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實做好新時代新征程“三農(nong) ”工作,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念茲(zi) 在茲(zi)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因地製宜開展鄉(xiang) 村建設,聚焦現階段農(nong) 民群眾(zhong) 需求強烈、能抓得住、抓幾年就能見到成效的重點實事,抓一件成一件,讓農(nong) 民群眾(zhong) 可感可及、得到實惠。
特色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態環境向好,孩子上學不用愁,就醫看病有保障……近日,記者在山西、吉林、雲(yun) 南、寧夏等地農(nong) 村走訪發現,群眾(zhong) 可感可及的一個(ge) 個(ge) 幸福和美場景,匯聚成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紮實推進的生動畫卷。
老黃酒“釀”出產(chan) 業(ye) 新思路
巍峨高聳的山西雁門關(guan) 腳下,坐落著小城代縣。走進代縣貴喜酒業(ye) 有限公司的製酒廠房,大曲香和酒香混在一起,令人“沉醉”。正在發酵的黍米冒著金黃色的氣泡,浮出的酒液色如琥珀、黏稠透明。
“再經過壓榨、滅菌等工序,黃酒就製成了。現在訂單供不應求!”談及家鄉(xiang) 的黃酒,公司負責人高潤林喜不自勝。
代縣氣候苦寒,獨特的自然環境卻是釀酒的絕佳條件。曆史上,民間有著“南紹(興(xing) )北代(州)黃酒不賴”的說法,時至今日,代縣生產(chan) 的黃酒仍被稱為(wei) 代州黃酒。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地處山區的代縣土地貧瘠,百姓靠種雜糧謀生,日子艱難。不少人窮則思變,決(jue) 定辦小酒廠闖一闖。
1983年,19歲的高潤林在父親(qin) 高貴喜的帶領下進入黃酒行業(ye) ,當時的釀酒小作坊一年產(chan) 酒不過1000斤。直至2000年,代縣的黃酒廠多是家庭作坊,各自發展,難成合力。
2020年5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山西考察時強調,山西山多地多、地貌多元、氣候多樣,這種獨特的資源稟賦決(jue) 定了山西農(nong) 業(ye) 的出路在於(yu) “特”和“優(you) ”。要深入推進農(nong) 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提高農(nong) 業(ye) 綜合效益和競爭(zheng) 力。
貫徹落實總書(shu) 記的要求,山西省深入實施農(nong) 業(ye) “特”“優(you) ”戰略,著力打造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強鎮和特優(you) 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強縣,全產(chan) 業(ye) 鏈推動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
2022年,代州黃酒專(zhuan) 業(ye) 鎮被確定為(wei) 山西省首批十大重點專(zhuan) 業(ye) 鎮之一。此後,代縣出台諸多優(you) 惠扶持政策,引導黃酒企業(ye) 從(cong) “單打獨鬥”向合力共贏轉變,向“特”“優(you) ”發展:加強與(yu) 科研院所合作,開展優(you) 質黍米育種技術研發;安排專(zhuan) 項資金,鼓勵企業(ye) 改良釀造發酵生產(chan) 線;成立酒曲研究室,引導企業(ye) 加強工藝創新和研發創新,推出苦蕎黃酒、藜麥黃酒、黃酒冰淇淋等多層次多風味高質量產(chan) 品矩陣……
2024年4月16日,山西代縣的黃酒酒堡展示的部分黃酒產(chan) 品。(董慧欣 攝)
截至2024年9月底,代縣黃酒產(chan) 業(ye) 總產(chan) 能由2022年的3萬(wan) 噸增加到13萬(wan) 噸,產(chan) 值由1億(yi) 元增加到3億(yi) 元,黃酒企業(ye) 納稅額較2022年增長35倍……
