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解讀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在北京舉(ju) 行。會(hui) 議確定了2025年要抓好的九項重點任務,其中之一是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開展“人工智能+”行動。
“人工智能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深入地方調研,了解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發展情況,並要求“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未來產(chan) 業(ye)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
近年來,人工智能作為(wei) 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重要驅動力,一直被國家頂層戰略設計所重視。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以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能力為(wei) 主攻方向。為(wei) 落實這一規劃,《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關(guan) 於(yu) 加快場景創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應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等相繼印發,推動實現“算賦百業(ye) ”。
今年1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研究部署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ye) 化有關(guan) 工作;7天後,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推動未來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利用人工智能、先進計算等技術精準識別和培育高潛能未來產(chan) 業(ye) ;2月,國務院國資委召開中央企業(ye) 人工智能專(zhuan) 題推進會(hui) ,要求央企“把發展人工智能放在全局工作中統籌謀劃”;半個(ge) 月後,開展“人工智能+”行動首次被寫(xie) 入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
從(cong) “人工智能”到“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頭雁”效應不僅(jin) 有助於(yu) 實現技術變革、推動產(chan) 業(ye) 深度轉型升級,更是當前加快培育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要抓手。
在綠色轉型領域,算力、電力基礎設施協同規劃布局提上日程,智能微電網加快建設,人工智能驅動綠色低碳發展。
在智能製造領域,截至2023年末,我國已培育421家國家級智能製造示範工廠、萬(wan) 餘(yu) 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中國製造”正加快向“中國智造”躍升。
與(yu) 此同時,多地發布“人工智能+”行動支持政策,提升高質量發展含“智”量:北京率先建設AI原生城市,推動當地成為(wei) 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和應用高地;廣東(dong) 預計到2025年,全省算力規模超過40EFLOPS(EFLOPS是指每秒百億(yi) 億(yi) 次浮點運算次數),人工智能核心產(chan) 業(ye) 規模超過3000億(yi) 元;河南提出到2026年年底,力爭(zheng) 2—3個(ge) 行業(ye) 人工智能應用走在全國前列,建設一批高質量行業(ye) 數據集……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人工智能企業(ye) 數量已超4500家,核心產(chan) 業(ye) 規模接近6000億(yi) 元人民幣,初步建成較為(wei) 全麵的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體(ti) 係。人工智能與(yu) 其他戰略性產(chan) 業(ye) 緊密耦合,成為(wei) 牽引產(chan) 業(ye) 升級的原動力、孕育新質生產(chan) 力的新引擎。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我們(men) 唯有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積極擁抱人工智能,加強人工智能技術與(yu) 各行各業(ye) 融合發展,才能為(wei) 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提供新動能,為(wei) 實現“十五五”未來產(chan) 業(ye) 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