台。

  今年以來,我國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加快培育壯大。前10個(ge) 月,高技術產(chan) 業(ye) 投資同比增長9.3%。其中,航空航天及設備製造業(ye) 投資增長34.5%,專(zhuan) 業(ye) 技術服務業(ye) 投資增長32%,研發設計服務業(ye) 投資增長11%。

  從(cong) “新”出發,未來產(chan) 業(ye) 潛力無限。

  “我們(men) 通過超算算力和176個(ge) 超導量子比特算力的融合,為(wei) 各類用戶提供便捷的量子計算服務。”中電信量子集團董事長呂品介紹。日前,中電信量子集團發布國內(nei) 單台比特數最多的超導量子計算機,並在氣象模擬等領域拓展場景應用。

  上海提出到2025年,組建5個(ge) 以上合成生物功能型平台;遼寧結合地方實際,布局無人駕駛船舶、人形機器人……各地立足優(you) 勢,沿新技術發展方向落子布局,一個(ge) 個(ge) 前景廣闊的未來產(chan) 業(ye) 正拔節生長。

  科學技術部黨(dang) 組書(shu) 記、部長陰和俊表示:“我們(men) 要發揮科技創新的根本支撐作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引領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為(wei) 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推動力、支撐力。”

  紮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深度融合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紮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

  各地區各部門著眼長遠,圍繞產(chan) 業(ye) 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chan) 業(ye) 鏈,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力度,努力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

  創新成果加速轉化——

  《科學》雜誌上的論文轉化為(wei) 業(ye) 界領先的產(chan) 品,清華大學電子工程係副教授李越有深切體(ti) 會(hui) 。前不久,第一款采用超材料天線技術的平板電腦正式發布,超材料天線研發由聯想集團全球創新中心與(yu) 李越團隊聯合完成。

  “通過產(chan) 學研合作,我們(men) 將寫(xie) 在論文裏的‘零折射率’等超材料理論應用在平板電腦天線設計上。”李越說,這次“牽手”既實現了科研成果落地,又催生了發明專(zhuan) 利、學術論文等一係列新成果。

  科技成果蘊含的巨大價(jia) 值,隻有落到產(chan) 業(ye) 上,才能從(cong) 創造力變為(wei) 生產(chan) 力。

  截至10月底,我國國內(nei) 有效發明專(zhuan) 利擁有量達到466萬(wan) 件,其中專(zhuan) 利權人為(wei) 企業(ye) 的占比超過七成。今年前三季度,全國高校和科研機構新增專(zhuan) 利申請中,發明專(zhuan) 利占比提升至70.9%;全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專(zhuan) 利轉讓許可備案次數同比增長24.1%。

  “目前,2700餘(yu) 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共計134.9萬(wan) 件存量專(zhuan) 利完成了全麵盤點,一批具有產(chan) 業(ye) 化前景的發明專(zhuan) 利進入可轉化資源庫。”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知識產(chan) 權運用促進司司長王培章介紹。

  技術市場蓬勃發展——

  “‘科技紅娘’幫助真的大!”浙江斯普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感歎。在寧波市海曙區科技大市場撮合下,一家科研機構幫助斯普智能設計出變頻控製技術方案,使泳池設備平均能耗降低80%,增強了產(chan) 品市場競爭(zheng) 力。

  企業(ye) 口中的“科技紅娘”,就是技術經紀人,他們(men) 在成果挖掘、轉移轉化方麵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寧波,技術經紀人總數已超1700人,僅(jin) 今年就推動舉(ju) 辦線上線下科技合作活動上百場,發布科技成果超千項。

  左手接課題,右手拿訂單,技術經紀人隊伍不斷壯大,是我國技術市場蓬勃發展的體(ti) 現。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技術合同成交總額達4.49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17.8%。“按比例賦權”“先確權後轉化”“先使用後付費”等政策措施和模式,讓創新成果加快走向應用。

  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3月,華中科技大學與(yu) 百度啟動全國首個(ge) 麵向本科生的“飛槳班”。該班實行高校、企業(ye) “雙導師製”,華中科技大學選聘教師作為(wei) 學業(ye) 導師,來自百度的工程師擔任產(chan) 業(ye) 導師。雙方融合教學場景和產(chan) 業(ye) 需求,探索人工智能複合型人才培養(yang) 模式。

  300兆瓦級F級重型燃氣輪機首台樣機完成總裝下線,200餘(yu) 家企業(ye) 、高校院所參與(yu) 研製;“東(dong) 數西算”首條400G全光省際骨幹網商用,300多家產(chan) 學研用單位合力促進產(chan) 業(ye) 鏈各環節發展……龍頭企業(ye) 、高校成立聯合研發機構,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結成“創新聯合體(ti) ”,產(chan) 學研合作不斷助力培育新質生產(chan) 力。

  “以科技創新為(wei) 主導,推進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引領新技術轉化為(wei) 新產(chan) 業(ye) ,是我國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劉冬梅說。

  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ge) 首要任務,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決(jue) 定》提出:“健全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體(ti) 製機製。”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必須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形成與(yu) 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chan) 關(guan) 係。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ti) 製機製一體(ti) 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堵點卡點,為(wei) 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塑造新優(you) 勢。

  創新要素加速集聚。海南三亞(ya) 崖州灣,“南繁矽穀”加快建設。30餘(yu) 個(ge) 省部級及以上科創平台、10個(ge) 院士創新團隊、10餘(yu) 所知名高校分支機構,引導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向企業(ye) 集聚,加快完善現代種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

  體(ti) 製機製持續優(you) 化。西安交通大學新型儲(chu) 能與(yu) 能量轉換納米材料研究中心,小試平台上,科研人員正在對多種儲(chu) 能與(yu) 能量轉換材料進行試驗,這裏已孵化出5家新能源領域企業(ye) 。為(wei) 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題,陝西探索實施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技術轉移人才評價(jia) 和職稱評定、橫向科研項目結餘(yu) 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推動越來越多的存量成果、靜態資源加快轉化。

  人才活力不斷迸發。重慶大力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集聚行動,布局建設首批卓越工程師實踐基地30個(ge) ,開展數字技術工程師培育項目及職稱認定,每年新增卓越工程師及後備人才1萬(wan) 名以上,全市工程師總數已近40萬(wan) 人。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政策同向發力、形成合力,改革多點突破,帶動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顯著提升。

  山西積極布局氫能產(chan) 業(ye) 發展;黑龍江實施中小企業(ye) 數字化賦能、智能製造試點示範行動;四川麵向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人工智能等領域布局建設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一係列改革措施推動創新要素順暢流動、優(you) 化配置,各地立足自身技術優(you) 勢和產(chan) 業(ye) 基礎優(you) 勢,持續向“新”發力。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谘詢研究院研究員萬(wan) 勁波認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要進一步優(you) 化科技創新組織機製,提升科技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強化高質量科技供給。

(責編: 姚浩然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