酒香彌漫中,從(cong) 原材料加工到酒文化宣介,一條產(chan) 業(ye) 鏈日漸成熟。“產(chan) 業(ye) 鏈帶動5000餘(yu) 戶農(nong) 戶就地工作,已成為(wei) 縣裏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抓手。”代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副局長閆占龍說。
今年,高潤林投資1500萬(wan) 元,修建了3000平方米的新廠房,對生產(chan) 設備進行了數字化改造。他說:“政策好,生意好,生活肯定有奔頭。”
衛生間映照“廁所革命”新成效
如今,72歲的劉金山可以安心在家裏上廁所了。
劉金山是吉林省鬆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長山鎮四克基村的村民,祖祖輩輩用的都是旱廁。蚊蟲多、味兒(er) 大,冬天在外麵上廁所特別冷,晚上天黑還可能摔跤。“我們(men) 都盼著能早點用上幹淨、暖和、便利的廁所。”劉金山說。
2015年7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要求將“廁所革命”推廣到廣大農(nong) 村地區,強調“隨著農(nong) 業(ye) 現代化步伐加快,新農(nong) 村建設也要不斷推進,要來個(ge) ‘廁所革命’,讓農(nong) 村群眾(zhong) 用上衛生的廁所”。
遵循總書(shu) 記的要求,吉林省出台多項實施意見和技術標準,穩步紮實推進農(nong) 村“廁所革命”。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將“廁所革命”列為(wei) 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關(guan) 鍵事,一場改革拉開大幕。
“推進‘廁所革命’需要想得更周全。”四克基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都廣春說,起初村裏試著改了幾個(ge) 室內(nei) 廁所,排泄物用罐儲(chu) 存,半個(ge) 月清掏一次。但村民反映屋裏總有異味,村裏就著手另尋其他辦法。
近幾年,當地政府建設了汙水處理廠,完善了汙水管道。2023年下半年,四克基村開始整村推進水衝(chong) 廁所免費改造。
走進劉金山家去年7月經過再次改造的衛生間,映入眼簾的是潔白的牆壁、幹淨的地磚,坐便器、熱水器、洗臉盆等一應俱全。“能有這麽(me) 好的條件來之不易,我每天都打掃!”劉金山說。
2024年8月27日,四克基村村民於(yu) 占文正在打掃室內(nei) 衛生間。(李鵬程 攝)
四克基村是吉林省基層治理推進“廁所革命”的一個(ge) 縮影。吉林堅持宜水則水、宜旱則旱,對管網延伸覆蓋、配有汙水處理終端的村莊,優(you) 先支持“最後一公裏”入戶改造水衝(chong) 廁所;對不具備水廁改造條件的地方,推廣磚混結構、結實耐用的衛生旱廁……
在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道路上,群眾(zhong) 因“廁所革命”這一關(guan) 鍵小事,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教育幫扶隊書(shu) 寫(xie) 東(dong) 西部協作新答卷
冬日的早晨,雲(yun) 南省昭通市大關(guan) 縣第一中學,清脆的下課鈴聲響起,物理老師劉雪瑤又被幾位同學圍住問問題。
27歲的劉雪瑤是上海市七寶中學附屬鑫都實驗中學的教師。2023年8月,她與(yu) 9位老師組成教育幫扶團隊,走進烏(wu) 蒙山區深處,開啟大關(guan) 縣第一中學支教之路。
初來乍到,劉雪瑤就遇到了“小挫折”:首次課堂小測試,大家的成績不理想;實驗課上,同學們(men) 對實驗器具運用不熟練,難以將學過的知識應用於(yu) 實踐。
認真思考後,劉雪瑤將在上海的教學方式,結合當地實際作了“改良”:增加更多動手實踐環節,引導學生親(qin) 手操作實驗;組織小組討論,鼓勵學生互相學習(xi) ;利用課餘(yu) 時間,為(wei) 學生提供個(ge) 別輔導。
2024年4月21日,雲(yun) 南昭通大關(guan) 一中教師劉雪瑤(左三)在輔導學生做作業(ye) 。(李龍強 攝)
“劉老師擅長利用互聯網資源和各種趣味實驗,提升同學們(men) 學習(xi) 物理的興(xing) 趣,現在她帶的班級整體(ti) 成績有明顯提高。”大關(guan) 一中副校長龍武洪說。
不僅(jin) 劉雪瑤,幫扶團隊的每位支教老師都在積極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提升農(nong) 村教育水平,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為(wei) 提升農(nong) 村教育水平指明方向:“堅持全國一盤棋,相互幫助,特別是沿海地區要幫助西部地區,發達地區要幫助欠發達地區,都要找準角色。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ge) 就是教育對口幫扶,要把孩子們(men) 培養(yang) 好,這有深遠的意義(yi) 。”
雲(yun) 南有27個(ge) 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數量居全國第一,對口地區上海僅(jin) 2023年就派出幫扶教師274人,跨越山海,育人育心。
“通過‘組團式’幫扶,全省去年27所普通高中本科上線率顯著提升。”雲(yun) 南省東(dong) 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guan) 負責人說。
一根網線打開鄉(xiang) 村醫療服務新局麵
不久前,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張易鎮閆關(guan) 村的村民潘蘭(lan) 英突然頭痛難忍,老伴兒(er) 急忙送她到張易中心衛生院,醫生初步問診後立即安排她進行了CT檢查。
不到5分鍾,潘蘭(lan) 英就收到了原州區人民醫院的專(zhuan) 家通過遠程診療係統傳(chuan) 回的報告單,她被診斷為(wei) 腦梗塞。當天,潘蘭(lan) 英就在衛生院住院接受治療,及時解除了危險。
“幸虧(kui) 在鄉(xiang) 裏衛生院就能把病看了,救了我的命!”記者見到正在輸液的潘蘭(lan) 英時,她激動地說,過去到縣醫院看病,得坐近一個(ge) 小時的車,他們(men) 老兩(liang) 口不識字,兒(er) 女都在外打工,到了大醫院也是“兩(liang) 眼一抹黑”。
張易中心衛生院副院長盧永華說,以前衛生院因為(wei) 缺少專(zhuan) 業(ye) 醫師,片子拍出來不會(hui) 看,隻能讓患者到縣城醫院去看,“送診不及時就會(hui) 耽誤病情”。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始終牽掛著鄉(xiang) 村醫療,強調“要健全適應鄉(xiang) 村特點、優(you) 質高效的鄉(xiang) 村醫療衛生體(ti) 係,讓廣大農(nong) 民群眾(zhong) 能夠就近獲得更加公平可及、係統連續的醫療衛生服務”。
近年來,寧夏持續建設“互聯網+醫療健康”示範區,為(wei) 了讓更多農(nong) 村群眾(zhong) 享受優(you) 質醫療資源,將遠程診療作為(wei) 破題的重要手段。
“今年衛生院建了CT檢查室,村民們(men) 在家門口就能做影像檢查,片子出來後通過一根網線就能傳(chuan) 到原州區人民醫院。”盧永華說,如今衛生院可以提供X光、心電圖、B超、CT等醫療服務,檢查結果在縣區內(nei) 互認,患者向上轉診也不用再重複檢查。
2024年10月9日,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張易中心衛生院的醫生在為(wei) 患者做CT檢查。新華社記者馬麗(li) 娟 攝
“看病不僅(jin) 方便,還便宜呢!”潘蘭(lan) 英說,她在衛生院做CT檢查的費用不到150元,所有費用按照報銷比例結算後,實際支付會(hui) 更少。
目前,寧夏已建成國家、自治區、市、縣、鄉(xiang) 五級遠程醫療服務體(ti) 係,遠程影像、心電、超聲實現縣級全覆蓋,初步形成了“基層檢查+上級診斷+區域互認”分級診療模式。“一根網線”拆除了各級醫院的“圍牆”,推動更多優(you) 質醫療資源惠及更多基層群眾(zhong) ,打開了鄉(xiang) 村醫療服務新局麵。
領銜記者:翟偉(wei)
執筆記者:郎秋紅、孟含琪
合作采寫(xie) :馬麗(li) 娟、林碧鋒、李紫薇、樊欣陽
策劃:張曉鬆
統籌:王薇、何伊言
新華社國內(nei) 部出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